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牧者同台Bing AI 同步釋經 幫助信徒每日靈修 吳榮滁牧師:發揮屬靈辨識力 讓科技成傳福音祝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工程師背景出身的吳榮滁牧師,在教會舉辦的「探入牆內的枝子—當AI來襲,那教會呢?」特別講座中 ,分享他和教會的教牧及影音團隊結合AI製播每日靈修《滁師陪你吃靈食》的看見與經驗分享。(懷恩堂提供)
AI時代教會和信徒要更常來到神的面前,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身體、靈性、個性。即便AI機器人已經可以協助教會,但AI時代更核心的能力是「愛你的鄰舍」,讓我們的心懷意念及愛人如己的行動,不被機器改變,做個真正有靈的活人。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由OpenAI開發的ChatGPT去年11月啟用後,5天內就快速累積百萬使用者,上線2個月就有上億的活躍用戶,成為社會及教會界熱議的話題,浸信會懷恩堂10月14日舉辦「探入牆內的枝子──當AI來襲,那教會呢?」特別講座,探討此一趨勢對教會的影響。

吳牧師和人在美國的呂素琴師母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同場分享(梁敬彥攝影)

聚會中,主任牧師吳榮滁與人在美國,擁有若歌大學圖書與資訊學博士的呂素琴師母,透過科技同台,一起分享「乘著AI的翅膀起飛」的專講。

懷恩堂《滁師陪你吃靈食》結合AI同步釋經

吳榮滁牧師首先分享,他從10月份起,如何將「Bing AI 小冰」結合每日11~12分鐘的靈修影片《滁師陪你吃靈食》的應用,一起進行《尼希米記》系列的靈修查經。吳牧師說,他在獻身全職事奉前,是在科技業擔任高級工程師,ChatGPT問世後,教會界和社會大眾都遍認為它是一個方便、好用的工具,所以他就跟教會的教牧及影音團隊討論及禱告尋求後,決定以《滁師陪你吃靈食》的每日靈修影片,做為AI科技與釋經結合的嘗試,

該影片的呈現方式是由吳榮滁牧師固定與負責新銳事工的利河伯弟兄進行傳道人及信徒的信仰對話,他們會在節目中對生成式AI「Bing AI 小冰」提出信仰問題,AI小冰會給出問題的答案,然後吳牧師會針對AI小冰給出的答案,進行進一步的查驗、解經及回應。

至於為何教會要認識及善用AI?吳牧師表示,原因很簡單,因為台灣和全球一樣,已經進入「無可挽回的AI時代」,無論是教會和信徒,都不能自外於這波科技浪潮,需要去學習「怎麼跟AI相處」;而藉著《滁師陪你吃靈食》的每日靈修,希望可以潛移默化,幫助信徒養成善用AI且對於AI提供的答案,具有屬靈的判別力。

吳牧師舉例,像他對Bing AI小冰提問關於聖經「安息日」及猶太人歸回歷史的問題時,AI從大數據資料庫生出的解答,仍進一步消化、分類、判別與整理,才能成為知識。

結合AI科技的靈修查經(懷恩堂提供)

他分享,AI是蒐集資訊很好用且方便的科技工具,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蒐集很多資料,但蒐集得來的資訊必須透過人性的分析,將其賦予有意義和正確的論述。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勝過AI的優勢是人類有生活經驗、價值觀、世界觀及思想訓練,這才能夠產生智慧。

AI沒有靈性,自然也沒有信仰,即便現在已經能夠以擬人化的樣貌出現,但不會成為有位格的人。吳牧師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就跟歷世歷代科技的發明及應用一樣,使用者要去發現AI有什麼長處可以為自己及教會使用。

與吳牧師利用科技同台的呂素琴師母,則透過視訊拋出「AI會取代人嗎?會傷害人嗎?」及「AI是敵?是友?」及「AI如何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及AI時代人類的出路」等問題,讓大家反思如何與 AI共處。

AI取代重複性高人力勢不可擋

呂素琴師母說,AI的研發從50年前就開始,最近15年突飛猛進,其實像是洗衣機、冰箱等電器,都已經應用AI。人們也習慣於利用科技及機器,來減少勞務支出。像是現在服務業缺工,薪水調高也找不到能配合排班的勞工,所以就有餐飲業者點餐及付款都採用自動訂餐系統。

在國外,有些人即便是人在海邊喝咖啡、觀浪渡假,透過手機遠端遙控家中的電鍋煮飯及掃地機器人打掃家裡。當AI可以代勞很多過去必須親手做、單調且重複性高的雜務時,就能省下很多的時間,可以跟家人相處及進行更有意義的事。

目前人們擔心「AI會取代現有的工作嗎?AI會取代人嗎?」呂素琴師母舉例,在國外已經有AI JESUS 社群,一天24小時,一個禮拜7天隨時回答求助者的信仰及人生疑問。而在日本東京的高台寺,也設置了名為「Mindar」的「機器人觀音」,為上門求助者提供25 分鐘的《心經》講道,同時移動它的軀幹、手臂和頭部;甚至有擬人化的AI伴侶傾聽陪伴真人,這都對信仰、文化及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

呂素琴師母說,AI JESUS 社群的AI機器人,隨時都能回答求助者的提問,即便是三更半夜,仍有很多人上線提問尋求安慰及解答,這其實是現今教會及傳道人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人是血肉之軀需要歇息,但這樣的科技的問世,符合了當代人們的需要,

身為教會的師母,她表示這是很大的提醒,如果人(包括傳道人)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情感及願意陪伴及傾聽的溫度時,那麼AI就會有取代人及教會的危機存在。

怎麼化危機為轉機呢?她認為在現今已經進入AI時代,除了要學習AI倫理之外,待人處事及解決問題的思維都要重新學習。她引用慕尼黑大學人工智慧倫理學教授斯帆.尼霍姆(Sven Nyholm)今年發表的論述說,當AI取代人手所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時,就會使一個人的人生失去意義,因為每個科技之所以被發明,是為著人的好處及營造更有意義及美好生活的目的所產生的。

AI人工智慧已經是潮流之所趨

其中AI值得教會參考的應用模式,就是「優化人所做的有意義事務,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就像懷恩堂嘗試由牧師和AI配合,一起進行靈修查經,牧師可以藉由實際的操作及與信徒即時的信仰對話,來讓AI所生成的資訊,成為有意義的知識。這就是開創性的,過去沒有做過的事,也是以賽亞書四十三章19節啟示的:「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

智慧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箴言十六章16節)。

那麼AI如何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呢?呂素琴師母引她的老師莫爾.納曼(Mor Naaman)最近發表的研究論文舉例,AI會試圖改變及影響發問者:「你的句子這樣寫不好,你要不要換一個字或用…..的方式表達」,這其實就是AI想要改變人的用字及思維和語言,AI也可能接著就會試圖改變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像是AI可以讓人的相片及體態甚至是聲音,都可以粉飾到自己滿意的樣態。這也讓愈來愈多的人開始不滿意真實的自己,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AI時代真假莫辨 人際信任低

呂素琴師母也提醒教會和信徒留心「AI時代文化危機」。她指出,AI可以創造出很多真假莫辨的假訊息及影像,包括給教宗換羽絨衣、科技換臉及變聲,這都讓原本人與人之間就很脆弱的信任感更為降低。像在國外就有人買AI機器娃娃,有心事都跟它講,而非跟父母、配偶及週遭的朋友講。這麼一來,人所信任的「好朋友」成了機器娃娃,這樣的情況若繼續下去,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就會更擴大。

此外,現在的AI機器人女性多於男性,包括日本的「Mindar」誦經AI機器人都是以女性的樣貌及聲音設計,電視的AI主播也有以女明星的樣貌去設計,長此以往,會影響到人類的審美觀及行為。

AI時代的另一個危機是把人物化,凡事只看到對方的機能性。當人們有問題時,開始不去找人尋求協助,而是去找機器人求解答。例如有的人連寫情書及求職信都去找AI。

呂素琴師母表示,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點去問AI相同的問題,得到的答案都大致相同,但若是不同的門徒去問耶穌相同的問題,耶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性及差異性,這就是AI所分辨不出來的。

人在美國的呂素琴師母透過科技輔助,以視訊同步分享(梁敬彥攝影)

呂素琴師母說,當AI已經被教會和傳道人應用在帶領查經及翻譯聖經時,大家要去思考,即便機械可以製造出看似完美的產品,但若是沒有透過人提供方向,還有去規範社會行為,那麼所創造出的產物對社會結構的危害是非常大。在AI時代,教會需要建立AI倫理的規範,美南浸信會已經發表AI倫理的宣言。

台灣的教會也是一樣,也要思考把AI倫理放在教會的規章上,教會也可以結合科技人才,做AI防毒軟體的研發,Google DeepMind分辨AI製作假圖的防毒軟體,就是由華人所研發的。AI時代教會和信徒要更常來到神的面前,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身體、靈性、個性與敬拜神,都要全人的投入,即便AI機器人已經可以協助教會傳道人安排主日崇拜程序及創作詩歌,但AI時代更核心的能力是「愛你的鄰舍」,讓我們的心懷意念及愛人如己的行動,不被機器改變,做個真正有靈的活人。

「探入牆內的枝子—當AI來襲,那教會呢?」講座現場(梁敬彥攝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