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耶穌的雙重身分: 從耶利米書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之解決方案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何世莉(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經文: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4-18節

「戰爭」或「衝突」這用詞,已成為社群媒體中的熱門話題,其出現的頻率甚至可能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無論是烏俄戰爭、以色列與哈瑪斯/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台海兩岸關係,或是西方政界左翼與右翼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都是如此。 

關於以巴衝突有許多評論。專家們認為雙方衝突的根源來自地緣政治,源自該地區兩國解決方案的失敗。有些人認為衝突根源於深植在穆斯林文化的伊斯蘭律法與以色列代表的西方自由主義,技術官僚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文化之戰;還有些人則將以巴衝突視為伊斯蘭教、猶太教甚至基督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以巴衝突解決方案為何失敗?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解決方案是一項地緣政治政策,旨在促進巴勒斯坦土地上、讓兩個不同民族能夠和諧共處的解決方案。這項解決方案來自各國大使在聯合國大會上的集思廣益,試圖解決以巴之間長期的衝突與敵對行動。

儘管這個解決方案的初衷極佳,但很不幸的是仍然存在著脆弱和漏洞,並且由於無法解決雙方深層次的問題,方案在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後破局。地緣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最近表示(轉述):「我曾經支持兩國解決方案,但在10月7日之後,由於反感,我認為兩國解決方案不再可行。」這樣的失敗,促使我們重新檢視導致以巴衝突解決方案失敗的原因。

在古代巴比倫對猶大發動的戰爭和衝突中,結果是強權入侵,人民流離失所,受到壓迫,失去親人並遭受生命財產的毀壞。因此,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4-18節中的異象描述了君王和祭司帶來的復興。作為耶穌基督復活後的信徒,新約聖經見證了這位君王和祭司不是兩位不同的個體,而是兩個身分體現於一個人的身上,即耶穌基督(Sacral Kingship)。透過耶利米書這段經文,我們深入研究耶穌的雙重身分,並認為這雙重角色為以巴衝突,提供神學上的解決方案,勝於那已宣告失敗的地緣政治政策。

"The Lord's Prayer (Le Pater Noster) ", by James Tissot

耶穌的王權以公平正義為標誌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應許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因為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必永不斷人坐在以色列家的寶座上……

耶穌是大衛王朝的君王,大衛王朝在撒母耳記下第七章中建立,並且在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4-18節有上帝應許的明確記載。與以色列歷史上的君王不同的是,耶穌的王權沒有引起爭議,也沒有被篡奪,因為耶穌是大衛公義的枝子合法的後裔。耶穌繼承了君王的位分,並且應驗了眾多預言文本中記載和渴望期盼的那位大衛王朝的君王。

在經文中,君王耶穌不僅是公義的枝子,祂也以公平和正義施行統治。祂的治理風格,無論是與古代的希臘羅馬統治者相比,或是與現代的以色列、哈瑪斯統治政府的壓迫、剝削及暴政相比,都是截然不同的鮮明對比。因此,以巴衝突可以從耶穌所體現的王權模式中受益──能夠促成正義和公正的解決方案,並且是有效的執行政策。

經文強調,大衛王朝的君王,將以公平和正義來統治,這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統治的理念圍繞著「做正確的事情或扶正扭曲的事情」(Make Things Right)的觀念。分辨正確與錯誤主張,以及區分真實與虛假敘事的能力,對於追求公義和正義至關重要。

這讓我們想起列王紀上三章16-28節,所羅門王處理兩個自稱是嬰兒母親的婦女間的衝突。所羅門在揭露人類的謊言、欺騙和操縱方面展現智慧,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若是不了解真相,就不可能尋求公正、正確的解決方案。

耶穌在世上短暫的事工過程中,我們看見他與猶太祭司、羅馬領袖和法利賽人的互動,展現了耶穌識別人心意圖和動機的能力。耶穌運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Socratic Maieutics),揭露人心深處的意圖。他的治理超越了膚淺的敘事和外在的現象,他堅定不為地緣政治的言論動搖。

錯綜歷史與扭曲資訊使正義難尋
不幸的是,以巴衝突充斥著片段、不完整的資訊,並且這些資訊與扭曲和人為操弄的敘述交織在一起。在「他的言論對抗我的言論」的對話認知下,以巴衝突愈演愈烈。例如,雙方對於2023年10月7日的死亡人數統計,充滿爭議並受到自身利益的驅使。一方面,雙方都試圖淡化因衝突而造成對方的傷亡人數,以盡量減輕道義責任;但同時,他們又傾向於誇大己方的死亡人數,渲染局勢的可怕,以博取各界的同情,並為各自發動的戰爭來辯護。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是歷史悠久的戰事,兩造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要得到真實可靠的資訊十分棘手,使得制定合乎正義的政策,並公正的執行政策變得更難以掌握。想要真正理解以巴雙方,已經超越了人所能做到的方式與途徑,只有洞察人心的耶穌才能真實揭露事情的真相。

儘管為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兩個民族和諧共處,尋求一個具體並能執行的政策,是值得讚許的願望,然而該經文調整並提高我們視野的高度,強調「耶和華—我們的義。」(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6節)

經文刻意將耶穌從具體的「行公義」,轉移至抽象的「耶穌是我們的正義」,並且這敘述將成為一個被修復的社群名稱。經文說明這名稱的重要性與神學上的含義。耶穌自己就是真正的正義,祂也是正義的源頭和賞賜正義的那一位。祂自己可以滿足人類對公平和正義的深層渴望。祂能夠扶正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局勢。 

儘管聯合國的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努力追求政治地緣上的公平與公義,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唯有透過耶穌「使事情扶正」的工作,方能超越聯合國的兩國解決方案。真正的正義,只有在耶穌基督裡才能經歷,雙方受害者的敘述才有可能轉化為「耶穌是我們的正義」。這種轉變是如此深刻,以至於追求政治地緣上的「公平與正義」變得次要,首要目標轉變為把握耶穌真正的正義。當雙方追求在耶穌裡的正義,他們的心意得到更新和轉變,重新思考土地和主權的敘事,甚至是自身的存在和身分認同。

加薩遭轟炸社區

耶穌以祭司職分為人祈求赦免
祭司、利未人在我面前也不斷人獻燔祭、燒素祭,時常辦理獻祭的事。」(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8節)

以巴雙方都是深受傷害的族群。在世界上所有族群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可能是在各個層面承受最劇烈的痛苦和傷害的兩個群體。綜觀歷史,我們看到針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遭受的歧視、不公義、壓迫和仇恨的歷史敘事,無論是兩個群體之間彼此傷害,或是遭到其他國家的傷害。我們可以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承受的痛苦,是廣泛的並且遍及各個層面。

對於2023年10月7日的事件,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以色列人可能會說,「這是針對以色列的戰爭!哈瑪斯襲擊我們,這是種族滅絕的戰役,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以色列無辜的孩童與婦女遭到殺害。」而巴勒斯坦人反駁說,「這場戰爭並非從2023年10月7日才開始,這場戰役是從多年前,在1948年以色列奪走我們的土地就開始的!以色列將我們囚禁在自己的土地上。」

這種情境典型地體現了「他的言論對抗我的言論」的經典困境,雙方在對話中各自表述,卻未真正聆聽對方的觀點。這些主張只凸顯了以巴雙方所經歷的深層痛苦,強化了「受傷的人會傷人」這句格言。

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8節描繪一位站在上帝與人之間的祭司,為以巴雙方獻上禱告如同奉獻祭品,包括任何曾是侵略者、受害者或二者皆有的人。在新約聖經中,耶穌的祭司職分是為了贖罪,這罪涉及直接或間接的暴力行為。作為具有祭司身分的耶穌,祂代表人類為暴力行為祈求寬恕與赦免。接受來自上帝的赦免使人能夠原諒他人,而贖罪則讓人擺脫反感、痛苦和仇恨的束縛,得到釋放。

在祂作為祭司的角色中,耶穌以祈禱為受傷的人帶來治癒,猶如一瓶患難中所需的香膏,使人的心靈和靈魂得以完全康復。耶穌作為祭司的代求,對於長期承受言語和肢體暴力所積累的傷痛和疤痕,無疑是一帖良藥。祂神聖的觸摸能夠緩解因威脅、侮辱和毆打所引起的麻木和痛楚,使一個人所經歷的苦難、委屈和復仇的敘事逐漸淡去。這些痛苦的消逝帶來對和平、和諧以及未來希望的思考和渴望,逐漸開啟一條新的道路。

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4-18節中的異象在耶穌的生平中得以體現,他不僅是君王,也是祭司。筆者的主張或許顯得理想化且有些不切實際,然而唯有在這些傷口與疤痕癒合之後,巴以雙方始能重新坐上談判桌,真誠地追求政治地緣上的公平與正義,以促進巴勒斯坦地區的真實和平。最重要的是,要使以巴衝突的地緣政治解決方案能夠持續有效地實施,必須建立在耶穌的雙重身分作為神學解方的基礎之上。

為巴勒斯坦這片土地祈求Shalom!

何世莉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