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AI智慧醫療時代來臨 醫師人力不足問題有解?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在近代醫療的發展中,台灣的醫療一度擁有完善的體制、健全的發展,更普及一般民眾。雖然走過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的醫師人力低谷,但在政府的鼓勵政策之下,已經逐漸改善。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數據,近兩年各專科醫師人力皆有增加,唯獨小兒科醫師人數下降,自3777人降至3764人,而病理科醫師人數大約持平。這或許反映了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在智慧醫療浪潮前,醫療產業的轉變。

醫療資源不均  疫後浮上檯面
以「外科」醫師人力而言,雖然沒有數十年前的榮景,再加上外科住院醫師的「長工時」、「長訓練年資」等因素,令有志於此的年輕醫師卻步,但在「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等政策之影響下,這五到十年間,醫院的外科醫師大多維持於9%有餘,略高於鄰近日本的7.2%,姑且不論日本的每萬人醫師數(大於25人)仍多於台灣(約22.9人)。

醫院內執業的「外科」醫師人力比率,除了低於「內科」(約25%)外,已超越許多其他次專科(不包括診所醫師),諸如:婦產科(約4.6%)、兒科(約6.8%)、麻醉科(約4.3%)、家醫科(約4.5%)。當然這些數字可能也反映出,台灣醫療人力往教學醫院集中、高比例的次專科醫師等現況。

以「醫師人力」的城鄉差距來說,這五到十年間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佔全台人口39.2%的「北北基桃」生活圈,在此執業的西醫師佔全台的43.6%;雖然遠高於台東的0.6%,但若換算各縣市人口,其實差距沒有想像中來得大。

另一方面,全台灣的總人口數,這幾年大約是兩千三百萬,反而是西醫師總人數有逐年調升,以每萬人西醫師人數來說,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低標準(10人),且已逐漸接近美(約26人)、日(約25人),雖然仍遠低於奧地利(約50人)、愛爾蘭(約30人)。然而在Covid-19疫情之後,許多國家都有醫師人力逐年老化、醫療資源不均等問題浮現。

AI智慧醫療  有助預防保健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引進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智慧醫療,或許將帶來一些轉變與契機。從全民健保的支出來說,最大宗的莫過於癌症與血液透析,而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衝擊,也會在不遠的將來浮上檯面。凡此種種,都與慢性病、肥胖、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

以臨床醫師的觀點來看,要改變病人的不良習慣其實是最困難的,往往苦口婆心的勸說,比不上開一顆藥的果效,無形之間也容易提升健保的藥物支出,這或許也多少反映著人性的軟弱罷!

現在手機介面已有愈來愈多的健身App,如果能夠結合AI,發展出更加個人化的應用程式,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運動建議、飲食建議、正向回饋,甚至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諮詢,進一步探究結合保險業的可能性,或許也是未來提升公共衛生、改善全民健康的可能方向,並創造政策—民眾—保險的「三贏」局面。當然這些仍需要大量的配套措施與研發,包括個人資料保護與推動公共措施的平衡。

健保重重難關  今日有待突破
醫師的人力不足、科別人力不均問題,該如何解決,或者沒有簡單的答案。台灣的醫療可以發展到今日傲視全球的體制,是許多歷史與社會的因素匯集而成,包括:清末民初的人口紅利、日治時期的醫學人才集中、民國政府對於公衛政策的延續、美援時期海內外人才的交流與培育等等。

全民健保自民國84年實施至今已近三十年,跨越重重難關,造福許多急、重症病人,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而醫師的人力招募,也在這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且與護理人力、長照政策、私人保險制度環環相扣。如何照顧全民的健康,又避免走到歐美高醫療費用、高醫療訴訟的地步,實在需要當今決策者的智慧與果決!

教會在這當中的角色就是「禱告代求的祭司」,如同聖經所說:「所以,我勸你,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們能夠敬虔端正地過平穩寧靜的生活。這是好的,在我們的救主上帝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人人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提摩太前書二章1-4節,和修訂)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