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認識哥德式藝術】藝術美學與信仰神學 的交融饗宴 哥德式建築風格透出上帝的真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聖家堂。(圖/翻攝自WIKI)
「我們對於古典的嚮往,以及美好年代的指涉,就是哥德式建築至今仍然被建築設計採用的理由。」謝宗哲教授說,哥德式建築所帶出的意象,是讓我們用藝術與美學的形式,經歷以神的旨意作為生命的中心、願意迎接神國度降臨的思維,進而明白其中的神學意涵。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每到歐洲旅遊,就能在許多教堂、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大學,看見哥德式風格的建築。哥德式藝術也承載了歐洲文明的發展。

延伸至現代建築的設計,許多台灣的教堂建築也將哥德式風格融入建築的式樣中。歷史的演進讓哥德式藝術的形象也大有改變,其中每個設計元素的意涵,更是富有宗教信仰的神秘、和對神無限的想像。

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負責人、建築學者謝宗哲教授受訪時分享了哥德式建築的歷史與奧秘,更說明在欣賞宗教建築時,也可以從各個教堂不同的設計中,了解它的設計意涵與神有什麼樣的連結。

翻轉歷史負面印象 轉變美學象徵
哥德式藝術是源自12世紀法國的藝術風格,於13至14世紀末期間尤為盛行,風格的演進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朝大眾化和自然化發展。但15世紀的歐洲迎來文藝復興時代,哥德式藝術隨之迅速沒落。後來在18世紀時,人們發起「哥德式復興」運動,推崇中世紀的古典美學情調。

謝宗哲教授表示,「哥德式」的命名最早就是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甚至一開始是帶有輕蔑意味的。當時以「藝術正統」自居的義大利人,在西元第五世紀以後的500年間,遭到來自北方的日耳曼野蠻民族入侵,羅馬帝國豐碩的文化成果被蹂躪破壞。

文藝復興之後,義大利人把北方蠻族統稱為「哥德人」,並把之前這段黑暗時代的過錯都推到日耳曼蠻族身上,「哥德式藝術」的陳述便飽含蠻族、野蠻未開化的含義。但隨著哥德式藝術的情操與象徵被後世肯定,「哥德式」擺脫負面的辱罵含義,成為浪漫的藝術派別名詞。

哥德式建築巧妙運用尖拱滿足教堂對於高度需求的表現。(圖/翻攝自WIKI)

設計風格帶出對神的親近與渴慕
尖拱(pointed arch)、玫瑰花窗(rose window)、花飾窗格(tracery)、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等設計式樣,都是哥德式風格的寫照。該時期的建築師跳脫採用羅馬時期厚重、又會感到室內陰暗的建築風格,改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形式。

謝教授更指出,哥德式建築也充分的運用了幾何學的概念,大教堂的德文「Kathedrale」字面上,拆解單字後可以發現,當中有神由上往下、坐在寶座上的意思,這也象徵著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就是以神為中心的重要意涵。

「光」充滿在教會裡,人們在教堂內能更直接感受到神聖性的追求,就是哥德式建築最引人欣賞的部分。就如同我們講到神,就會想像到「神就是光」,真光照耀讓信徒直接在光照的沐浴中,有著神同在的感受。

謝宗哲教授說明,哥德式建築正是一個轉化人的知覺,讓人感到滿滿神聖經驗的最主要媒介。哥德式建築與其他建築風格最大的不同,就是窗戶的開口變得更大,所以花飾窗格、彩色玻璃窗的存在,就是希望能讓光更多照射進來。

除了將與神同在的意象具象化,讓教堂的尺度更接近神,也是哥德式建築所展現的美學。經過哥德式建築總是看見它的高聳和巨大,這般崇高的結構作法,讓抽象的事物有了更佳理性的表達。謝宗哲教授說,建築的外表在當時就像是聖經一樣,是一個能夠讓人直接感受、經歷神的媒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柱束等,不僅營造出輕盈、升天的感覺,也有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

英國西敏寺內的肋架券。(圖/翻攝自WIKI)

國內外指標性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也採用了許多的寫實雕像,謝教授以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例表示,仔細看科隆大教堂在立面的雕刻,可以看見它將聖經故事用活靈活現的方式呈現。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人們,沒有辦法完全直接閱讀聖經,而透過教堂的展現神國度的信息,就是最直接的傳達方式。

比較接近哥德式風格的除了有科隆大教堂、德國烏姆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外,而在台灣,淡水長老教會淡水禮拜堂、濟南教會、高雄玫瑰天主堂等,也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

謝宗哲教授表示,位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由高第設計的聖家堂,在建築史的分類中並不會把它稱作哥德式教堂,但是它從建築展現出來的企圖,卻很有哥德式的風格。像是聖家堂的十二個塔代表十二門徒,中央的巨塔則代表耶穌。用具象、奇觀的表達抽象的基督教義,就非常具有哥德式精神與情操。

抽象概念具象化 牽動歐洲文明演進史
哥德式教堂一蓋經常就是百年起跳,所以進展尤為緩慢。十九世紀末在英國有了哥德復興的建築運動,而從英國傳入台灣的長老教會,某種程度也受哥德復興的薰陶,因此早期教會才會出現大量的尖拱造型,使淡水禮拜堂與濟南教會這些哥德式風格的教會建築隨之產生。

西元14世紀時,黑死病在歐洲發生,塑造了末日審判即將到來的想像,也形成中世紀人們恐懼與期待的一個重要根源。恐懼的是出自地獄中的無盡懲罰,期待的則是出於天堂的平和。因此中世紀時期的圖像塑造,大多具有符號化及精神化特徵,例如金色和反光代表神性和天堂;黑色及黯淡象徵魔鬼和地獄。而特別的是,這種精神化並非出現在繪畫上,而是在哥德式建築上。

聖家堂建築外的雕塑。(圖/洪嘉蔚攝影)

在哥德式教堂龐大的空間中,教堂的光亮集中在祭壇、高窗和側廊,形成特定的光區,像寶石一般在黑暗中閃爍。雖然五彩斑斕,卻絲毫也不顯媚俗,就像人在黑暗的迷途和死亡的暗影中,看到了希望。這種光效之下,哥德式教堂呈現出一種高度抽象和精神化的風格,直至今日,仍然能在不同的層面和人生經歷中,引發人們心中的共鳴。

「哥德式風格指向了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向度,人們在信仰的向度上,透過對於神的仰望來得著救贖,並勝過世界的試探,這牽動了整個歐洲文明的發展」,謝宗哲教授如是說。

以神的旨意與國度為中心
在整體風格的設計美學上,哥德式建築展現出纖細、高挑而優雅的憧憬。謝宗哲教授舉例說明,最讓我們直接聯想到的迪士尼樂園城堡,也同樣是哥德式風格。「這正是哥德式建築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所留下的美麗身影,也是讓幾何發揮到極致,讓屬靈與神的抽象思維得以可見化的偉大成果。」

「我們對於古典的嚮往,以及美好年代的指涉,就是哥德式建築至今仍然被建築設計採用的理由。」謝宗哲教授說,哥德式建築所帶出的意象,是讓我們用藝術與美學的形式,經歷以神的旨意作為生命的中心、願意迎接神國度降臨的思維,進而明白其中的神學意涵。

相關新聞:

窺探中世紀瑰麗建築 尋覓哥德式教堂信仰蹤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