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影響力聯盟

人際關係的成功密碼 讀懂自己 善待他人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如何遠離人際癱瘓與焦慮?在與人互動前,先學會安頓好自己,才接得住他人。

◎果子傳媒 記者陳又瑄 / 採訪報導

人窮盡一生都在面對害怕!童年時,害怕沒有玩伴;青少年時,害怕考試不及格;壯年時,害怕找不到好工作、害怕賺不到錢;老年時,害怕失去健康、害怕面對死亡等…擁有三十多年心理諮商輔導經驗的林凱沁老師說道,當單一事件產生害怕時,問題癥結點是具體的,尚可想辦法解決;倘若長久累積的害怕,沒有即時被處理,這一個個的害怕就會串結起來變成「焦慮」。

然而,焦慮會讓人產生一種「愁來何方,完全不知?」的茫然及惆悵感,使問題變得複雜且難以解決。當焦慮來襲時,人會變得退縮、悲傷,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意義,便開始自我放棄,甚至造成身心癱瘓,這也是致使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關鍵原因!

走出人際焦慮 請由內而外、安頓好你的心

凱沁老師從「內在」和「外在」二大面向,提供了在害怕演變成焦慮前,能即時獲得解決的方法:

一、內在處理3步驟 徹底根除你的「怕」

步驟1、找出情緒根源 對症下藥

首先,不要討厭「害怕」的情緒,因為害怕會像嚮導帶你去看內心深處「到底怎麼了?」凱沁老師舉了一個自身的例子:有一次她要到外地工作半個月,臨行前還捨不得家中那張熟悉又舒服的床。半個月後,她即將結束工作回家的那一晚,心中卻莫名地恐懼起來。她百思不得其解:「回到溫暖的家,不是應該高興嗎?為什麼會有害怕的情緒?」經過一番自我探索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工作即將結束了,她覺得自己彷彿昨日才離家,一轉眼半個月就過去了,驚覺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感嘆人生還有好多事沒有完成!」如此說來,害怕並不是壞事,它會讓人產生警覺性,甚至去避開危險。如同凱沁老師意識到心中的害怕是源自於「時間的有限」,當我們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之後,心中的害怕就能得到緩解。

步驟2、二個自問 「怕什麼?」、「害怕有用嗎?」

凱沁老師也建議,可以花一點時間去思考「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並具體地將原因寫下來。當我們知道問題所在,就要持續地去面對它、處理它。一次不成功就再面對一次,拿出處理害怕情緒的堅持態度,害怕就會向你投降。例如:當你害怕跟人相處,怕講錯話、被人討厭等,那你就要一直去接觸人。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瓶頸,但久而久之,你就能找到與人相處的方法。

若是你勇敢嘗試了,結果還是讓你感到很害怕,可以問問自己:「我這樣害怕,對事情會有幫助嗎?」如果你的答案是「沒有!」那就停止,不要再想了。若是你的答案是「改變方法,也許會更好!」那麽下次就修改,並相信自己會越做越好!此外,也要常常為自己「完成了某件事」而拍拍手,去享受已經完成的快樂,並記得要常常肯定自己!

步驟3、找回自己 才能找回好關係

人們會產生「害怕」的原因,可能常常來自於不知道如何「做自己」或無法去做「真正的自己」。凱沁老師將此情形歸類為三種:

第一種:不認識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價值、才能?或是能為這個世界貢獻什麼?

第二種:習慣成為別人認為好的自己。這種人長期受到文化及傳統的制約,害怕做真正的自己。

第三種:礙於情感、利益、身分等考量和牽制,不能做自己。這三種情況的人,有一天會驚覺人生已經過了大半,卻從未做過自己,內心壓抑許久的情緒爆發,導致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唯有積極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擅長做什麼?從中慢慢找到方向,形塑自我的核心價值,才是最佳解方。必要時,可借助信仰的引導,幫助你有信心做回「真正的自己」。當你知道自己是誰,就不再被他人的評價左右,就不會因害怕而錯待自己、錯待別人,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二、外在應對小訣竅 請先看懂 每個人的3種「自我狀態」

凱沁老師也提到,想要擁有好的人際關係,要先學習認識「自我三狀態」。這三個狀態每個人都會有,並與個人的年齡、身分、角色無關,而是一個人在各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不同展現。這三個狀態分別為:

1、父母狀態:
就是記憶中父母或長輩老師管教、訓斥孩子的口氣或行為模式。例如沁凱老師就分享她六歲女兒會碎唸她,煮飯不可以煮太多肉,會不健康,雖然只是個六歲孩子也會展現父母狀態,或像是老師詢問學生回家有沒有好好念書,待人有沒有禮貌等,就是常見的父母狀態。

2、成人狀態:
當事件發生時,人們把過去所學的知識、資料進入分析歸檔,並挑選出可用的資訊,用客觀的、理性的方式溝通、應對處理,不帶情緒或批判。例如:孩子先自我評估過自己的期待與能力,以成熟、開放協商的態度與父母討論如何填寫大學志願表,針對自己的個性、優缺點及環境趨勢等進行分析,彼此合議、就事論事,商討出一個最佳的方向。

3、兒童狀態:
如同天真的孩子,餓了會流口水、想吃飯,憑直覺產生反應及動作。想要什麼就直說,情緒上來就發作,焦點放在自我的需求上,忽略他人的感受及當下周遭的環境。

高人氣秘訣 善待他人的「自我狀態」

以上這三種狀態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只要運用得當都是好的。凱沁老師形容人際溝通就像是開車換檔,除了理解他人當下的狀態之外,也要隨時切換自我的狀態,就能成為溝通的贏家!

舉例來說,當你正忙碌工作時,同事拉著你詢問自己身上的新衣好不好看?「父母狀態」高漲的你,可能內心OS「小姐!我現在很忙,你看不出來嗎?」,為了不掃興或發生衝突,你可以暫時切換成與他平行的「兒童狀態」,跟他說:「哇!真的好好看喔,我也想買一件!」然後,再轉換成人狀態說:「但是我現在手上有很多工作要先忙,下班你再告訴我衣服去哪買哦!」當你靈活運用這三個狀態,學習善解他人的「父母狀態」,也善待他人的「兒童狀態」,並且熟練自我的「成人狀態」,對他人的狀態進行辨識,並引導為正向的溝通,就能為你贏得好人緣!

學會「恰到好處」的回應 就是一種溫柔

「人際關係最難的莫過於說話的人把話講明白,而聽的人也能把話聽到位,並能恰到好處地做出回應!」凱沁老師表示,建立好的人際關係雖然不容易,但是不要逃避或放棄,先把自己的內在情緒照顧好,認識並鞏固好自我的核心價值,就能直視並解決人際關係中的恐懼。

此外,要善加運用「自我三狀態」的切換,在與人溝通時能掌握彼此的語言和狀態,以達成共識並解決問題。即使問題無法即時獲得改善,也能幫助你在與人溝通上變得和諧,漸漸不害怕走進人群。相信透過這些內外兼具的方法,能為自己贏得人際關係的成功密碼!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