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畢業季許多畢業生準備邁入職場,有些社會新鮮人具有科系或家庭環境優勢,有些人則是背景平平、科系也非主流。「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弟兄鼓勵社會新鮮人,認識自己成長框架的侷限,刻意學習所嚮往的榜樣群體,採取行動實現改變,打破階級複製的魔咒。
楊右任近日在臉書上分享,前陣子參加一場在一所美國學校舉辦的演講,看到其中一位講員年僅11歲,卻有超越成年人的英語能力、演說技巧和風範,以及演說內容;除了心中好奇這個孩子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也認為這個孩子的求學環境和原生家庭想必提供了許多資源。
如何突破階級複製 邁向成功?
楊右任在貼文中說,曾有一本書提到,只要知道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教育程度、校名、居住區域,就可以預測這個人未來十年會賺多少錢。近年來他因創辦了舊鞋救命機構,參與許多領袖聚會,觀察到「階級複製」的現象;就是領袖聚會中,七八成都是國外求學回來,包括他自己也是;而不少青年新創企業家的起步,都是透過家人或朋友的資源協助。
然而,在這種看似階級複製的情況下,他卻看到了這些在菁英環境成長的人們,並非坐享資源,而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像那位11歲的講員為了預備演講超級努力;幾個青年創業家也都拼命學習、辛勤忙碌工作,付出一般人不願意付出的努力,才獲得今日成果。
他認為,現今網路時代,資訊和平台幾乎唾手可得,公立圖書館提供數以萬計的書籍知識、網路資訊學無止境,而媒體平台的話語權也不再集中於少數人,但為何階級複製還是那麼明顯?菁英人士的孩子成為菁英的比例還是高於一般人?
資訊俱已充足 關鍵在於思維改變
楊右任在貼文中說,在台灣,一個人要突破所處階級,最難的並不是資訊量、管道和工具,關鍵在於思維邏輯的改變。因為社會底層的年輕人並非無法辦理圖書館借書證,而是如果身邊親友都只喜歡喝酒開趴,這人也就不太會想到工作後去進修職能發展。一個學生如果身邊同學都在討論影視娛樂,可能也不會想到關心海洋污染和環境永續。
楊右任表示,雖然現在不乏各種知名人士出身貧困、翻轉人生的成功故事,但現實中,許多人還是會跟隨身邊人士環境的思路、選擇,最終得到差不多的成果。如果想走不一樣的道路,就必須跨出自己習以為常的社群,看看不同領域和背景的人如何思考、如何決策,才有機會打破自己一直以來的思維邏輯。
楊右任受訪時進一步表示,他成長的過程中曾是個街頭塗鴉的少年,並非菁英分子,是因創辦機構之後,才有機會與企業家吃飯,跟政治人物、知名牧師們聚會。看到許多領袖或他們的孩子,成長背景都超強,不能否認階級複製確實存在。
他認為,至於並非身處菁英背景的人們,若要打破階級複製的循環,其關鍵並非是資訊或知識,因為在台灣,人們大致都擁有這些資源,最挑戰之處是在於思維邏輯。
認清成長框架侷限 觀察環境樣式
楊右任說,首先必須認清自己的想法是否受到框架侷限。因為每個人都在某一種特定背景下成長,可能是福音派家庭,或是靈恩派教會,也可能生長在中產階級家庭、或父母都是公務員,各種背景都會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與思維、一些自以為最好的理財方法。但這些想法可能都受到框架限制,如果沒有發現自己的有限,可能就沒有辦法跨出原有領域。
意識到自己的有限之後,就要刻意留意自己平常都跟什麼人在一起?最好的朋友是什麼樣子?朋友的人生觀、自己的居住環境、所要進入的產業是什麼樣子?因為「泡」一個環境久了,也容易成為那個環境中人們的樣子。
他說,以前在澳洲求學時,有些朋友身處幫派,他們怎麼會去想像環境議題?他們並非缺乏資訊,而是沒有群體,因為人們本來就會跟隨身邊人群的行動。高收入人士可能談論的都是投資、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等議題;而他身邊群體有許多宣教士,對於帶著全家去非洲服事、跑到偏遠地區宣教餐風露宿等生活型態就習以為常。
無論何種背景 行動力都是成功要素
認清自己的有限,並觀察環境樣式後,接下來就是要採取行動。楊右任說,若沒有採取行動,就算取得再多資訊,也無法往想要改變的方向發展。很多人說追逐夢想,其實都必須在追逐過程中,慢慢累積經驗、日漸獲得成就感,才能愈來愈朝夢想領域發展,最後才會實現夢想或者呼召。
楊右任觀察,現實生活中,不論有錢沒錢、有無背景,最終要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都是要很拚。他看到身邊資源很多的朋友,讀書時很盡力、工作時很拚命,行動力都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也表示,社會上講述成功者奮鬥有成的故事,其中總會有「倖存者偏差」;就是有些人就算很努力,也未必能如榜樣人士那麼成功。他認為,成功約是一半靠自己學習與努力,但有一半仍是無法掌控的;未信主者稱之為「運氣」,對基督徒來說,就是「神的揀選與安排」。
不過,楊右任並不悲觀,他從機率的角度看,大部分人再怎麼努力都不能成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或世界上其他頂尖人物;但憑藉著努力學習、工作,加上一點點運氣,至少是能從零積蓄轉變為中產階級以上的生活水準。
大量學習 學習榜樣人士的思考決策
楊右任說,具備這樣邏輯的心態,願意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大量閱讀、吸收知識,去學習榜樣人士的思考、決策模式,或是閱讀成功人士撰寫的書籍,做他們所做的事情,達到某種成就都是有可能的。
而現今很多年輕人喜歡創業,若要避免創業血本無歸,楊右任說,創業著重的是創意與風險管理,其實如何在管控風險下做出創業決策,也與知識量與所認識的朋友圈有關。
他鼓勵職場新鮮人將自己「移動」到所嚮往的榜樣群體中;未必需要實體上的搬家,而是擴大交友圈或社群範圍。就如一般人不太容易看了一兩本書就會翻轉人生,而須長期資訊累積、潛移默化;所以轉換社交圈,就會讓自己有不同的學習榜樣。
而基督徒在學習榜樣時,在專業技能上也未必僅限於跟基督徒學習;例如維修水電就要向專業的水電師傅學,製作表單就要向文書軟體專家請教,無涉信仰的知識,都值得向專業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