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 首次來台】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梵谷 看見神的無所不在(導覽人:戴佳茹教授)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英國國家藝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英國國家藝廊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北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美術館之一。成立於1824年,至今200年,收藏了13世紀中葉至20世紀2,300多幅西洋繪畫。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也向觀眾講述了西方藝術史。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南奇美博物館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月2日才開展,早鳥票很快就被秒殺搶購。本展是世界頂尖美術館「英國國家藝廊」200年來首次來台,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荷蘭大師林布蘭到後印象派名家梵谷,總計50位大師珍貴的經典原作,將帶領觀眾感受西洋藝術史的400年精華。

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北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美術館之一。成立於1824年,至今200年,收藏了13世紀中葉至20世紀2,300多幅西洋繪畫。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包括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貝里尼、塞尚、竇加、達文西、莫內、拉斐爾、林布蘭、雷諾瓦、魯本斯、提香、透納、范.戴克、梵谷和維拉斯奎茲等藝術家作品,也向觀眾講述了西方藝術史。

多年前親臨 沉浸式體驗 感動至今

30年前曾造訪過英國國家藝廊的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兼主任戴佳茹老師回想,當初還是大學生,實際走訪的感受卻影響至今,尤其看到這麼多真跡,那種被藝術品包圍、沉浸式體驗,令她非常感動;不僅引導她對藝術有更多認識,也深刻延續她對藝術的熱情,持續至今30年, 甚至更久遠。

英國國家藝廊

為什麼大家會對台南奇美博物館這次畫展的興趣表現得如此盎然?戴佳茹認為,是因為群眾對於國外名人大師充滿好奇,又是國際性展覽,自然會引起轟動。

觀展首重感受與畫面對話

奇美博物館這次難得展出英國國家藝廊館藏五十幾件作品,談到看展覽要如何預備?戴佳茹認為,如果我們是想要了解理論性的內容,確實要先去讀藝術史,了解畫家和畫作的背景。但是,如果不是學藝術的人,先不用看太多理論,可以直接面對作品,看作品的色彩、造型、空間、層次,畫面給我們的感受是什麼?讓繪畫的語言先跟我們對話。當有了感受之後,再來了解畫作背後的理論,包括畫家的生平事蹟,他們的故事背景,就是先有感受,再談理論。

高更作品(窗前的果盆和啤酒杯),約1890年創作。(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本身也是畫家的她,看展覽會先把感受放前面,先與畫面對話,了解畫面的空間層次、構圖,之後才會透過網路或相關書籍的理論文字,閱讀藝術家更多的故事,這樣的閱讀方式,得到的東西會不太一樣。但若先讀太多理論,再進去觀賞畫作,反而會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它,而忽略當下讓人感動的驚喜,得到的效果會不太一樣。

這次展出的藝術家,從近代藝術史來排列,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以義大利和法國居多,可以看到從中世紀高高在上的神,到關心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主題和內容的轉變,繪畫愈來愈接地氣,也愈生活化,到了近代畫家更進入自我內心展現。

從天上到人間 關注所處生活

從拉斐爾到梵谷,也是文藝復興和印象派兩個代表,其實拉斐爾和梵谷都只活到約37歲,神要使用的大師,即使短暫人生也可以綻放光芒影響後世。梵谷成為藝術家,是他最後10年大量的創作,他出身在基督教家庭,實地走近田野鄉間作畫,畫作色彩非常奔放,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完全不同。拉斐爾是在室內作畫,畫面比較大;這與後來梵谷拿著畫具、畫布,提著很重的行李出去在地寫生,畫作比較小,型態改變很大。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以宗教題材為主。譬如拉斐爾的畫以聖母、聖嬰居多,他的人物畫非常細膩,幾乎看不到他的筆觸,由於畫中人物皮膚非常滑嫩,美到觀畫的人都想去捏一下畫中嬰兒的皮膚。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約1510至1511年創作。 (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不過,拉斐爾畫中的人物其實並不存在,雖然有模特兒在前面,但他是結合不同模特兒身上畫出理想中完美的聖母、聖嬰的形象。但是梵谷是踩在泥土,奔走在大地上,感受烈陽照射下的美景。印象派畫家,開始走出室內,到戶外感受大自然的風、陽光,然後畫在畫布上。

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從這次展出畫家來看,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中間有巴洛克、浪漫主義,知名的畫家林布蘭,屬於巴洛克時期代表之一,當時正值宗教改革,因此他的畫作比較多聖經故事,很多講道者都會用林布蘭的作品為例。另一個代表是卡拉瓦喬,他是天主教畫家,開啟早期巴洛克繪畫,形態是比較灰暗,但是強烈的動態感、戲劇性,誇張的呈現。

林布蘭自畫像(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畫風和題材 看見神無所不在

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屬於浪漫主義畫派,雖然題材比較多大自然,但人在畫室裡面,畫的是組裝式的大自然,畫面比較大;不像後來的印象派,是走出畫室到戶外吹風寫生,而且要扛著畫布,所以畫面比較小。

如何從信仰視角來看不同時代畫家的畫作?戴佳茹表示,每個時代的藝術家,不都是基督徒,他們都在追尋美善和亮光,譬如印象派甚至被稱作「外光派」,因為他們也是在畫光,浪漫主義的透納也是畫光,雖然他們不像中世紀時代,直接畫出神的形象,但是他們藉著筆觸畫出大自然,也是將內在對神、對美的嚮往和尊崇敬拜畫出來。

當我們看到風景、光和太陽,感受到愛和溫暖,其實神就在其中。神的無所不在,不是被畫出一個形象而存在,祂也可以在任何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在太陽、月亮和大自然裡,讓我們從不同繪畫可以感受到神。 如約翰福音一章3節:「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她有感而發,基督徒就是要多親近神、追求與神同在,當我們心中有神,其實看任何時期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看到到這個世界處處都有神的作為,更重要的是我們本身如何與神建立美好關係,當我們與神有好的關係,看見這些作品,或是接觸人和大自然,就可以連結信仰更多經歷到神。

全民藝術教育普及 台灣進步軟實力

在觀畫之外,她也建議,英國國家藝廊在疫情期間大量投入線上藝術教育,製作600多部YouTube影片,內容非常專業且分類詳細,從中古到現代,不僅有藝術史,還有對於藝術家、建築和當代藝術作品的介紹,邀請當代藝術家對話,而且針對相關議題深入討論,目前已經有30萬人訂閱。她相信其中應該也有奇美博物館展出五十多件作品的相關介紹,可以參考。

奇美博物館(圖/翻攝自台南旅遊局官網)

她說,西方人的藝術教育本來就是很生活化,即使不是學藝術的人也對藝術略知一二。她希望台灣對藝術教育可以更普及、更生活化,讓民眾都可以看得懂,彼此也可以聊藝術,如此就更有價值和意義。

台灣的藝術教育更普及,發揮正向影響力,進而就可以改善社會風氣;藝術教育是台灣社會進步的軟實力。

戴佳茹(圖/受訪者提供)

 

相關新聞:

藝術開門:教會達人帶你進入美的殿堂

【上帝喜愛美麗的事物】藝術,是傳播基督福音的有力工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