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3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誰能撕去不請自來的族群標籤? ──電影《美式小說》觀後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失意的莫克寫作俗濫小說,藉此嘲諷社會矮化自己族裔的形象。(劇照來源:取自MGM官網)
面對藝術與商業之爭,創作者應否放下理想與原則投市場所好?莫克懊惱著:這部惡搞之作的評價及商業表現,何以遠勝昔日用心寫成的作品?

◎殷麗群

今年在競爭者眾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打敗《奧本海默》,改編自小說的喜劇片《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導演兼編劇柯德‧傑弗森上台領獎致詞時感謝上帝,坦承不敢相信會獲獎。柯德此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在國際影壇綻放異彩,亮點在哪?

惡搞小說謊言愈滾愈大
《美式小說》描述一名美國非裔小說家兼大學教授莫克,因作品曲高和寡,導致市場反應冷淡。失意的他看見迎合白人喜好的黑人悲情小說大賣,一氣之下,以筆名寫成一部爛俗浮誇、講述黑人貧苦艱困的垃圾小說,藉此嘲諷社會矮化非裔族群形象。不料,此書竟獲出版商青睞,用高價買下版權。

非裔暢銷書女作家接受訪問,談論她刻劃非裔貧民的悲情小說。(劇照來源:取自MGM官網)

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龐大的護理費,莫克迫於無奈簽下出書合約,並且捏造自己是一位通緝犯作家,佯稱小說內容是個人真實故事;不料此舉惹來聯邦調查局的關注,也吸引好萊塢導演有意將書拍成電影。

莫克的新作很快登上暢銷書榜,社會大眾驚艷他將黑人底層文學寫得如此生猛,甚至獲提名角逐新英格蘭圖書協會文學獎;身為評審一員的莫克直指此書無精神內涵,三位白人評審卻極力推崇。這個謊言雪球愈滾愈大,當如何收拾?

電影細膩刻劃莫克與家人、家僕及非裔女鄰居間的真摯情感。片中幾位非裔角色:莫克、他死於心臟病的醫生妹妹和律師女鄰居,都是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觀眾不難感受到戲裡的非裔人士和善友好又真誠可愛,跟莫克書中的刻板形象大相逕庭。

莫克的母親和妹妹。莫克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需要龐大護理費, 迫於無奈簽下出書合約。(劇照來源:取自MGM官網)

多元社會如何撕去優越標籤?
至於以惡搞心態寫下的俗濫小說會風靡書市,是命中讀者的胃口?抑或時下標榜的「多元價值」其實是偽善一場?

莫克心裡五味雜陳,發現社會傾於將非裔族群定位成自己小說裡的低俗形象,書商與導演不過用虛偽手段公然「歧視黑人」,掀起他對自身民族意識的覺醒,後悔當初為了錢出版這本書。

兒子問我:「如果要將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寫成小說,您會怎樣寫?」腦中立馬浮現:外賣店、書呆子、愛錢、勢利……愈想愈不妥,頃刻間感同身受莫克不屑社會賦予非裔族群的偏頗形象。

在多元族群聚居的西方國家,族裔間和睦共融不易。縱有反歧視法令,「種族歧視」卻存在自鳴優越的人心裡頭;異域寄居者遭受側目被貼上刻板標籤,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然而,耶穌來到世上與社會底層靠攏,撕去宗教高層自鳴高尚的優越標籤,將愛與憐憫身體力行於人前。在社會上,優越感成了無形的框架,將律法一條條框死;主耶穌卻是在安息日治病,又與罪人同席吃飯,將愛的律法總綱從框架裡釋放出來,成就祂所說的:「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

身為海外華人,我不求別人不往自己身上貼標籤,但求耶穌撕去我不請自來的民族優越標籤,時刻用天父的眼光看待不同族裔,無論來自非洲、中東、印巴、敘利亞、阿富汗……都是基督捨命十架贖回的蒙愛民族。

莫克與律師女鄰居相談甚歡,墜入愛河。(劇照來源:取自MGM官網)

永生上帝賦與藝術創作價值
《美式小說》劇情荒誕幽默,諷刺非裔文化被簡化以迎合大眾刻板印象;觀眾被充滿挖苦意味的對白逗得捧腹大笑之餘,或會升起難以言喻的傷感情緒。這部電影反映功利現實又虛情假意的人生百態,猶如一面現代社會的照妖鏡。

什麼是文學內涵?藝術價值又為何物?面對藝術與商業之爭,創作者應否放下理想與原則投市場所好?莫克懊惱著:這部惡搞之作的評價及商業表現,何以遠勝昔日用心寫成的作品?他陷入以假亂真的困惑中,對自己的非裔身分也產生認同的混亂感。

有位影評人認為,一部夠格打滿分的電影必須經得起時間考驗,由幾十年後的觀眾評鑑而出。藝術創作的永恆價值是永生神賦予的,創作者將自己交付祂手中,由祂陶塑、冶煉,到生命成熟與祂同工,將產出天父喜悅的作品;世俗思潮將人心沖往淺灘,基督真理卻領我們前進高尚思考的靈性深港。

《美式小說》以開放式結局收尾,留給觀眾思考空間。身處以假亂真的年代,想起箴言說的:「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寬闊處發聲,在熱鬧街頭喊叫,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言語。」(箴言一章20-21節)原來智慧呼聲響徹全地,向世界陳明了生死禍福,真理選擇權正操在人們手中。(編按:本片為限制級電影)

《美式小說》電影海報,諷刺非裔文化被簡化以迎合大眾刻板印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