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涵 / 整理報導
原本期待跟家人開心出遊,還未出發內心卻受挫像座孤島,想把出遊計劃安排到最好,難道錯了嗎?為什麼我如此用心,卻換來冷淡回應?變成那個意見多又愛計較的人呢?
給追求完美的你 試著看見自己的努力,才能放下過度用力
追求各樣流程細節、凡事要求盡善盡美的你,其實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擅長組織計劃,做事情很有動力與熱情。不過,因為事事要求完美,常會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或是在意他人給予的評價,而落得患得患失。
其實,擁有完美主義的人格特質並不是壞事,只要學會認同自身價值不取決於完美的表現,放下那個過度用力的自己,試著看見自己做得很好的部分,就能擺脫病態的完美主義。即便認知與想像有落差,不代表就會不夠好;況且,美好的體驗應該起身去經歷,而非躊躇不前原地踏步,使美好的藍圖變成了遺憾!
追求完美讓你耗竭了嗎? 3點建議幫助你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在心理學來看不是一種疾病,但此人格特質卻容易造成心理疾病。心理學作家劉軒指出,「因為追求完美的人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太多壓力,以至於時常在一個負面的心理狀態,因此陷入憂鬱、焦慮或強迫症的風險也比較高」。若常有非我不可、認為事情只有我才辦得到的想法,也會導致在家庭中、職場上比較難放權或信任他人,進而衍伸責任過重、身心耗竭或人際關係等問題。
究竟該如何與完美主義共處,學著放過自己,與自己和解呢?以下有三點建議,能夠幫助你我甩掉病態的完美主義:
一、只想要100分的完美結果? 其實足夠好就很好
「力求完美」是一種用較高的標準來監督檢視自己,並且能夠客觀承受結果,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我們進步與成長,對於心理健康方面也是正向的。反之,病態的完美主義是只想看見100分的完美結果,忽略掉60分與99分也有其價值,尤其訂出不合理的目標,會令自己更難達到想要的結果,讓不完美的挫敗感侵蝕身心,造成無法接受後果及不認同自己的反效果。要求完美的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親切一點,如同美國作家貝姬·碧普里·格里斯佩(Becky Beaupre Gillespie)、荷麗·施瓦茨·坦普爾(Hollee Schwartz Temple)其著作所說:「足夠好就是新的完美(Good enough is the new perfect)。」
二、害怕「錯過最好」下不了決定? 邁出步伐才有機會走向美好
你時常擔心自己做的選擇不夠完美,致使你遲遲無法做出決定?這種情況被稱為「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症;FOBO(Fear of Better Option)」。時報專欄作家蒂姆·赫雷拉(Tim Herrera)說:「這是一種不停去研究所有可能選項的狀態,因為擔心會錯過『最佳』選擇,而導致你優柔寡斷、後悔,甚至幸福感水平降低。」
然而,破解的方法很實際,就是在你精細計算過後,試著去選出一個讓你還算滿意的選項,坦然接受這個「還不錯的選擇」(Mostly Fine Decision),告訴自己:「至少我前進了!」遠比留在原地猶豫不前還有趣不是嗎?而且,凡事都是邁出步伐了,才有機會走往美好的結果!
三、擔心負面評價? 在不斷修正中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也擔心他人給予的負面評價,變得越來越難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指教,深怕一不小心就聽到:「你這樣不OK」的訊息。然而,正因每一個人的觀點不同,接受他人的指點與評論,才能在一次次的修正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當有人給予建議或評價時,可以先問:「你覺得我做得最好的地方在哪裡?」,請對方先給你「好消息」;之後再接著問:「你覺得哪邊可以更好?」作家劉軒建議別急著替自己辯護或做各種解釋,先聆聽、記下來、謝謝對方,等自己沉澱消化一下,再做回應。請牢記!別人的評價只是一個過程,只要你不停下就不是最終的結果,結果依然掌握在自己手裡!
你不需要獨自撐著所有事 接納不完美才能看見自己最好的模樣
或許,你還在學習與完美主義拔河,尚未達到平衡;但是請記得,在調整自己的過程中,不要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嘗試找出最佳解決之道,如同皮克斯電影《巴斯光年》中,隊友向老是想一肩扛起任務的巴斯光年說:「你不需要拯救我們,你需要加入我們!」鼓勵追求完美的你,不要所有事情都得獨自撐著,學會有彈性地調整心態、策略與眼光,試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只要初衷不變,你就能在不完美的生活中,看見自己最好的樣子。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