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誰來拯救生病變硬的土?──紀錄片《種土》觀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甫獲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的《種土 Soul of Soil》,講的就是兩個台灣傻瓜想要拯救土壤的故事。(照片提供皆為無米樂影像工作室)

◎胡慧馨

住在現代水泥叢林的你,有多久沒有接觸到土地呢?我們每天吃的菜餚蔬果來自土壤的養分供給,然而多數關心的重點聚焦在營養價值、農藥殘留,卻忽略了為我們生產作物的「土壤」也會面臨致命危機。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近日上映的紀錄片《種土》,講的就是兩個台灣傻瓜想要拯救土壤的故事。

阿仁以鋤頭撬開硬梆梆的「死土」。(照片提供:無米樂影像工作室)

竹科工程師的雄心實驗
十多年前,身為竹科工程師的蕭昭仁(阿仁),讀到台灣農地受長期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的報告時,從小在鄉下成長、對土地懷有特殊情感的他,便開始思索解決農業「病入膏肓」的土壤問題。加上先前受到紀錄片《無米樂》的啟發,2014年38歲的阿仁,毅然揮別世俗價值的康莊大道,回高雄鄉村承租土地要來復育好土。

當時,阿仁的理想是透過充滿雄心的種土實驗,一面在失去養分的土壤製作有機堆肥,一面透過回收果皮、葉菜想解決城市問題,盼讓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成為有用之物。

縱使有機具協助,阿仁和太太仍耗費大半時間清理土壤裡的塑膠垃圾。

過程中,時時祈求神祇,希望善心獲得庇佑的阿仁,得先花時間研究操作原理、自掏腰包採購各種機具,來減少澆水、挖土、攪拌堆肥的人力。再者,他要四處到市場回收果皮、葉菜和到路邊收集樹葉,在成堆發臭、發酸的植物廚餘中,研究如何從100種廢棄蔬果、10種樹葉,經由發酵分解改善貧瘠土壤,以作為有機農業的基礎。

他也從實驗過程總結出:最好的土壤是四分之一的水分、四分之一的空氣、還有一半含有5%氮磷鉀的土壤,「這種泥土不會傷害植物的根,不易引發病蟲害,只要直接撒在土壤上(作為土壤改良劑)。」而且,摸起來鬆軟、非硬梆梆的活土,對他深具療癒的功能。

(照片提供:無米樂影像工作室)

青農心血投入水裡的無奈
畢業於台大電機研究所、充滿實驗精神的阿仁堅信,「種土」能夠扭轉現今的農業危機。他整天穿著破爛的工作服四處收集生廚餘,開怪手把臭氣沖天的殘枝菜葉攪拌到土裡;他也不斷上網收集國外資料、自己研發「播土機」、修理各類機具;連在假日,妻子與兩個孩子都要全力「撩」下去,馬不停蹄的清理藏在生廚餘裡的垃圾,只因看到阿仁眼中的熱情,他還是比過去在企業上班時快樂,「不會每天回家都擺著一副臭臉。」

然而,充滿理想的「種土」計畫卻是荊棘滿布。阿仁靠著挖土機翻攪、再輔以人工去除土中垃圾,卻讓全家陷入無窮無盡、撿拾塑膠垃圾和水果標籤的循環裡;而努力多時所賣出第一筆一卡車改良土壤的營收,也是與付出不成比例的6千元。

在認同理念的農民支持下,阿仁終於賣出500噸用來種植28萬棵鳳梨的改良土,然而2018年遇政治因素無法外銷,國內通路又飽和的情況下,滯銷的鳳梨全部丟到水池裡。片中,陪著朋友在路邊販售鳳梨卻乏人問津的阿仁,提到損失千萬的友人,泛淚的目光讓人深刻感受到農夫夾在「看天吃飯」和各種銷售的無奈困境中。

阿仁(左)與安和哥(右)因為相近的護土理念,成為忘年之交。

尊重生態共生關係的老農
不過,「種土」的過程雖讓阿仁從滿懷希望變成次次失望,在這五年多的時日裡,他也結識理念相近、作法不同的忘年之交──安和哥。這位僅有小學學歷,自學研究生態、哲學書籍來累積農務經驗的果農,已經專心養土20多年。

喜歡自在生活的安和哥,是以生態的共生關係、尊重生命的態度經營有機果園,他認為最好的土壤就是含有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可以自給自足的生態系。所以他放任果園的生物自行成長,活捉、放生會傷害果實的毛毛蟲,並用細網隔絕沒有天敵的果蠅。由於與阿仁重視土壤的理念一致,他們成為互相交換心得的朋友。

安和哥種植有機蜜棗。

然而當「種土」計劃過了第五年,阿仁卻因為政府確定興建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租賃的土地將被收回。面對人生最大的十字路口,想到與友人的投資將血本無歸,看到培養多年的土地與成堆的塑膠垃圾,百感交集的心緒簡直無語問蒼天。但深思後,明知這塊土地將被水泥填平,再多的垃圾也會被建物掩蓋在地底下,他還是決定持續清理土堆上的垃圾直到自己設定的最後一天,用實際行動貫徹對土地的善意,同時藉此為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畫下句點。

而另一邊,靠全家通力合作經營果園的安和哥,雖在土地水漲船高的風潮下,堅持不賣土地獲利,卻也經歷氣候、蟲害造成的果園欠收與後繼無人的現實挑戰。這也讓矢志靠農務安身立命的他,對未來憂心忡忡。

安和哥夫妻以尊重生態的方式種植有機蜜棗,然而也遭遇後繼無人的困境。

神所賜的地土誰來保護?
從聖經記載看到,豐饒的土地是上帝賜給人的祝福,使人能在土地上好好生活;而身為地球管家的人類,善盡照顧大地的資源,亦是責無旁貸。只是如今工商社會的人們少有耕作、僅透過市場消費農產品,幾乎忘了入口的食物與泥土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甚至淪為商品,遑論對土壤品質好壞的要求。

阿仁想要一次解決活化土壤與去除城市垃圾的壯舉,可能在從事有機農業、土壤改良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然而,紀錄片導演透過不帶著批判的鏡頭,呈現他和安和哥敬神愛土、嘗試各種改善土壤的用心;也讓觀眾了解到台灣土地面臨的危機──慣行農業對地力與生態的影響,人們貪圖便利而製造出無數分解不了的垃圾惡夢,還有農地在科技浪潮的衝擊下,究竟何去何從?

雖然沒人知道,在前瞻人士前撲後繼的努力下,「救活土壤」的理念究竟會像四散的種子在不同的地方開花結果,還是只會成為一輪淹沒在科學園區、資本社會裡的小小漣漪?然而,這五年半的「種土」經歷,已成為阿仁重新面對職場和人生的養分;並且筆者相信,當越多公民和各級政府都意識到土地品質、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時,「種土」或許有朝一日能成為世界的新顯學。

影像團隊歷時八年記錄種土故事。(照片提供皆為無米樂影像工作室)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