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孩子哭鬧、講不聽 抓狂父母如何自救?臨床心理師:先解決情緒 再處理事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孩子哭鬧,抓狂的父母如何自救?臨床心理師強調先處理情緒,再講道理。(Pixabay by Vika_Glitter)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當孩子哭鬧、生氣、講不聽,又很「盧」,抓狂的父母該如何自救?如果任由孩子任性,孩子就會有好心情嗎?

當我們遇到孩子有情緒反應的時候,永遠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南投埔里鎮大湳長老教會7日下午舉辦親職講座,臨床心理師林幗怡分享「拒當『狂一族』父母──給孩子好心情」時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教導他們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任;未來他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給孩子好心情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了解自己成長的方向,父母在給孩子「好心情」時,本身也需要有好的心情。

兒童情緒是主觀感受也與腦部發展有關

本身具有身心科訓練,過去有不少在校園、社區及醫療場所接觸學齡前後兒童的工作經驗的林幗怡,擅長兒童發展評估,以及對特殊需要的兒童的親職教養諮詢,她表示,一個人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到成年,是如何變成後來的樣子?哪些情緒問題,讓他們長大後遇到很多困難?可能從童年時就出現徵兆。她認為,我們需要感受孩子的情緒,讓他慢慢說出來,了解、傾聽,表達對他的接納,以及說明行為的後果,及以後可以處理的方式。

孩子情緒問題,先溫和口語了解問題所在,緩和他的情緒。(pixabay by Myriams-Fotos)

她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認識兒童情緒: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譬如我們問對方「你為什麼生氣?」其實是在表達「我想要了解,你怎麼了?我想要關心你是因為什麼在生氣?」對方卻主觀上覺得被否定,覺得「我不能生氣嗎」?

「情緒」也與我們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當我們開心時,腦部有關開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在分泌,當我們生氣時,生氣的傳導物質也在活化。

「情緒」也與我們的認知有關。譬如考試70分,有的孩子可能會很難過,害怕被父母罵,但也有的孩子會很開心,因為上次考試不及格。因此,當孩子有情緒反應時,可以進一步去了解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

譬如考試快到了,單字背不起來,考試又很難,有的孩子可能為此熬夜拚了;但也有的孩子的反應是乾脆不讀,反正讀了也沒用。另外也有孩子僵住了,彷彿大腦當機,感到恐懼害怕焦慮,不知該如何是好?

十分生氣或害怕 情緒腦活躍無法講道理

孩子的行為被情緒或理智掌控,其實都與我們大腦有很大的關連,也就是理智腦(前額葉皮質)與情緒腦(杏仁核)之間的關係。若孩子十分生氣或害怕、焦慮,腦部所有資源都會集中到情緒腦,就沒有辦法理性思考到底該怎麼辦?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反而很多事情容易出錯。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很生氣、情緒暴躁的時候,主導孩子的其實是情緒腦,當孩子情緒腦區活躍,講道理孩子會聽不懂。

當孩子有情緒行為,要去了解孩子那些需求沒被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簡單區分有:1、生理需求。包括衣服夠不夠穿、有沒有吃飽、睡飽?她接觸過很多小朋友非常忙碌,放學後補習或上安親班學才藝,每天只睡六個多小時。靠週末補眠,其實也補不到。

講員在會中分享。(圖/大湳長老教會提供、好晴天身心診所網站翻攝)

2、安全感的需求。3、能力、自主的需求。譬如孩子有探索的心,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到。4、親密的需求。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被需要。

當孩子有情緒不穩時,我們要先釐清到底孩子哪方面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譬如有一個幼稚園孩子活潑好動,情緒容易亢奮,遊戲玩輸了就認為不公平,容易激動,甚至生氣打人,大哭大叫。當下你會怎麼做?

孩子情緒不穩 先了解背後原因勿先評斷

有的家長說,他會把孩子們隔開,先保護孩子的安全;有的家長會對這孩子說:「你不可以打人!」或是「你要生氣,以後就不要再玩了!」「夠了,不可以再哭了!」甚至說出嚴厲或想教訓人的話。當孩子吵鬧不休的時候,父母要靜下心來,先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了解是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可能孩子想要贏,認為輸了代表自己不夠好,這與能力需求有關。

另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孩子抱怨另一個孩子撞他桌子,對方說沒有,於是雙方吵了起來,到後來甚至發生毆打,並且對方堅持不道歉。但若我們從情緒對焦,那個被稱撞到別人桌子的孩子,堅持說沒有,疑似被撞的一方卻堅稱有,於是生另一個孩子的氣。孩子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覺得很委屈、冤枉,又很難過。有的孩子的生氣,可能不單針對這次,而是長久的累積,心想「為何每次都針對我?」因此我們必須和孩子聊,聽孩子說話,幫孩子整理、了解情緒反應的內在原因,幫助孩子更認識自己,也了解他們內在需求。

先用情緒導向處理問題再談道理

林幗怡說,通常我們面對問題,會有兩種處理方式:問題導向和情緒導向。我們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常用問題導向處理。以上述例子,目標設定孩子以後不要生氣打人,因此會和孩子講道理,打人就是不對的,嚴厲要求孩子以後不能再打人,讓孩子知道對錯。

但是若用情緒導向處理,目標是希望孩子學會覺察辨識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處在負面感受時,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學習合宜的表達方式。她說,兩種方式都很有用,主要看在什麼時候運用。大部分人熟悉問題處理方式,情緒導向處理卻非常少,因此當孩子長大後,衍生很多情緒問題,都是源自孩子生命中很多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看到。

父母陪伴孩子,了解他情緒問題很重要。(pixabay by StockSnap)

如何幫助孩子覺察辨識自己的情緒?學習合宜表達方式,以情緒對焦方式回應,並讓孩子覺得被理解,將孩子逐漸能集中思考。溝通的方式,語言內容占7%,語調占38%,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溫和的語調和身體語言,包括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第二、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產生攻擊行為時,所以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並先了解原因,這對學齡前和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非常重要。

孩子講完話後,不見得情緒就立刻好轉,有的時候仍需要陪伴。可以陪孩子走一走,或陪孩子去做別的事。若孩子生氣無法對話,可以帶他們做一些舒緩的活動,然後再聽孩子說話;也可以拍拍他、抱抱他,陪他一起做深呼吸。孩子需要感覺他的情緒被接納和理解,但不代表我們認同他的情緒行為是對的。

緩和孩子情緒語調溫和 理解他的困難

我們要先緩和孩子情緒,再來講道理。林幗怡建議,我們可以問孩子「什麼事情讓你很生氣?誰冤枉你,讓你很難過?」讓孩子也了解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不要急著講道理,先傾聽孩子怎麼說?問的時候不要預設立場,不要說「你又做錯什麼?」;也不要預設對錯。可以問孩子「媽媽看你很生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我很擔心,你願意說說看嗎?」試著用孩子的眼光理解他們的難處,有時候我們聽孩子說話,會回應說「這沒什麼?每個人都會這樣」或是「你講的都對」,孩子情緒腦活躍的時候,這些否定的話對他是沒有用的。

她認為,當孩子情緒慢慢緩和,再清楚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如何表現好行為;同時告訴孩子,如果他很生氣,可以怎麼辦?幫助孩子找到生氣原因,以後生氣時可以怎麼做?若孩子遇到同學罵他、嗆他,他可以先離開現場或找人傾訴,事後還是很生氣,可以找師長、父母、好朋友聊聊,也有的孩子可能用繪畫或運動方式宣洩。

林幗怡說,現代孩子性格受到很多影響,他們如何理解事情,如何看待對錯,或是對於事情的回應方式,也會受到父母、同儕、學校、媒體的影響。

 情緒銀行平常要多儲存 滿足愛的需求

她表示,有些孩子經常生氣,就需要和家長聊聊,什麼事情讓他這麼生氣?家長可與孩子討論,生氣時候要怎麼做,讓自己好一點?「我們要為孩子設限」,幫助孩子有安全範圍的界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態度要溫和堅定,譬如滑手機的時間;並且幫助他們區分好行為是什麼?!

林幗怡提到「情緒銀行」的觀念,情緒銀行存的是親子間的連結,讓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做得到;在親密的需求上,感受到被愛;雖然做錯事,父母依然愛他。父母積極和孩子做親子連結,譬如出門前的擁抱。一個人每天需要4個擁抱才可以生存,8個擁抱才可以修復關係,12個擁抱才能成長。

勿評價孩子或與其他孩子比較 重視內在回饋

林幗怡說,父母不要評價孩子,或與其他孩子比較;儘量有固定親子時間;重視內在回饋非外在獎勵。

我們和孩子互動時,太容易在意成果。譬如孩子考99分,父母常會在意那1分錯在哪裡?讓孩子錯誤認為,父母只在意那1分。其實,父母想看到的是,孩子考99分背後的努力;不管他考幾分,都不代表他不好。

第三、父母的自我照顧。照顧孩子之前,父母要先照顧好自己。當家長好好照顧自己,就能照顧孩子。家長照顧自己方式不同,可能捨得花時間好好睡眠,吃得營養,做一些放鬆的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肯定孩子同時也鼓勵自己說,我們已經努力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