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近年來為許多人所知的MBTI性格測驗,讓人總會好奇自己會「是那個類型的人」?因此不少人好奇爭相測驗。甚至上班族或親友在聊天時,也會聽見對方用測驗結果來形容自己,例如「你是I(內向)人還是E(外向)人?」、「我是INFJ」。
MBTI現在也開始被運用在戀愛、交友上,測驗結果中會指出,不同類型對應適合的另一半;當熟知各類型的性格特點後,有的人認為這樣一來在工作、聚會場合中,似乎就有了找到同質人的依據,或者多少能讓自己避開不太能相處的人格類型。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輔導中心兼任老師、杏語心靈診所資深諮商師陳夢華表示,MBTI這類型的性格測驗工具雖然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但是若錯誤解讀、過度倚賴,它也會變成我們給予自己生命的一種「形象框架」。
MBTI是什麼?為何受歡迎?
MBTI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又常被稱為「16型人格測驗」,是美國作家 Katherine Cook Briggs與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 以心理學家榮格的《心理類型》為基礎,深入研究後所提出的心理測驗。它以「外向(E)與內向(I)」、「實感(S)與直覺(N)」、「思考(T)與情感(F)」,以及「判斷(J)與感知(P)」四個維度,將人格分成16類。每個人的性格都會落在四個維度的不同邊,形成不同的性格傾向。
陳夢華心理師觀察到,MBTI測驗之所以蔚為風潮,受到社群媒體很大影響。人們看到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不知道,但看起來有趣的測驗就躍躍欲試,漸漸地,朋友之間都有做MBTI測驗,它便形成了一種同儕之間的默契或歸屬感。
此外,還有一些MBTI測驗分析網站,會分析明星或知名人物的行為、經歷或個性屬於哪個分類的人,讓人們更直觀地聯想到自己與名人之間的共通點,進而有更貼近的連結感。
MBTI測驗準確嗎?
不過,MBTI測驗在實務上也有一些限制和批評。像是人們認為,開發者母女兩人並非專業心理學家,理論基礎未經過驗證,因此科學性不足;也有人認為,測驗結果會基於二分法而被強行歸類,但並不絕對是這個類型;以及測驗結果的信效度低。有研究團隊指出,人們在5週前後分別進行兩次測驗,卻有一半的人得到不同的測驗結果。
陳夢華心理師也認同,在臨床實務上依然會遇到很多年輕人以MBTI測驗為依據來尋求幫助,或是認為它可以做為讓心理師快速初步了解自己的一種分類解答。不可否認的是,MBTI測驗也比起過去按星座、血型來劃分性格,顯得更理性、有根據。
MBTI測驗中多數情境需要自我評估,但陳心理師表示,我們對自己的評估未必完全準確,回答問題時,有時我們會想要隱藏起自己不想向他人展現的一面,而謊報解答、選取我們想要的答案,最後就會覺得結果和自己所認知的自己,並不是這麼接近,以致於讓測驗結果變成強加給自己的刻板印象。
陳心理師提醒,學者制定一項心理測驗,需要經過嚴謹統計、研究過程得以形成,我們能很常接觸到的MBTI、愛之語等測驗內容,更多是要從自己的認識來檢核,因此更屬於是一種「檢核表」而非正式的「測驗」。
專業心理測驗需有嚴謹流程
在心理學臨床上,做專業檢測不僅要經過醫療相關單位執行,還很常需要用二種以上的測驗相互搭配。陳心理師舉例,最常見的就是醫師和諮商師將智力測驗與性向測驗相互搭配,了解施測者的能力及潛力。此外,施測過程要在適當的環境下進行,用嚴謹的方式應對,才能確保測驗的準確性。
而且大家也必須明白,這些測驗或許可以讓人快速了解自身性格、恩賜,但是測驗結果不會是「絕對」的,因為它的結果很簡化,即使是嚴謹、標準化的測驗,也都會有限制性,需要不斷評估、修正。
因此陳夢華心理師提醒,若對測驗結果有錯誤解讀,很容易會成為我們生命、靈命成長的隱憂。基督徒因著倚靠神的大能,得以有經歷生命更新、改變的恩典,不應該用測驗結果自我局限與框架,甚至論斷他人。
我們都想了解自己、被認同
陳心理師說,無論MBTI測驗或其他有趣的心理測驗結果準確與否,它們都可以作為我們自我認識的一個出發點,或人際交往之間的破冰工具,幫助我們覺察彼此的差異性。
但就自我探索層面來看,有時我們經歷人生的低潮,會希望可以透過更認識自己,進而走出陰霾,MBTI這樣的性格測驗工具很容易就變成我們低谷時想要抓住的一根浮木,讓我們重新用外在的方式重新找回自己。但是她也提醒,運用這些工具固然可以幫助我們增強信心,但不論我們擁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不變的是要對神擁有信心、找回跟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為神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
或者,我們也可以更深入去了解自己內心當中的捆綁為何?尋求神醫治我們,使我們重新肯定自己、得著自由。陳心理師說:「既然我們可以將生命看作是一個圓,每個人的生命就會有一個圓心(生命核心),對基督徒來說是上帝就是我們生命的圓心,在我們需要被撫慰時,唯有我們與神恢復關係、堅定跟隨神,才能不致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