【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蜿蜒的山路上,一步一步爬上坡,往路旁向下看,就是翠綠且深的山谷了;小碎石隨著步伐滾落,讓走在山路上的人們也不禁為自己捏了把冷汗。
這條是新竹縣尖石鄉後山,預備通往石門水庫上游石磊部落的路段。眺望遠方的山景、深吸一口氣,在一塊塊田地裡辛勤耕種作物的泰雅族原住民,正領受到神在農業上滿滿的祝福。
近年來石磊部落的有機農業發展純熟,在與台北科技大學合作後,部落量產的瓜果蔬菜,不僅打響名號,更讓多位自國中就離開部落求學的年輕人,重新回到部落裡,為石磊的農業帶來更多可能和發展,地方創生的實踐成效結合信仰,帶來的是多倍的祝福。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羅恩加說,從他有印象以來,石磊部落的人們都從事農業工作,所以部落民風樸實簡單。幾乎所有石磊部落的族人都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長輩的生活除了務農外,早上起來就會準時去教會參加晨更,務農結束後就參加晚禱,真實地展現「不是去種田,就是在去教會的路上」的生活。
部落位在一塊遠離塵囂的淨土
事實上,石磊部落就位在過去泰雅族靈恩運動的起源處。這裡本就是一個充滿靈性、神蹟、預言和神同在的地方。羅恩加自博士班畢業後,就跟隨著在抬耀教會擔任傳道的父親羅慶郎,投入自然農法的研究與實踐,堅持陽光、空氣、水是培育蔬果最好的天然「肥料」。
羅慶郎傳道是部落裡最早開始自然有機農法的族人之一。三十多年前部落族人依賴噴灑農藥的農耕方式,獲得穩固的經濟來源;但當羅慶郎的妻子因長期接觸化學農藥而罹癌後,他就投入研發自然農法,也向神不斷地尋求、禱告。
當有機農業逐漸開始在部落發展後,部落的農作也有了改變。羅恩加說,自己年幼時,農村裡種植的作物種類大同小異,多為青椒、番茄等;有機農業開始發展後,也開始種植蔬果和丁香類作物。
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以前仍使用農藥除蟲時,大人們也會為了健康,讓孩子們不要靠近田地;開始做有機農業後,部落的農業型態與文化,從彼此交集少、各做各的,轉變為頻繁的交流與互動。大夥兒不僅會彼此分享農業技術,也會分享農銷的市場通路,農忙時鄰舍更會彼此協助。
「有機農業不僅使產業改變,人際關係的連結也再次銜接了起來。」羅恩加說,泰雅族人以前其實有很緊密的互助文化,但是慣行的農業把這樣的文化切斷了,如今又重拾連結,無疑是神的恩典。
靈恩運動發源地 人與土地都被醫治
二、三十年前石磊部落想要開始轉型做有機農業時,人們覺得成功轉型的機會不高,再加上經濟考量,使得族人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但是透過一群代禱者在教會不斷禱告,明確領受到神說:「石磊的農業在未來會改變,也會成為永續的祝福」的啟示時,族人也決定憑信心倚靠神,踏上這條從未走過的未知道路。
「上帝要我們做農,我們就從事合神心意的農業」。如今藉由政府推動地方創生,許多學術單位也推動創生合作計畫,讓族人們看見部落農業的轉型,一定是上帝的安排,且神也在耕作上,恢復人與祂和土地的關係。「以石磊的生態來看,我們農業有很多人的幫忙,也有上帝的啟示和耆老們的生態智慧。」
以前部落裡的長者會把黃柏樹的樹皮熬成藥草湯,以緩解感冒症狀和消炎。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初期,羅慶郎傳道就在禱告中受神啟示,把黃柏樹的樹皮變成營養液,以處理作物的病蟲害。後來運用森林裡面的腐植土種植作物,以及把落葉放在農田上,用葉片中的維生菌除蟲,這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凸顯了和現代農業的不同之處。
「座落在禱告山的我們,除了種田外最多的就是禱告,遇到問題就更要禱告。」羅恩加說,一般農民遇到作物問題時,大多是請教農會做協助;但是在石磊部落裡,上帝就是農業專家,當遇到問題時,族人藉著禱告尋求神,許多問題都在啟示中被解決。即使羅恩加自己擅長做研究,看見族人用屬靈的方式得到答案,也覺得很恩典和不可思議。
「我自己也觀察到常常之後才會發生的蟲和病害,上帝在還沒發生前就先啟示了我們,讓我們就能預備。可見靈恩運動不僅讓人在疾病上得醫治,也讓土地得著醫治。」
對石磊部落來說,農業行銷總是產銷過程的一大難題。羅恩加從2005年開始幫部落收成的農作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行銷方式,不過仍以賣給盤商為主。但是賣給盤商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凸顯在地性與品牌,於是羅恩加不斷思考和學習,如何讓更多人從有機蔬果認識到屬於上帝的石磊部落。
與台北科大合作 創造部落新可能
隨著加入教育部與台北科技大學提出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 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石磊部落產銷的蔬果在包裝上變得更加鮮明獨特,台北科大的學生也透過他們的行銷、設計專業,在2018年底正式推出「石磊友善蔬菜」,為石磊部落的農銷開啟了新的可能。
「石磊友善蔬菜」是第一個以產地為名且強調利用自然農耕的蔬菜品牌,平時會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提供季節蔬菜箱訂購、蔬菜知識及烹煮方式,以及其他活動資訊,除了分享石磊部落在自然農作經驗上的有趣小知識,更藉由生動活潑的圖文,讓更多人認識石磊部落。
石磊部落也接著在台北科大學生們協助的部落商圈攤商改造、舉辦體驗市集及講座、和參與小農展與博覽會後,讓更多人看見石磊部落,也創造了許多產業延伸機會,幫助年輕人回到部落中參與農業轉型。
目前合作計畫雖然結束,但在部落族人們各司其職的運作下,石磊部落目前也開始計畫推動和設計泰雅族部落園區,希望在未來能結合傳統農業、有機農業,在原民文化方面,讓大家全面性的深入了解部落生態,也在農業的傳承與教育上,迸發出新的突破。
回鄉後,也要回到教會
政府推動地方創生,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也是希望青年能夠回流家鄉,降低城鄉差距。石磊部落裡只有一所小學,學生們小學畢業後就必須離開部落,到城內求學。羅恩加表示,其實孩子和年輕人離開部落後,很高機率就會跟著離開教會。
再加上年輕人可能覺得畢業後回鄉務農生活不容易,因此目前羅恩加和石磊部落中的幾個有負擔的族人,也開始輔導部落裡的年輕人選用在地食材烹調食物,經營在地環境友善餐廳,以及推廣生態導覽活動等。
「有了這些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後,讓青年願意回鄉,回鄉後教會的會友也會慢慢回流,有了人後就能迎接復興。」羅恩加呼籲,最近這幾年來教會渴慕復興,但是要復興首先就要有人參與。政府倡導的地方創生其實也與這樣的概念有相似之處。「政府看重青年回流,我們看重的就是教會的人因為回到部落也回流了。」
目前推動的無論是有機農業的研究、友善蔬菜餐廳的經營,以及其他延伸的經營機會,已經讓石磊部落至少有5名年輕人回鄉穩定投入。讓回流的年輕人重新投入教會,更是羅恩加接下來要重點規劃執行的。
農業不是透過課堂來傳授作法,而是透過農事經驗的累積,藉著部落耆老的傳承,再由年輕人的彼此交流與應用,農業知識才會增加和變得更純熟。一般農村的地方創生的計畫,要創造1至2人回鄉就已經非常不容易,石磊部落就在政府的協助與上帝的恩手帶領之下,藉由有機農業走出屬於部落的一片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