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新聞業如何 在AI浪潮中生存? 美智庫:堅持公共利益 加倍重視記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汪純怡 追蹤
(圖/Pexels by Mjlo)

【記者汪純怡/編譯】根據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之一「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份評論指出,過去20年,美國報社記者減少了三分之二,但這些工作是AI無法取代的;面對AI進步持續使新聞業「平台化」,若新聞業團結一致,在與科技巨頭的交易中,為公共利益有所堅持,且加倍重視記者,而不是以編輯室取而代之,就能在AI風潮中生存下去。

人工智慧(AI)時代,AI似乎無所不能,AI記者工具運用AI生成技術,模擬真人記者的寫作風格和邏輯思維,就能自動創作新聞稿。有的工具宣稱使用本土接地氣的用語、網路流行語;有的工具號稱可模擬世界一流新聞的型態,產生高品質文章,足以登上任何知名出版品的封面和新聞頭條。任何內容創作者、部落客、學生、真記者,都可用AI記者工具來寫文章,有的工具還可搜尋負面消息,發布正面報導以消除負評,並成為行銷利器。

(圖/Pexels by Cottonbro)

AI記者無法取代的事

新聞業是否能在AI的衝擊下生存?布魯金斯研究院評論指出,答案取決於新聞業能否讓其商業模式適應AI時代。如果主政者介入保護智慧財產權,來導正市場的失衡,新聞業就能有一線生機。

這份評論指出,過去近20年裡,隨著蘋果、亞馬遜、谷歌、Meta和微軟等科技公司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美國三分之一的報紙關門、三分之二報社記者失業,而這些記者其實是無法被AI替代的。

光是去年,美國新聞業就裁員2,700人,每週平均有2.5家報紙關門。儘管過去10年來排名前46的新聞網站流量增長了43%,但其收入卻下滑56%。少數位於矽谷的私人科技公司,在數位廣告、出版、受眾、數據、雲端和搜尋領域,居於主導地位,摧毀了全球新聞業的商業模式。現在,AI也是這樣影響新聞業。

但AI與真正記者不同之處是,AI無法進入法庭或採訪監獄中的被告、也無法當面見到校園槍擊案受害者悲痛的父母、AI無法培養新聞揭發者的信任,更無法勇敢地前往戰爭前線。

(圖/Pexels by Cottonbro)

AI利用記者的創作來建立模型

而且,如果無法獲得由人類創作、相對準確描述現實的高品質內容(這也正是新聞業所提供的),那些幫助機器學習和生成式AI各種應用程式的基礎模型將失靈、退化,甚至可能瓦解,危及整個系統。

AI的迅速發展,更讓幾家強大科技公司擴展和鞏固其已然主導的市場地位,使新聞業或創意產業很難保持獨立,更不用說新聞業所應該堅持的公共利益導向了。

這份評論提醒,AI革命讓新聞業「平台化」更為擴大,也加深少數科技公司對資訊管道和公共話語權的控制。這反過來更會加劇這些科技公司對真實新聞業的威脅和貶低,同時科技公司也利用數百萬記者和其他人員的勞動力,來構建他們的模型、開發應用程式。

新聞業對生成式AI搜尋非常有用,因為新聞業提供了即時消息、背景資料、事實查核和人類的語言,這是新聞業或地方新聞最有價值之處。如果沒有地方新聞報導,就搜尋不到當地企業、社區問題或政府資訊。

而新聞業還會關注小眾話題、報導突發新聞,製作調查報導,這也對許多應用程式特別有價值,既可提供用戶最新時事,又可對抗網路假信息和低品質內容。

評論中指出,AI公司大規模竊取智慧財產和未經授權使用的新聞內容,甚至是僅限付費用戶瀏覽的內容,來構建他們的系統並生成內容。這將使讀者和潛在訂戶無須訂閱,進而減少新聞業訂閱、廣告、授權等收入,這不僅降低了新聞業生產高品質新聞的能力,也削弱了整個行業的基本商業模式。

這項評論的研究員、美國新聞工作者寇特妮.拉奇(Courtney C. Radsch)提醒,新聞業正處於需要團結的時刻,當大型媒體集團和主要出版商與科技巨頭達成合作交易時,需要一個有利於新聞業公共利益的框架,而不僅僅是為企業主賺錢。

新聞業要生存 需加強支持記者

她說,新聞業要在AI時代生存的唯一方法,是加強對記者的支持,雖然新聞業適應及整合AI非常重要,但如果用編輯室取代記者,只會加速其衰亡,而且對全球的民主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印度《金融快報》(Financial Express)報導則指出,《紐約時報》去年12月控告微軟和OpenAI侵權,已顯示新聞業與AI的未來發展將取決於版權法、許可協議,以及內容創作者和科技創新者的高度合作。

產業專家認為,新聞業正在與生成式AI建立更為共生的關係,但記者需要有韌性、誠信、企圖心與創意,來撰述能促進自由市場、言論自由、及自由精神的報導。今年1月在美國國會一場「監督AI:新聞業的未來」聽證會中,紐約的國際期刊出版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執行長羅傑.林奇(Roger Lynch)作證時表示,生成式AI無法取代新聞業,「若沒有新聞業,為生成式AI帶來利益的資訊生態系統將瓦解,因為生成式AI的大型語言模型,通常是在人類創作、受版權保護的內容上進行訓練的。」

國際基督教日報訂出使用AI政策

《基督教國際日報》(Christian Daily International)認為,在新聞業中,AI有助於提高效率,但如果應用不當,就會造成準確性和可信度的風險,因此該報訂定了「人工智慧工具使用政策」,來幫助設立使用AI的健康界線。

該報允許網站上的新聞報導可用AI來轉錄訪談、演講、簡報等的錄音;可用ChatGPT等工具來校對或改進英語表達,尤其是對於英語非母語的記者;也允許用AI來總結長篇報告,但記者仍需研究報告內容,確保準確反映報告的調查結果。

該報也允許用AI翻譯,但需要謹慎使用,以避免翻譯的語氣或含義不準確,在資訊、事實、引述等涉及敏感主題時、以及完整的文章翻譯,仍需人員核實。

而在影音方面,則允許在沒有合適照片的情況下,例如要傳達主題或將抽象的概念視覺化,可以用AI創建視覺效果,也須適當標記AI生成。另也可以使用AI製作影片的旁白,但不能模仿特定的個人。

對於不可使用AI的部分,該報指出,不得用AI從頭開始撰寫整篇文章,包括新聞或專論。因為這對專業記者、專欄作家或其他撰稿人,是不符職業倫理的作法,也可能會用到受版權保護的素材造成抄襲。

此外,對於AI提供的信息,如原句引用、數據、事實、參考資料等,在未驗證原始來源的情況下不得使用,因為AI會產生幻覺並編造不存在的資訊;AI也不可用於創建類似於真人或真實場景照片,也不得用於大幅改變真實照片。

基督徒作家:為主而寫作  AI做不到

創作基督教小說選集曾登上《今日美國》暢銷書排行榜(USA Today Best Seller List)的基督徒作者派翠西亞·布拉德利(Patricia Bradley)在《基督徒閱讀》網站(Christians Read)指出,AI是幫助作家量產的好工具,但她不認為AI會取代作家。

因為在創世記一章26節中,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AI永遠不會按照上帝的形像受造,也永遠無法取代上帝賦予作家說故事的創造力。她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三章23節),「人工智慧可做不到這一點!」(資料來源:Brookings, Financial Express, Christian Daily, Christians Read, Hyper Write, Vocus)

相關新聞:AI當記者?文字事工的挑戰與契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