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誰是我接下來會遇見的人?──來自長照服務視角的省思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The Good Samaritan", by Julius Schnorr Von Carolsfeld

◎周傳久

路加福音十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對許多基督徒是再熟悉不過的故事,耶穌的教導放到如今高齡社會的長照現場,可以幫助照顧者找到更多的價值。以下是一位丹麥牧師Peter Buch知道筆者在學習服侍善工,所分享對撒馬利亞人故事的省思。也讓我更明白這三十年來進行歐洲長照學習之旅,得到無數人幫助的原由。

Peter牧師分享說,人是按著上帝形像造的,這個標準很高很高。但我們要知道,人不能成為上帝,而是在我們一生中盡可能追求仿效學習、跟自己以前相比能更像上帝。

若把上帝拿掉,而追求能完全做到社會期待的一些好行為,看來標準比「追求像上帝」要低,可是陷入這種追求會發現永遠做不到,既不認識上帝,也不了解我們人的有限,最終成為自己內心的壓力與衝突,因為一直去追求其實做不到的。

在基督裡的好消息是,基督徒可以請上帝赦免,不斷重整(restart)、繼續前進。

丹麥牧師Peter Buch (作者提供)

誰是你接下來遇見的人?
在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耶穌和律法師談的不是如何在競爭中表現更好、超過別人。這位律法師倒是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還需要做什麼呢?

Peter牧師提醒,我們要愛鄰舍,但行動對象不一定是鄰舍,也包含你從未遇見的人,在路上遇見受傷的人。不只是指住在你家隔壁的鄰居,而是身旁的另一個人(丹麥聖經用的是Næste,英語的next)。你接下來會遇見的稱為Næste

假設你不會遇見在印度的人,則他沒有機會成為你的Næste。但你理當照顧你真實會遇見的。在你人生的路上,不需要是很大的事,而是例如與人同在和陪伴他;作「好撒馬利亞人」不一定需要錢,需要的是「你看到這個人」。

人不是擺在櫥窗裡的人像,你路過只覺他是個塑膠人。當你每天行動、遇見身旁的人,雖然可能不認識他們,但在這當下,他就是我們的Næste。

把眼前的他捧在手中
如丹麥護理倫理作者Knud Ejler Christian Løgstrup指出,當你遇見人,這人就在你的手裡。你可以捧著他,也可以把他「扔掉」,就看你的態度。

但上帝教導我們,要捧著他人的生命,直到我們離開他,對他的作為結束。

我們也可以將Næste的觀點,應用到照顧高齡長輩和失智者。他們的生命也在我們手中,我們也可能選擇忽視眼前的生命,或者以行動表達願意捧著他的生命。(在專業領域服務時,我們有時會做一些事情看起來像是愛鄰舍,實際上卻不是。例如從滿足自己的榮耀或從自己的想法決定別人需要什麼。這樣的陪伴可能是製造對方的災難。)

照片是Peter牧師的父親在非洲行醫要告別時,並不富有的民眾用樹皮製作的紀念品,感謝上帝也感謝他。

耶穌翻轉思考立場與角度
Peter牧師提到,耶穌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說明,這位照顧者不只救傷,還付錢送到旅館。耶穌用了很極端的案例指出:人受傷到站不起來了,經過的人對傷者做了什麼,和如何沒做什麼。

第一位與第二位經過的祭司和利未人,沒有做什麼。因為若是去救,會想到那躺在地上的人,萬一最後死了,依照律法,接觸他就不能去殿中做他的工作;這顯示他們過度重視去殿中工作,而輕忽了拯救生命。

故事最後,耶穌翻轉了思考立場與角度,他問律法師:對於這躺在地上起不來的人來說,誰是他的鄰舍(Næste)?

因為律法師先前問「我做什麼才能遵守律法、承受永生」?

對於這個問題,律法師一開始認為是「愛神、愛鄰舍」才能守全律法。但耶穌放寬他的視野說,「鄰舍」不僅是指和你同族和你教會的人,包含所有你日常路上遇見的,生命旅途中任何遇見的人(Næste),就算五分鐘也是。

當時以色列律法所說的「鄰舍」不包含陌生人,尤其是敵人不需要愛他。耶穌的觀點是這陌生人(撒馬利亞人)愛猶太人,而且用行動表達愛。

學習接受生命的禮物
我們聽了這故事會說,我們要學這好撒馬利亞人照顧鄰舍,要做好事、要為人預備下一步、要做好基督徒該做的各種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問的觀點是反過來的,誰是躺在地上的人遇見的Næste?

是故事中的第一位祭司嗎?他跑了,因為祭司看躺著的是陌生人。

通常我們會把幫助者當成主體,但耶穌在此把幫助者變成受體,卻把被幫助者當成主體。那位幫助我的,是我的Næste──是從這倒在地上不能做什麼的人的角度來看!

有一天,我也可能是躺在地上、不能做什麼的被照顧者。有人從我旁邊過來,若他看見我來幫我,則他成為我的Næste。

耶穌提出了與問者相反的角度來思考。人人說這故事就是要我們學好撒馬利亞人,出門去做好事。但是耶穌卻也在告訴我們,去做那不能為別人做什麼的人,接受別人的好行為,也和做好行為一樣重要

有些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照顧;他們接受別人照顧,就失去自我價值與存在感,整個人「分解」了。

但整個人生是一個很大的「接受」,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我可以做哪些事」,這樣就忽略了生命的某些意義。其實所有的包含我能做的,也都是上帝的禮物。

有人說這是另一種「南丁格爾症候群」,走遍世界一直做好事。但不要自己認為,你只有做這些來確認自己活得成功。難道有一天你不能做什麼,你就顯得失敗了嗎?

有些正直的人做好事會展示給人看他有多棒。然而我們得救不在於自己的這些好行為,而是被耶穌拯救。

只要我們服事神,就要記得自己是有限的,我們做我們能做的,做得不好仍是門徒。

我們的行為沒什麼,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才是一切。有些人如護理師常常在幫助人。這無疑是好行為,但是這些常常幫助人的也可能有一天有軟弱,而那些被幫助的,也可能好起來可以幫助人。

在非洲,也有些族群重視要做好事、成為好族民,但行善的對象不包含外族人。耶穌卻說所有人都是你一族的,每個人都是你的鄰舍、你的Næste。

人若把價值建立在可以靠自己賺很多、做很多來肯定自己,這是災難。這樣拼命並未增加整個國家社會的價值,貧富差距也隨之而來!

我們可以重新省思好行為、好人、我們的價值,以及每天在各種場合,誰是我的Næste?我是誰的Næste?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