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蛙化現象 - 親職專家及家長觀點】青少年總是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陪孩子學習接納不完美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梁敬彥 追蹤
看到有人沮喪。適時伸手拉一把。(情境圖)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日本Z世代青少年流行語第一名「蛙化現象」,某種程度反映了現今年輕世代對於戀愛交友、親密關係經營,以及人際社交的態度與行為;對於從事親職教育的從業人員及家有「蛙化現象」青少男少女的家長,他們如何面對?給的建議又為何?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副秘書長謝慧燕表示,隨著「社會信息化」(Society informatization),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帶來社會變革和轉型,孩子愈來愈早熟,親子關係的挑戰也愈來多。「蛙化現象」反映的是Z世代年輕人的戀愛或交友觀,但在她跟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談到這個議題時,她都會鼓勵家長明白「任何的親密關係,都是自我概念的呈現結果」。

謝慧燕在陪伴青少年的經驗上發現,缺乏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因為內心的自卑與不安,所以當他靠近自己想要建立友誼關係的對象時,一旦發現對方想的跟自己不一樣,就會很本能地彈開,然後找藉口來怪罪他人、責備自己;而這就是「蛙化現象」所描述的潛意識裡的害怕;沒有自信可以持續跟他人建立可長可久的穩定關係,深怕自己是被傷害,甚至是被厭棄的一方,所以就沒有辦法很正常地去表達愛與給予。

被愛及學習愛人同樣重要。(情境圖)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謝慧燕舉例,她曾聽過青少年在友誼關係受挫時,會說「我以前這樣對你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不知道對方在搞什麼,怎麼突然情緒就飆起來了,厚,真的是很難相處耶!」其實建立親密關係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有一個健康的我」。一個有健康自我形象的孩子,才有能表達「真我」的能力。她常鼓勵青少年,不要害怕讓「真我」被他人,特別是心儀的對象看見,即便是遭到拒絕,也可以用心態健康去面對。

「不可諱言,在現今社群媒體發達時代長大的孩子,其實會不習慣以真我示人,特別是外在的形象。」謝慧燕說,像她看到很多青少女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除了照片要修圖,也很努力去學化妝,力求在人前是無可挑剔。但其實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耶穌也接納我們的軟弱及不完美,所以她會鼓勵孩子們「接納自己及他人都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因為耶穌就是這樣接納我們的全所有。」

「人要能夠建立真我,且活在人前,這是自信和自尊的展現,也是生命的兩個基石。」謝慧燕說,一個有自尊感的孩子,他即便是被別人拒絕,雖然還是會痛及難過,但不會有討厭自己及他人的言行。特別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練習表達好感的時候,難免有時表達不適切;但對於什麼時候該離開,都會有很清楚的界線。而這個能力通常是從原生家庭的親情而來,一個有自信及自尊的孩子,會很清楚『在父母眼中,我是誰?』」

謝慧燕提醒,一個在原生家庭環境就自信及自尊崩盤的孩子,若是沒有及時被導正回來,到了青少年階段,要處理更複雜的人際關係,會更加困難與混亂。

謝慧燕老師。(梁敬彥攝影)

神看所造的一切都甚好
她要鼓勵家長孩子在成年之前,在家裡的教養不是只有功課這件事,更要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建構對自我的概念,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且有能力去愛自己及愛別人的。孩子會允許別人有不喜歡他,以及拒絕跟自己交朋友的空間及權力,更能接納自己及他人都是「不夠完美」的。

當一個孩子能用上帝的眼光,學習「神看所造的一切都甚好」(參創世記一章33節),也明白每個人都有優勢領域及弱項,這樣就可以避免像「蛙化現象」所形容的樣貌一樣,用自己的價值觀及升斗去衡量他人,也不會妄自菲薄貶抑自己。

具有親職作家身分、現為獨立傳道人的林羿翧傳道受訪時表示,以她研究蛙化現象,加上自己過去陪伴青春期女兒的經驗來看,蛙化現象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不一定是對方的行為使你幻滅。有些孩子是一但知道對方喜歡他,他就討厭對方,這種情形有更深的議題要處理,在醫治釋放領域就是「無法愛人與無法被愛」的問題。

林羿翧說,如果父母或是教會的青少團契輔導,發現孩子接近他人時,看到對方表現出自己無法接受的缺點,就要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為什麼那麼無法接納。像是「小氣」、「不會搭配衣服」這些一般人都會有的缺點。可能要先檢視自己生命過程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無法接納,然後教導孩子們去禱告思想尋求。

若是屬於一被喜歡就討厭對方的那種「蛙化現象」類型,就需要檢視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人聲稱愛自己,但其實傷害了我們。這使得孩子不僅傷害了自己,自我形象也變得低落,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以致於無法接受「開始被愛」。

林羿翧提醒父母,若孩子已經是在青春期的階段,父母要陪伴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不要凡事緊迫盯人。她的女兒從小在教會長大,她會刻意讓女兒有做決定的自由空間。她也鼓勵教會青少契的輔導,若是發現所牧養的孩子有蛙化現象時,可以適度地開導他們「現實與期待是會有落差的」,然後就是傾聽與陪伴。

孩子講話很直白 父母用愛接納就不冒犯
曾擔任教會兒主老師的黃足貞受訪時表示,她兩個現年20及19歲的女兒,在青春期時都會跟她這個媽媽分享對心儀的異性的好惡;甚至品頭論足。女兒跟她這個媽媽的對話也是超直白,但因為彼此在信仰中連結,她很明白孩子是出於愛,所以可以接納,不會感到被冒犯。

黃足貞舉例,像她目前在抖音擔任「美妝博主」的大女兒,就會很直白地形容她這個媽媽的穿搭很搞笑,妝容也實在很沒品味,還要她在外面不要提自己跟擔任美妝博主的女兒是母女關係。

黃足貞說,教會姊妹知道女兒是這樣跟媽媽說話,都覺得很訝異;但她會跟姊妹們分享,孩子若是真對媽媽漠不關心,成年後應該是話都懶得跟媽媽多說;而且女兒願意跟媽媽「用愛心說誠實話」,她不覺得被冒犯。但是對於女兒的建議也不會照單全收,仍然保有自己的自主權,女兒也不會強逼媽媽照自己的話做。這就是對話,每個家庭也要建立自己的親子對話模式。

相關新聞:「蛙化現象」看少年維特的煩惱與對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