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黃家音/報導】對病患及其家屬來說,必定難以忘記第一次在加護病房(ICU)的經驗。
口罩和長袍遮住了陌生的醫護人員,圍繞著病床的醫療管線,監測儀器持續發出的嗶嗶聲響──感覺病人跌跌撞撞地進入一個扭曲、迷失方向的平行宇宙。對病患來說這很真實,對他們的家人來說也是如此。
靈性關顧帶來更好的心理治療效果
幾十年來,醫院牧師在ICU加護病房中,為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希望和安慰。不過,這些努力的影響往往是無法形容又難以衡量。但多虧了一項針對ICU病患家屬和親人所做的新研究,現在數據證實:積極主動且品質提升的靈性關顧,可以帶來更好的精神與心理治療效果。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雷根史崔研究院(Regenstrief Institute)和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共同進行,領導者是印第安那大學老齡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科學家艾莉克西亞.托克(Dr. Alexia Torke)。
這項隨機、單盲測試是在2018年8月到2021年11月之間,在印第安那州醫療中心的五個ICU進行。完成測試的128名受試者是病患家屬,他們的親人是無法做出醫療決定的ICU病患。
該測試研究了兩組:一個對照組接受醫療中心牧師的典型照顧,一個實驗組接受來自醫療中心以外五名牧師之一的密集靈性照顧。在對照組中,病患家屬在病患住院期間,平均會見牧師2次,而實驗組則是平均拜訪4次。
密集靈性關顧小組的牧師也主動聯繫安排探訪,並實施靈性關顧評估和干預框架,以評估病患家屬的幾個領域,包括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和意義。在他們的第一次訪問中,牧師在每個類別中至少詢問了一個預先寫好的問題,然後調整對話以符合病患家屬的需要。
病患家屬精神上幸福感提升
托克表示,該研究發現,接受密集靈性關顧的實驗組病患家屬,有更多精神上的幸福感,與對靈性照顧的滿意度,並且與對照組相比,焦慮和精神困擾的情形降低許多。根據這項研究,參與實驗組相較對照組的病患家屬,「在臨床上減少焦慮的可能性高達三倍」。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牧師(research chaplain)保羅.加爾楚特(Paul Galchutt)聽到測試結果時,告訴《宗教新聞社》:「我興奮莫名!」加爾楚特將這種數據描述為「就像是我們工作的V8引擎」。因為它提供了確實的數字,來證明牧師的工作及其重要性。
根據2022年3月對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牧師創新實驗室」所做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曾接受過牧師的服事,其中一半的人是在醫療機構接觸過牧師。
牧師可以關顧任何信仰和無信仰者
「人們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牧師到醫院只是做祈禱,而且是在病患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托克說。「他們是會做那些事情,但是牧師受過訓練,其實可以關顧任何不管是否有宗教信仰的人。」
凱特.科津斯基(Kate Kozinski)是緬因州一名臨終關懷牧師,她參與了這項實驗性測試的第一年活動。她告訴《宗教新聞社》,當病患和家屬想著要如何做出艱難決定以及面對死亡時,牧師的靈性關顧此時在醫療機構,經常扮演著關鍵性影響力的角色。
麻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布蘭戴斯大學社會學教授、牧師創新實驗室創辦人溫蒂.卡奇(Wendy Cadge)表示,她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醫療保健領導階層了解牧師探訪的價值。「透過實驗室和其他途徑,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確保受過良好訓練的牧師,能夠完成這項工作」,卡奇說。
電話關顧方便又有效
瓦爾納.佩雷斯(Varner Perez)是這項研究中受測試的牧師,她看到了主動關顧病患家屬的價值;即使他們由於工作、育兒責任、交通成本或經濟障礙而無法親自探望親人。她補充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牧師們不得不透過電話給予病患家屬關顧,但令她驚訝的是,這種形式的關顧其實既方便又有效。
該研究的受試者多是基督徒,約70%的人是新教徒,13%的人是天主教徒,12%的人沒有宗教信仰,還有一些人信仰其他宗教。約78%的病患家屬是白人,21%是黑人。
對托克來說,病患家屬在ICU加護病房面臨的痛苦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他們經常會焦慮、抑鬱、精神痛苦及罹患創傷後症候群。但這項研究顯示,來自牧師的幫助,可以讓病患家屬減輕負面影響。
「在悲劇和創傷中,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關心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並且能夠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加爾楚特談到牧師的靈性關顧時說:「現在我很高興有一些數據可以證明我們努力的果效。」(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