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對未來害怕裹足不前? 林作賢鼓勵進入職場年輕人要有的五大歷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黃仁勳、蘇姿丰、梁見後等幾位科技界CEO日前來台,他們的人生歷程,不論是窮困出身,經歷挫折失敗,都勇於承擔挑戰,用汗水淚水打拚出企業版圖,成為人人稱羨的「台灣之光」,他們的經歷對於職場新鮮人,可帶來什麼鼓勵?對於教會和基督徒父母的教養,有何啟發?

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當過校長、資優班老師,公職退休後在大學任教,也擔任點點滴滴科技公司執行長的林作賢受訪時表示,每年他都去參觀台北國際電腦展,今年發現時代已經不一樣,進步實在太快。他鼓勵年輕人勇敢走出去,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累積了下一次成功的機會。他觀察到現在年輕人會害怕失敗,但若身邊有具經驗的師長或父母陪伴,失敗機率較低,即使真的失敗,也有人陪伴不會太孤單。

林作賢老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養成獨立思考習慣不怕失敗

他認為,年輕人要及早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像他就讀師專的時候,養成自我學習、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能力。他經常思考「接下來我要做什麼?」這也是過去多年來,不論是教學生或自己的孩子,常會問他們的問題,然後他會和他們共同討論出一個方向。

讀過5個碩士、2個博士班的林作賢,學習文科,也讀理工,他很感恩自己有很多機會跨域學習。曾經於「2019年Mobileheroes通訊大賽」的「Connections for Next 聯網未來挑戰賽」奪得冠軍。他說,會參加比賽,是因在育成中心輔導學生的時候,學生問他:「您為何不自己去參加一次比賽?」他認為自己之所以獲勝,是在比賽的過程中,累積了過去的經驗值,知道如何降低失敗風險。

整合性輔導 鼓勵分享成敗經驗

他說,現在的老師比較不會責罰學生,若老師有跨域的經驗,學生比較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也不容易受到挫折。若學生走岔路,他會適時將他們導引過來。最重要是鼓勵他們分享,如果他們不分享,就不知道自己會什麼,或可以分享什麼?因此,現在學生的訓練是整合性的輔導機制,「老師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教練」,陪伴學生成長。

林作賢也鼓勵進入職場的年輕人要有五方面的歷練:

一、先說yes:即使不知道要做什麼,對於主管的要求就先說yes。

他說,通常剛進入職場,公司不會要求他們做太大的事,先說yes後,就有機會邊做邊學,找出自己的志趣。以前他問學生「我們來做些什麼?」年輕人常會猶豫。他說,年輕人害怕先說yes,主要是害怕失敗,加上父母的呵護、介入孩子很多事情。父母應該讓孩子先學習為自己的事負責。

說話精準 知道如何找人找錢找資源

他記得以前當研究生的時候,老師常要他代課,雖然他不熟悉要上的內容,但他會先答應,然後做好預備。

二、跨域:大量閱讀不同領域書籍,擴展對各領域的了解。早期在師專讀書的時候,他缺零用錢,就在圖書館打工,也順便把圖書館的書看完。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讓他對跨領域專業,有很好的預備。很多人成長的過程中,與人有很多接觸,但他接觸很多的是書,他後來也參加中華民國圖書館協會,很多圖書已數位化,幫助他很快能找到相關的資料。

三、精準:對於人事的判定,比其他人更精準。譬如自我設定30歲目標可以做到哪些?他說,先決條件是要了解周遭的同事、主管或客戶,尤其是與我們互動的人,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吸收他們的經驗值。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精準,也沒有條理,就如同「夏蟲不可以語冰」。

四、名單:從商需要找人、找錢、找資源,黃仁勳在快要失敗時,嘗試打過很多電話,也不知道誰會幫助他,最後連絡到張忠謀,也獲得張忠謀的支持。因此平常應多參加一些活動,累積人脈關係,有一天可能成為間接或直接的幫助。

遇到挫折失敗 靠信仰持續往前

五、信仰:信仰幫助我們保持謙卑的心,不論面對挫折失敗、人生起伏,甚至被潑冷水,都因靠主有力量,不斷向前走。他說,以前醫師說他只能活到50歲,如今他55歲,多活了5年。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能做多少就盡量做,不必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或因一時的失敗而氣餒。

林作賢他說,他認識很多人,成功後不一定會分享,但他發現真正成不斷持續成功的人是能夠分享的人;因此他訪談百位創業者,推出《百大創享家》系列,希望幫助許多年輕人了解創業中可能的失敗或成功,少走冤枉路。

林作賢的女兒林薇,從小學習獨立自主。從事教育工作的他,對女兒的教育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幼稚園,他就為女兒買下一間幼稚園,自己當園長。女兒要學什麼,他就直接開班;為了女兒讀書,曾換學區也多次搬家。結果女兒雖然是自主學習,在學校也適應得不錯,一路上高中都沒有補習。

女兒獨立自主 啟發學習了解志趣

林作賢說,女兒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陪伴女兒每年參加科展,沒有得名也沒關係;也幫她找一些隊友。2007年因製作了一個娛親娃娃機器人得獎。後來女兒發現自己更喜歡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她未來想當無國界醫生,所以就改變志向。進高中後,女兒參加生物科的中央研究院的計畫,遇到一些很棒的老師,然後用一篇有關女性幹細胞研究的論文得獎。17歲她就到國外留學,先到荷蘭後到英國,今年即將畢業。

林作賢說,他對女兒的教育從不會要求她一定要考幾分,比較多是用對話、啟發的方式,針對不同主題,然後從不同人的立場,或不同國家的立場來討論,如今女兒已經超越他很多,他還要向女兒學習。

他對學生的態度也是一樣,讓他們有「思辨能力」。譬如看到一些媒體訊息不知真假,他會讓他們去識別,主要是讓他們學習,不要不假思索判定孰是孰非。師長要有好的榜樣,營造一個環境讓年輕人成長,讓一代比一代更好。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