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 影響力聯盟

現代孩子只活在網路世界? 莊稼事工: 其實他們需要的是存在感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劉鳳英傳道帶領學校青少年團契。(圖/受訪者提供)
隨著電腦網路時代的興起,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經常把陪伴孩子的責任,交給手機和網路。因此,現在的孩子逐漸成為沒有父母陪伴的“孤兒”,在家庭中失去與人建立健康關係的機會,選擇沉迷在網路或游戲中,以至產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

【記者鄒佳玲採訪報導】畢業於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取得神學學士,曾任長老會原道堂青少年事工的劉鳳英傳道,現在擔任莊稼事工總幹事,從1994 年開始服事青少年至今已有29 年,到過不同的中小學進行品格培育,尤其在帶領偏差行為的學生工作上,她一直經歷神的開路與恩典。

在輔導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問題,劉鳳英傳道看見現今孩子,普遍在幼兒時期就開始使用手機,很多都已經到了“機不離身”的地步,要在短時間之內去改變他們是不可能的事情。

需被認同與肯定才是關鍵
曾經有一個學生對劉傳道說:“就算在網路世界被人罵,我也甘願。因為被罵就表示,我惹到他生氣,那個人注意到我了。”這個孩子為了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即便被“不認識”的人罵也願意。

“人為何需要存在感?因為我們是個體,需要被認同,被肯定,被關注,被關心,青少年之所以想要刷手機的原因也在此。”她以自己的經驗分享,要改變他們陷入網路世界的心態,首先需要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劉鳳英傳道與中學生一起聚餐。

注意力從網路轉移到實體世界
劉傳道在學校帶課程的時候,會使用活動去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使用桌游。玩桌游的時候,學生闖需要用腦思考,這樣可把他們從網路世界引導到實體世界來玩。

如果學生很喜歡玩王者榮耀或者三國類的游戲,她會挑戰學生將游戲實體化,把網路上學習到的策略性思維應用在實體世界,並激發他們的創意,將網路游戲設計到實體世界來玩。

賦予孩子“任務” 產生使命感
特別當莊稼事工舉辦營會或成長班時,劉傳道會給與學生機會去發揮,把他們從網路轉移到實體。奇妙地是,孩子們在玩網路游戲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當他們收到“任務”需要把游戲實體化時,就產生了使命感,不再沉迷網路游戲,而是想辦法將游戲轉換到實體,展現自己的才華。

或許在“轉移”過程中,孩子可能還不成熟,呈現出來的東西不會很好,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完善作品,多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給學生機會去做帶領的工作,幫助學生恢復享受與真人互動的過程。

不過,當中老師需要引導,無論學生表現如何,一定給予鼓勵和掌聲。而實體的掌聲,絕對遠超過網路上帶給他的滿足感,有一些學生,慢慢地就會轉移出來,並且期待下一次的營會,甚至積極主動想要協助設計營會的闖關游戲。

劉鳳英帶領小學生團契

孩子的安全感是來自存在感
劉傳道表示孩子非常需要存在感,有存在感才有安全感。如果在一個團體中,無論是學校,家庭,或社團,他覺得自己不被需要,那該如何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呢?

所以在團契中,劉傳道預備了許多環節讓孩子們有機會發揮,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譬如:設計桌游、破冰游戲,讓他們組成小組一起開會討論,甚至也會花時間和他們一起檢討不足的地方,最終把孩子們設計的游戲應用在營會中,讓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相信這也會成為他們成長中重要的回憶與祝福。

父母先改變絕對可助孩子改善
當父母察覺孩子開始不太理睬自己,出現不耐煩與冷漠的態度,甚至已經出現手機成癮的狀況時,父母可以怎麼做?劉鳳英傳道表示,“唯有父母改變了,孩子才有可能不一樣。”她提供幾項建議讓父母參考,如何陪伴與關心少年期的孩子。

一、不做失陪族父母
下班後花時間專注家庭互動,不要再做失陪族。確實現代父母並不容易,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回家後已經沒有精力與孩子互動,甚至對孩子都是表現出不耐煩和敷衍的態度。然而,長期以不好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若孩子感覺到父母無法專注與他們聊天,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和父母說話了,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沒有存在感,進而轉入手機世界尋求認同感。

二、立下榜樣
此外,父母在家裡是否能夠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回到家仍然拿著手機或電腦不放,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因此父母學習回到家後儘量放下3C產品,將精神放在孩子身上,用心陪伴短暫的幾個小時,孩子就能感受被尊重,並享受父母的陪伴,願意花更多時間與父母分享自己所有的事情。

三、避免說負面的語言
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抱怨:“我這樣忙也是為了你們,你們可以成熟一點,學習長大一點嗎?”事實上,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父母的引導,在陪伴和關愛下,才能逐漸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大人。

如果回到家,父母真的還有重要的工作需要處理,可以和孩子說:“給我半小時處理好工作,等一下我就好好聽你說話。”而且與孩子對話的時候,無論正在做什麼,都必須放下手上的工作,眼睛看著孩子,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尊重。

四、創造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時間
劉傳道也鼓勵父母與孩子創造“約會”的時間,幫助親子培養感情。例如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第一個週末全家人可以一起出去吃飯逛街。第二周,丈夫和太太出去約會,孩子如果還小可以請親人幫忙照顧。

第三周帶老大出去吃飯看戲,第四周帶最小的孩子去約會。如果父母從小就這樣與孩子培養關係,孩子會喜歡和父母相處,他們不會需要網路的陪伴,或沉迷當中尋找存在感。

五、多和孩子說“廢話”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是透過和孩子說“垃圾話”和“廢話”而建立起熟悉感,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什麼話都說,而身為父母需要學習聆聽,並適時的給予回應。這樣的對話與互動可以幫助父母更認識自己的孩子。

劉傳道分享,她在學校帶團契或在教會帶青少年時,她也會學習聽孩子之間的“廢話”,偶爾也會回應他們,在交談中建立他們分辨對錯的能力。不僅如此,父母也要注意與孩子的“對話”,而非只是單向表達與輸出。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和孩子有很大的溝通障礙,那表示只是父母單方面的在表達自己,但是沒有與孩子達成共識,這也絕對不會是親子之間的良好溝通模式。

無需妖魔化網路世界 教導前需融入
劉傳道也提醒,其實父母不需要過度妖魔化手機和網路,有時候孩子在網路上學習到的知識可能遠超過父母的認知。如果能夠適當引導孩子善用網路的資源,甚至學習與孩子一起玩網路游戲,融入他們的世界,那麼網路也能成為祝福親子關係的工具。

孩子的成長,九成來自家庭教育,其餘才是來自學校,社會和教會的教導。因此在信仰上,劉傳道鼓勵父母可以和教會配合,也可以參與教養相關課程,以至於能夠在與孩子溝通的事上,能有突破與成長。

為人父母,我們知道孩子是神託管給我們的產業,所以父母要看重自己的教導責任,常常依靠神有智慧地與孩子對話,陪伴孩子健康長大。

劉鳳英傳道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