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6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89歲才成名 追求直線之美的藝術家埃雷拉:上帝的存在沒有起點與終點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編譯林怡欣 追蹤
美國藝術家卡門.埃雷拉。(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特約編譯林怡欣/報導】古巴裔美國藝術家卡門.埃雷拉(Carmen Herrera,1915- 2022)是一位出生於哈瓦那的美國抽象、極簡主義視覺藝術家和畫家。她所擅長的藝術領域一直由男性所主宰,沒沒無聞地畫了幾十年的畫,靠著她當英語老師的丈夫的收入過活;直到2004 年的一場畫展改變了一切,當年89歲的埃雷拉因而一舉成名。

如今埃雷拉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術館永久收藏,今年4月的威尼斯雙年展,重點介紹了這位拉美裔的重要畫家。新墨西哥州SITE聖塔菲博物館(SITE Santa Fe)也從3月起,推出她的作品展長達半年,她創作中的信仰象徵意義,也引起基督徒藝術家的關注。

埃雷拉畫展中的繪畫作品及雕塑。(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大半生沒沒無聞 89歲高齡嶄露頭角

很多藝評家在問:「為什麼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忽略了她的作品?」埃雷拉於2022年以 106歲高齡安息主懷。

埃雷拉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創作「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s,指在顏色區域之間相互拼接的繪畫,塗色區域通常由單一不變的顏色組成),但她精湛的畫工卻沒有得到策展人、評論家或大眾的青睞。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僅有少數作品獲得關注,其餘大多數不為人知。自1954年以來她一直住在紐約,但直到2004年,她才舉辦了50年來第一次大型展覽。

(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那時埃雷拉的鄰居,畫家朋友湯尼.貝查拉(Tony Bechara)向畫廊推薦了她的作品,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在她人生最後的20年裡,她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國際間各大畫廊展覽、新聞採訪和關於她生活和作品的文章、書籍和紀錄片紛至沓來。其中,由艾莉森.克萊曼(Alison Klayman)執導的紀錄片《百年特展》(The 100 Years Show),2016 年 9 月 18 日在 Netflix 和 Vimeo on Demand 上發布,講述埃雷拉一整個世紀的人生故事,並將其作品介紹給廣大觀眾。

今(2024 )年 4 月,她的作品也被選入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受到矚目。

舉辦「我是無足輕重的人!你是誰?」特展

今年3月1日至9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SITE聖塔菲博物館(SITE Santa Fe)舉辦「埃雷拉作品展」,題為「我是無足輕重的人!你是誰?」(I’m Nobody! Who are You?)這個標題源自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詩,SITE聖塔菲博物館介紹大器晚成的埃雷拉時寫道:

「儘管她有無可否認的才華,但極簡主義和抽象主義等藝術運動主要由男性主導,常常掩蓋了像埃雷拉這樣的女性的寶貴貢獻……這遲來的肯定正說明了當今藝術界持續存在的挑戰。尤其是在1950和1960年代,作為一名拉丁裔女性藝術家和移民,埃雷拉在紐約的生活和作品都受到歧視。」

(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埃雷拉1915年出生於古巴哈瓦那。她的父親是古巴獨立後第一份報紙《世界報》(El Mundo)的執行主編;她的母親是一位記者和受人尊敬的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夫妻兩人是哈瓦那知識界人物。埃雷拉是7個兄弟姐妹中的老么。她從8歲開始就上私人藝術課程,這提供了她繪畫的基礎知識。

1929 年,14 歲的她就讀於巴黎的瑪麗蒙特學校。19歲時,她賣掉了她的第一件藝術品。1938年,埃雷拉繼續在哈瓦那大學學習建築學,但她在那裡只待了一學年,因為那裡「總是在進行革命,在街上戰鬥......」

1939年,她與大她13歲的美語老師傑西.洛文塔爾(Jesse Loewenthal,1902-2000 年)結婚,婚後移居美國。著名作家、《安琪拉的灰燼》的作者法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是洛文塔爾的朋友;麥考特形容對方是「穿著『優雅的三件式西裝』的舊世界學者……」

埃雷拉婚後繼續學習繪畫,1948年,他們夫婦搬到巴黎,在那裡生活了近5年,在新復興沙龍(Salon des Réalités Nouvelles)裡,她遇到了各類國際藝術家,並與法國知識份子兼哲學家西蒙波娃和沙特都建立私人關係。

後來雖回到哈瓦那舉辦個展,但並未受到肯定。再次到巴黎時因經濟拮据,丈夫找不到工作而回去紐約生活。在紐約期間,埃雷拉繼續面臨藝術界的拒絕,這主要是由於她的性別,但是她仍然繼續創作。

洛文塔爾畢生都非常肯定妻子的作品,同樣長壽的他於2000年去世時,享耆壽98歲,兩人膝下無子。

埃雷拉及丈夫洛文塔爾相知、相愛一世。(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出生到死都是堅持基督信仰

埃雷拉是一位信徒,並在主顯節教會(Church of the Epiphany)穩定聚會。根據《藝術故事》(The Art Story)在評論她的畫作〈道路〉(The Way)時的說法,「埃雷拉出生於天主教家庭,一生都持守她的信仰,她的家裡也充滿了宗教意象的設計。」埃雷拉在接受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採訪時說,她出生在一個有基督信仰的家庭,到死都是一名基督徒,儘管她說:「有很多事情我仍不明白……」

(圖/翻攝自IG@the100yearsshow)

阿爾伯克基加略山教會(Calvary Church Albuquerque)助理牧師布萊恩.尼克森(Brian Nixon),是一位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身為硬邊繪畫的愛好者,他表示,從SITE展覽可以看出埃雷拉藝術創作中的三個基督信仰特徵。

一、直線之美:線條代表開始和結束,這也是生命、歷史和宇宙的本質。大多數事情都有開始和結束,而線條是描繪這個事實最簡單的形式之一。埃雷拉筆下的線條非常美妙出色──控制得嚴謹、乾淨、有序。不過直線是人類的建構物,自然界中的線條很少有完美的直線。

換句話說,線條是一種數學的實際形式,人類用來幫助他們為事情下定義和解釋、描述事物。SITE Santa Fe寫道:「埃雷拉非常喜歡線條,她認為線條不僅是各種形狀和物體形態的基礎,且具有構建、連結、簡化物體和讓它們輪廓更加分明的效用。

SITE引述埃雷拉的話說:「我從未見過我不喜歡的直線。」尼克森牧師說,線條也可以定位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古典神學教導說,只有上帝是永恆的,從亙古到永遠,沒有開始與結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神論者將上帝描繪成一個與線條相反的圓或三葉草形(三個環環相扣的圓圈)。神的存在,沒有起點與終點,祂是昔在今在永在,永活的神、我們的造物主,祂的本質是自有永有的,一種必然性的存在。對人類建構的線條來說,上帝則是一個圓。因此,線條彷彿是人類短暫一生的寫照。此外,正如埃雷拉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直線之美」,線條之美所象徵的是身為「人」,我們的生命價值在於能否活出神生命的樣式。

二、幾何順序:展覽中看到的幾何圖案和形狀,是埃雷拉作品中很重要的視覺元素。人們可以在埃雷拉的作品中找到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以及介於兩者之間和以外的所有形狀;與線條一樣,形狀和形態在埃雷拉的美學字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所展示的11幅畫(和2件雕塑)中,完全沒有重複的幾何圖案。她所有的作品都井然有序、精美且構思甚佳,無論這是否為埃雷拉個人特意的設計,秩序都是上帝創造宇宙的證據,這也是所謂的「目的論」(Teleology)的論證。在神學中,目的論有兩個面向;第一,某物被發展出來的目的。第二,它的設計、結構秩序和形態。舉例來說,叉子的用途是幫助人插取食物,它必須有好的設計與結構,以滿足其預期目的。從目的論來看,埃雷拉的創作非常有條理、有系統並且計算精確,每個幾何圖案都有獨特的印記。在其作品中,目的論的設計模式顯而易見,就像上帝創造的世界,萬物因著神的旨意所設計,一切並非偶然。

三、顏色的相互作用:展覽以9種顏色呈現其作品,從黑、黃、紅、綠、藍、橙和白色等,使用的顏色豐富多樣、明亮鮮活、且令人愉悅;除了線條和形狀之外,色彩也是她作品中一個重要特色,其創作以多種方式影響著觀眾。

根據倫敦形象學院(London Image Institute)的說法,顏色對人類有一定的影響,例如,紅色讓人聯想到興奮、愛和能量;橘色象徵自信、勇敢和成功;藍色象徵信任、和平和忠誠。也就是說,顏色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意識和感受。

就像埃雷拉對色彩的運用一樣,色彩的多樣性象徵著上帝豐富的創造力,祂渴望以絢麗的色彩感動我們,讓世界充滿樂趣、歡樂和美麗。在古典神學中,上帝是簡單而單純的,但具有多樣的屬性和特徵,相互滲通。上帝就像一面投射光芒的稜鏡,讓世界灑滿非凡的色彩,以多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當埃雷拉極富創造性的色彩風格與觀眾產生連結時,豐富的顏色也讓人們聯想到那位充滿創造力的造物者。

不論人們如何「評價」埃雷拉的作品,她在大約90年的時間裡,一直認為自己應該繪製形狀優美、色彩繽紛的藝術作品,這一事實可能對世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一課:傾聽內在聲音去創造、表達、塑造新事物,並喚起心靈的滿足、喜樂,及挑戰力,在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概念之餘,也能在感知能力上得到啟示。就像上帝之於祂的傑作,藝術家之於藝術;埃雷拉之於她的藝術,是一種來自她內心深處的呼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