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透過「哀悼科技」 見到已逝親人得安慰? 學者提醒留心其欺騙性 更深思想永恆盼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記者汪純怡、洪秀玲/綜合報導】一張珍貴的照片、一件具有紀念性的衣物⋯⋯人們往往藉由這些靜態紀念品追思已逝親友的種種美好;而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愈來愈多AI應用程式幫助人們再度見到逝者的容顏、聲音,甚至能與之互動,讓思念之情得到慰藉,也彌補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

當61歲的邁克爾.博默(Michael Bommer)某日得知自己罹患末期結腸癌時,曾花了很多時間與妻子談論生死議題。他的妻子說,最會懷念的一件事就是隨時可以向他提問,聽他分享知識。

哀悼科技帶來安慰

這段對話激發了博默的靈感,要用AI重現他的聲音,讓他在離世後宛如仍在世間。因此他與朋友、AI平台永恆(Eternos)的執行長洛卡西奧(Robert LoCascio)合作,打造了一個「全面的、互動式AI版本」的博默,讓他的家人能夠「了解他的生活經驗和見解」。

運用AI與離世親人互動的領域最著名的新創公司之一,還有總部位於加州的StoryFile,讓使用者可以與預錄的影片互動。另一家公司HereAfter AI,也提供「生命故事化身」(Life Story Avatar),藉由分享個人故事或回答提示,來創建逝者化身;還有功能基本的Replika,能模擬特定身分,自動早晚傳訊問候、閒聊。

(圖/Pexels by Gustavo Fring)

在中國,許多殯葬業者及墓地也開始運用AI創建逝者的數位化身,讓逝者在虛擬世界中「復活」。這類幫助人們走過喪親之痛的科技服務,被稱為哀悼科技(Grief Tech),市場潛力巨大,科技新聞網站《TechRound》估計,全球市場估值超過1,000億英鎊。

這也成為部分熱門電影或影集的主題,例如《黑鏡》(Black Mirror)、《夢境》(Wonderland)、《上傳》(Upload)和《碳變》(Altered Carbon)等,這些影集呈現科技讓人能與逝去的親人重逢對話帶來安慰,但也引發深思:虛擬影像終究只是化身,人生的課題仍需要學會面對離別、接受親友離世的事實、學會與摯愛道別。

基督教智庫提醒哀悼機器人具欺騙性

基督教智庫《Theos》今年發表一篇報告《AI與來世:從數位哀悼到心智上傳》(AI and the Afterlife: From Digital Mourning to Mind Uploading)指出,這類「哀悼機器人」(Griefbots)有其危險,具有「欺騙性」,還帶來隱私、倫理和神學方面的隱憂。

報告中說,雖然這類技術還沒有非常普及,但年輕人對此很感興趣,18到24歲的年輕人中有24%的人有興趣創建這種AI技術。作者內森.姆拉丁(Nathan Mladin)博士在接受《Premier Christian News》訪問時,表達對眾多新創公司推出這類模擬技術的擔憂,並強烈建議基督徒拒絕任何模仿與亡者對話的技術。

「當一個虛擬成你兄弟姐妹或父母的仿真化身與你對話時,就有可能被欺騙。並不是數位創作者想直接欺騙你,但你仍然被欺騙了,因為你認為正在與已逝親人的真人互動,而事實上,它是一個經過數據訓練的機器人」,姆拉丁說。

死亡不是終點  與親人死後再相見

姆拉丁承認,悲傷是很難處理的;他也認為,許多人已經放棄或從未真正理解永恆的真實和復活生命應許,因此尋求這些事物作為創造來世的一種方式,但他鼓勵基督徒記住聖經對死亡和生命的教導。

「對於我們這些懷有永恆盼望的人來說,的確死亡不是終點,它是一個通道,它是『睡了』」,姆拉丁博士總結道:「如果你將耶穌的話存記在心並且認真看待,那麼我們就該有更美好的盼望,就是在死後能夠見到我們所愛的人。」

他認為,哀悼科技更像是一個我們應該避免的陷阱,而不是應該踏入的事物。

美國耶穌會出版的《美國》(America)雜誌,近期也以一篇〈用AI哀悼機器人維持親人『活著』的虛假應許〉(The false promise of keeping a loved one ‘alive’ with A.I. grief bots)提醒,哀悼科技努力讓逝者的AI創造物永垂不朽,這與基督信仰對死亡的理解背道而馳。

文中提到,哀悼科技改變了人們悲傷的方式,人們可以輕易地「下載」一種關係,而不是接受現實並面對失落和痛苦。

人類的整體性無法透過科技提煉出來

這些幽靈機器人(Ghostbots)可能會給在世者帶來安慰和終結悲傷,但也帶來嚴重的問題。因為其即時可用性,使用者也賦予它們熟悉感和價值,所以可能會在情感或心理上產生依賴;它可能讓人感覺很真實,但卻無法取代與其他人類之間健康、具體的關係。

而幽靈機器人既不能體驗也不能體現逝者所愛、所珍惜的事物,及他們為之而活的事物。哀悼科技提供的關係是一種人為的親密,永遠也無法複製真實人際關係的動態。

該文指出,人工智慧試圖控制或規避死亡,其實是削弱了逝者的人性。哀悼科技提供的不是永生,而是永久的死亡,不能詮釋身體的終極榮耀或是與上帝的永恆關係。哀悼科技的支持者無法想像,死亡如何能夠帶來奇妙的新生命,以及與上帝和彼此間的新關係。

文章提醒,儘管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最終會結束,但死亡並不是我們的終點。人類從一開始和最後都注定要歸向上帝。人類的身體是榮耀的應許,耶穌基督在祂的降生、死亡和復活中宣告了我們是誰。我們是上帝所創造、所愛的、獨特的人,其整體無法透過科技提煉出來。(資料來源:Premier Christian News, CBS, Theos, America Magazine)

相關新聞:「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人生不遺憾的四道功課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