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寶兒採訪報導】親子與家庭導師林若望與妻子黃美娟表示,美好的家庭用餐能發揮與建立孩子部分能耐的能力。根據調查,這將影響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成績更好,也享受學習、幸福感相應增加、更有安全感、更高的自尊,且在面對困難時更有彈性。
晚餐氛圍美好 孩子成長表現更卓越
這也符合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的學術論文,指每週和家人共進晚餐5至7次的青少年在學校獲得A的可能性,是每週與家人共進晚餐少於2次的青少年的雙倍。
“奇妙的一小時”親子溝通是由馬來西亞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 Malaysia)在2023年舉辦的第一場線上講座,黃老師分享讓孩子享受又期待與父母共餐的晚餐秘訣,關鍵在於餐桌上的氛圍是否愉悅、孩子是否被傾聽、是否避免批評、訓話或衝突的話語,這些都是家庭用餐時真正要關注的事。
“要在晚餐時間訓練孩子的溝通與表達,但其中的根基在於你與孩子的關係。要建立好的關係,家長得先學習如何向孩子發問,要讓他們享受與你分享,而不是讓他們感覺吃飯時會被訓話。”馬來西亞愛家協會提出家庭晚餐計劃(FamilyDinner Project)要讓晚餐話題變得有趣,家長們必須先設計好問題。
可從三方面來設想:生活上的話題,舉例: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分享一件感恩的事。分享一件今早醒來還不知道,但現在已知道的事。今天遇到什麼困難,又如何度過了它?
父母可精心設計開放式問題
游戲裡分享話題:分享今天的三個事件,猜猜哪件是假的?刻意的話題:如果你有超能力,你希望改變學校哪些事?如果你有三個願望,你會許什麼?你認為自己最大的才華與能力是什麼?
根據上述例子,家長的問題必須是以開放式(Open-ended questions)作為開始,如“什麼What”、“是什麼 Why”與“怎樣/如何 How”,隨後也必須延伸與跟進地問:你能告訴我多一些嗎?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你還做了哪些事?
講座上也有兩位父親分享家庭晚餐計劃的果效。
育有四個兒子的徐宗盛分享,孩子向來習慣分享的話題偏向於愛好或書籍,鮮少分享內心想法或經歷的事件。在起初使用開放式問題時,孩子們會以為是開玩笑而作回應,但在持之以恆後,徐弟兄更認識了自己孩子的現況,也看見孩子在表達上的進步。
客制化的奇妙一小時
“感謝神讓我認識了這一方法。有一次我問孩子:如果你有超能力,最想改變學校的一件事?大兒子回應希望老師開放在班上玩手機,我才知道原來大兒子與同學的話題常環繞在手游;二兒子希望最凶的老師能被開除,我也乘機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三兒子則是希望能從班主任能得到獎勵,說明他和老師的關係很好。”
另一位父親馬育恒則坦言自己與三名孩子的晚餐樣式,在幾天默默觀察下才發現原來他們都環繞在食物的味道與喜好程度,這樣的話題原來也潛移默化中導致孩子們挑食,為此他決定制止該話題延續。
但對馬育恒來說,要在晚餐時間進行開放式問題並不是易事,這是因為家人們向來的習慣太過專注于吃,孩子不願對話題作出回應。雖然感到挫敗,但他屢次嘗試後就發現孩子相對比較容易在餐桌上回應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事,如校園生活。他也作出挑戰,把開放式話題延後至孩子睡前的精心時刻。
林若望老師也鼓勵家長們不要放棄也不強迫。讓開放式問題漸漸成為親子間日常生活裡的事。而家庭也可以隨著不同的需求做調整,好比在路途上也是交流互動的好時機。
關注青少年孩子身心靈狀況 增加信仰討論話題
至於林若望老師也不忘分享自己與四個青少年女兒的晚餐時光,其中更多會環繞在青少年的心理與生理狀況,比如如何處理壓力?參考身邊的青少年又如何處理?在信仰話題上也討論如何依靠並交托神?林老師也會抓緊教育機會,和孩子們分享人生與信仰之間的掛鉤與奧妙。
黃美娟老師也特別叮嚀:餐桌氛圍是需要特別營造的。好比他們兩夫妻的默契是在餐桌上報喜不報憂,其他不如意的事則會在飯後再談。父母也可以主動說笑話,製造有趣氣氛,讓親子間都能享受與珍惜一天難得的共聚時光。
有出席者詢問,倘若在餐桌上發生了需要糾正孩子的課題,父母應該如何回應?林老師認為,父母不一定贊成的事,但當下可以回應“這個很有趣”,讓孩子做更多分享後,再詢問孩子“你願意聽聽我的想法嗎?”。
家長的智慧就是要在對的時間回應對的話,不一定要一次就完成溝通。家長會比較心急,擔心孩子走錯路。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關係,建立彼此是能對話的關係,讓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即便不贊成也願意瞭解他的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