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影響力聯盟

【亞洲論壇影響力聯盟IAA TALK】孩子手機成癮無法自拔?教會和家長這樣做 找回在網路迷失的現代孤兒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現在的孩子常沈浸在手機及網路世界中。(圖/pexels by jessica lewis)

【記者洪嘉蔚/綜合報導】隨著科技產品發展快速,孩子使用它們也越來越上手;但也不難看見沉溺在網路、手機及其他3C用品中無法自拔的孩子。面對科技時代趨勢,教會、學校和家長可以怎麼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馬來西亞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於24日晚間8時舉辦IAA TALK,由IAA理事兼馬來西亞神學院中文延伸教育主任邱君爾傳道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台灣彩虹愛家協會創辦人陳進隆秘書長,和長年投入教會青少年事工的馬來西亞傳愛學生關懷中心講員謝賢泰老師,以「你的孩子不見了?挽救『現代孤兒』的情感創傷」為題,分享教會和家長可以如何引導孩子走出科技成癮,走向神的道路。

IAA線上論壇分享討論如何挽救現代孤兒?(影片截圖)

邱君爾傳道、陳進隆秘書長、謝賢泰老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心靈貧窮的兒童越來越多

身處數位時代,父母該如何教養孩子?陳進隆首先引用國際數據資訊(IDC)近期所出的前瞻性報告指出,專家推估2025年時,全球每人每天平均會進行4909次數位互動,相當於每18秒產生一次數位互動。其實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能看出,孩子們有機會在各個地方使用3C產品。

雖然孩子接觸3C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我們也同樣希望孩子不要淪為科技成癮。在目前科技發展的環境下,心貧兒——心靈貧窮的兒童越來越多,這也反映出在少子化的社會,缺乏被陪伴的孩子所擁有的物質雖豐富,但心靈卻貧乏。 

手機成癮。(圖/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2017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與2019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36%的孩子不想上學,23%的孩子覺得世界少了自己也沒關係,更有28.7%的孩子有情緒問題。

面對這樣的世代,我們也需要了解家長有什麼樣的難處和痛點。陳進隆表示,少子化問題的根源之一,是家長通常為雙薪家庭,照顧孩子讓他們十分疲累。另外,與過去街坊鄰居能互相關照的生活模式不同,現在社區的安全家長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使得家長和孩子的人際互動也減少。延伸到社會層面,人本主義的影響,使兒童很容易在無法正確辨識善惡的狀況下,形成價值觀偏差。也因此他們使用手機及網路資源,就會看到很多誘惑。

(圖/pexels by vidal balielo jr)

陪伴是讓孩子不會科技成癮的關鍵

「因此家長應回歸到陪伴孩子的方式,帶領孩子看見美好。」陳進隆指出,父母要學習重新回到陪伴孩子共讀、共玩、共畫的生活關係與模式,並透過高品質的對話和有趣的互動,增進與孩子的關係。「家長若學會與孩子對話的技巧,通常與孩子就能是無話不談的關係。」

現代少子化趨勢使許多孩子身旁沒有手足,陳進隆建議此時也能運用「群養」的方式,讓孩子與同儕接觸,家長也能更多認識其他父母。像是教會或機構舉辦繪本讀書會,讓家長各自帶著孩子,和其他家庭一起參加,就能透過讀書會的教導帶出教育意涵、養成正向人格。

彩虹愛家協會多年來連結家庭、社區和學校,盼望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優質陪伴。陳進隆秘書長表示,藉著不同的材料學習支援,彩虹愛家近幾年帶領社區的家長一起學習,也在課程中教導家長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學習合作、接納、欣賞、珍惜、誠信、對話等,孩子也因為發現「和人互動與玩耍更好玩」,漸漸脫離手機成癮的綑綁。

「如果教會或機構藉由外展事工,到公園、社區中心等地方,定點定時用專業知識教育舉辦活動和說故事,也能跟社區有很好的互動,」陳進隆說道。「陪伴是讓孩子不會科技成癮的關鍵。教會也應成為社區的家庭教育中心,而不是一直想要硬性傳遞信仰的宣教中心。」從家庭開始進行關顧,除了關心兒童也要關心兒童背後的家長,如此一來他們就會被得著、前來教會,未來一起參與和了解更多家庭事工。

(圖/pexels by lina kivaka)

手機遊戲的背後隱藏孩子的真實需要

謝賢泰老師則接著分享自身投入教育工作和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經驗,盼望眾人能學習陪伴現代因科技而感到孤獨的孩子找回自我。

他問道:「可曾思考過,孩子為何喜歡玩電玩遊戲?」他表示,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東西中,了解他們的需要,孩子們所需要的東西,有很多是教會牧者和輔導可以多加了解的。

像是遊戲裡的角色扮演,孩子希望從中找尋他們的自我身分認同。家長不妨引導孩子找到他們在家庭中的自我定位,像是他們是被愛的。謝老師比喻,0至6歲的孩子通常需要家長很長時間的陪伴,但到了小學,許多孩子卻會發現自己經常缺少父親的陪伴,許多生活起居或學校活動,都會是媽媽陪同參加,「千萬不可忽略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重要的關鍵因素。」

(圖/pexels by gustavo fring)

另外,有些孩子因為沒有兄弟姊妹,下意識會在遊戲中尋求同伴的認可,找到自我的價值。或是因為遊戲能夠得到獎賞,這份鼓勵和肯定能為孩子帶來成就感。在遊戲中通常會有過關目標,這會使孩子了解自己所應達成、建立的目的。遊戲可無限重來的特性,可以讓孩子學會不斷嘗試、應對失敗。另外最重要的是,遊戲給予了孩子選擇權,且沒有給予責備,象徵著孩子需要正向的教導,而不是負面的一直說他的不是。

謝賢泰老師提醒,應把孩子們在虛擬世界的渴望,轉化成實際的生活。「如果現實生活中,我們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他們就不需要透過3C的方式體認自己的人際需要。」當實體環境重新開始運轉,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面對面跟人說話、互動,就能擺脫科技成癮的問題。

(圖/pexels by tuấn kiệt jr)

給家長和老師的教養提醒

謝賢泰老師也提出幾項提醒,呼籲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預備自己進入孩子的世界時,也需要有幾項心理預備:

一、Passion(熱忱):陪伴不應該只是三分鐘熱度,否則就只會是「興奮」,而非真正的「熱忱」。

二、Patience(耐心):允許孩子有犯錯的空間,但也不是一味「容忍」,以免孩子未來成為問題少年,要幫助他們漸進式地了解錯誤應該如何改正。

三、Provision(供應):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套用在孩子的身上,而是以建議的角度,讓他們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像是提供建議,讓孩子選擇要用哪一個方式去做,如此一來他們也會更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四、Progression(改進):孩子擁有的特質父母應該學習觀察、培養和稱讚,讓原有的特質成為一個有正向影響力的特質。這個過程當中也要留意不要改變孩子的正向特質,讓他成為另一個人。

(圖/pexels by pixabay)

給予孩子身分認同

將虛擬遊戲實體化、夢想目標現實化,是父母引導孩子擁有身分定位的重點原則。「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三章16至17節)謝賢泰老師表示,天父首先肯定了耶穌的身分,我們也應當告訴孩子:「你是我所喜悅的,是很棒的一個人,你不需要去成為誰!」孩子就能感受到被認同。

此外,作為家長或老師,在看到孩子的缺點反覆出現時,必須重複地去接納他、引導他,並相信他有一天會改正過來,幫助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在使用3C產品中最需要教導孩子的還有「真自由」的意涵。應當讓孩子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去掌控而不是被掌控,在電玩中我們被設計遊戲者控制所能發揮的空間,但是跟朋友、家人互動時,是可以超越這些限制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