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老家在泰崗部落的陳先生早年離家遠赴台北打拼,幾年前不幸罹患食道癌末期,去年又確診新冠肺炎,兩度進出加護病房及插管治療,因病情反覆,陳先生表達想回家的意願,經醫師評估並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撤除管路送他返家,最後在尖石鄉秀巒衛生室醫護的陪伴下,讓病人落葉歸根。
秀巒衛生室護理師李紫寧說,後山居民性格獨立堅強,除了因為「距離」造成就醫不便之外,現實情況是「一人住院、一家停擺」的生活型態,對家庭是很大的衝擊,為解決這些問題,衛生室希望能將「疾病治療」往前推進到「預防醫學」。
未來盼能培訓婦女加入長期照護
由於近來部落居民最易發生關節骨骼等工作傷害,包括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深受困擾。衛生室除安排課程或隨機教導正確姿勢與居家簡易復健方式外,也期待能有復健科常駐、提供農機具改善補助或改善、強化部落農業職業醫學需求等,才能給予後山居民最適切的幫助。此外,部落最缺乏的照顧人力,則期待政府能夠增加培訓部落婦女加入長照服務的經費與計畫,讓後山民眾相應的醫療需求都能獲得照顧。
李紫寧表示,秀巒衛生室在居民心中早已成為一個安心的依靠,當民眾遇到醫療問題,往往會先打電話到衛生室諮詢護理師,應該要送到衛生室處理?還是直接叫救護車?但這一次陳先生的家屬焦急致電,表示陳先生回到家後精神狀況不錯,但因已撤除鼻胃管無法進食,加上呼吸喘,讓陪伴的家屬十分擔心。
臨終關懷北漂返鄉居民一路好走
但眼看著家屬電話求助,花大鈞與李紫寧立刻帶上所有能帶的用品,揹起醫療包,塞了2瓶點滴,抓了1支氧氣瓶,2支鎮定藥物趕往陳先生住處,看到病人呼吸已出現囉音,評估再給予點滴或是鼻胃管等侵入性的治療效益不大,且提高出血風險,因此給予病人氧氣幫助呼吸,由醫師安撫家人情緒,並向家屬說明病況及臨終可能的情形,給予家屬心理建設與支持,護理師則引導家屬給予陳先生一點梅乾沾沾味道以及沾糖水的海棉棒吸吮濕潤口腔,並輕聲詢問陳先生還有沒有想與家人一起完成的心願,當晚陳先生在兒子趕回家中後,在所有至親好友的圍繞中離世。
「在偏遠的山區,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讓他好好走。」家醫科醫師花大鈞說的直接。在偏鄉進行居家臨終的經驗,也看到許多的「能與不能」。
李紫寧表示,安寧緩和麻醉管制藥品需經過有安寧專科訓練的醫師才能開立,重症末期病人在返家臨終前,經由會診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評估後開立適當藥物提供帶回,藥物不足時衛生室會安排轉介評估,因此衛生室並沒有相關常備藥物,在陪伴病人人生最後一段路上,許多情況都得「隨機應變」。
「距離」使安寧療護的資源更加不易到達,加上尖石後山的居民對於安寧緩和療護的概念相較於平地又更加陌生,往往臨終病人回到家中,家屬會因為認知不足而緊張、徬徨,衛生室也時而會接到家屬想要借氧氣瓶的電話。所幸偏鄉居民在教會及親人間的情感凝聚力很強,以陳先生為例,當天不僅有家人陪伴,還有不少朋友或教友探訪與陪伴,醫療端也是盡力而為給予協助與家屬心理支持。
馬偕紀念醫院自2001年承接健保署尖石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尖石IDS計畫),20年來在秀巒衛生室長期派駐1名醫師及3名護理師。以往短期巡迴醫療對於偏遠山區防治急性傳染性疾病居功甚偉,如今偏鄉民眾飽受慢性病所苦,因此個案管理、追蹤是衛生室重要的工作,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長者進行造冊,提供居家訪視與居家看診,並與當地長照單位或社會課、教會緊密連結,遇有緊急或特殊情況,協助轉介,以最堅實的馬偕醫療體系為後盾,提供居民無差別醫療的權利與照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