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整理報導】現代時局變化多端,面對無法掌握的事物,在知與未知之間,基督徒應如何前行?2024台北研經培靈會中,牧者提醒,基督徒對於未知的事就仰望主,並專注於應知應做的事,與主同心、同伴、同工同行;並以聖經為鑑,辨別時候,認識自己的位分,在未知中跟隨全知的神。
2024台北研經培靈會10月1至3日在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舉行,以「在知與未知之間」為題,邀請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第三任院長黃子嘉牧師、美國富勒神學院舊約教授、中華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挺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周學信博士、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台灣聖教會總會長陳季讓牧師主講。在颱風警報中,每場仍有1、2百位弟兄姊妹現場與會,另每場亦有5、6百人線上參與。
基督徒應知應做的事:與主同行
黃子嘉牧師在新約研經以「與主同行」為主題,三天分別講述「與主同心同行」、「與主同伴同行」、「與主同工同行」。面對現今世局,不知中東局勢、俄烏戰爭將如何演變,也不知道主耶穌何時再來。對於未知的事,基督徒就仰望主,藉由聖經的引導尋求了解;而應知應行重大的事,聖經中已有教導,就是要「與主同行」。
黃子嘉牧師說,新約的重點最重要就是與主同行,耶穌到地上經常呼召人們「來跟從我」,並要求門徒與祂同心。如何與主同心同行?路加福音九章46至56節中,主耶穌將他的心告訴門徒,讓門徒認識主的心,也知道自己的心,以致能以基督的心為心,追隨基督的心意而行。
黃子嘉牧師解釋,「人子來」(56節)取了奴僕的樣式,顯示耶穌「謙卑的心」,而門徒彼此相爭誰為大,是「驕傲的心」;撒瑪利亞人不接待耶穌,門徒就問是否要吩咐火從天上下來燒滅撒瑪利亞人(參52-56節),對比耶穌「寬廣的心」,門徒則是「狹窄的心」。
耶穌來不是滅人的性命,而是救人的性命,顯出「滿有恩慈的心」,而門徒卻存「苦毒的心」;當門徒犯錯,耶穌轉身責備門徒,顯出「在愛中持守真理的心」,而門徒卻是「衝動偏離真理的心」;耶穌定意向耶路撒冷去(51節),是「順服父神的心」,與門徒「任意妄為隨己意而行的心」形成對比。
與主做好朋友 知道行道傳道並同工
為何要與主同伴同行?黃子嘉牧師引用約翰福音十五章12到17節、26到27節說,耶穌在被賣那個晚上對門徒最後的叮嚀,稱門徒為朋友;要與主同行,就要樂意做主耶穌的朋友。
做主耶穌的好朋友,首先要「知道」,閱讀聖經、禱告尋求神的心意,才能作為神的知心好友;其次則要「行道」,遵行耶穌所吩咐,彼此相愛,也要效法耶穌去愛那不可愛的;而耶穌把我們當朋友,分派我們去結果子,因此還必須「傳道」,廣傳福音。
黃子嘉牧師說,神希望人明白祂的心、成為祂的朋友,更期待人分擔祂管理的事工,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至3節、6、11、15至22節可看到5個事奉主的重要原則。
第一是「靠主重於本事」,漁夫彼得打不著魚,靠著主的指示撒網,才得著許多魚;第二是「愛主重於事工」,不只是地上的專業,連耶穌託付我們的牧養工作也不能取代主;第三是「關愛重於業績」,用愛主的心去愛主的羊,而不是比人數多或會堂漂亮。
第四是「榮神重於生死」,耶穌指出彼得要怎樣死,彼得就接受了,看待榮耀神遠比生死更重要;五是「跟主重於看人」,耶穌要彼得不要與約翰比較,只要彼得跟從祂;同工事奉也不要彼此比較,接受神的託付,以神為首,就能與主同工同行。
從以斯帖記看今日 分辨外在與實質
在舊約研經方面,謝挺博士則從以斯帖記三天分別講述「波斯─在外與內之間」、「以斯帖─在隱與現之間」及「哈曼─在喜與憂之間」來看如何應用於今日。
謝挺博士說,以斯帖記一章描寫了波斯帝國的外在形象是國力鼎盛,但皇后瓦實提的抗旨卻顯示出內在王權的脆弱。
波斯王愛炫耀、易怒、無分辨能力,卻是統管127省的君王;瓦實提有主見、勇氣,卻因個性失去位分;而大臣米母干善做決定、知道時候和法令,卻向王提出誇大偏頗的解決方案。在人看似智慧又愚蠢之間,而神正在其中工作,讓這些事件為以斯帖做了鋪墊。
謝挺博士指出,應用於今時今日,就如社交媒體所呈現的外表不能代表實質,我們需要分辨內外真相,不以眼見耳聽為全部;而面對世上戰爭、政治兩極化、全球暖化、AI興起……我們也需要以智慧的心明辨時務,並在未知中跟隨信靠全知的神。
從以斯帖與哈曼 辨別時候 認識位分
謝挺博士說,從以斯帖記四章看到,原本一直隱藏猶太人身分的以斯帖,面臨民族興亡時,知道自己的位分,就決定顯露身分,尋求同胞禁食支持,勇敢違例求見波斯王,拯救猶太人。以斯帖名字的意義為「我要隱藏」,看似以一女子之力拯救猶大百姓,其實是神隱藏在她背後。
謝挺博士表示,我們也當如末底改和以斯帖,辨識現今的時候,正是傳福音的好時機;我們也要辨識自己的位分,看清神將我們放在哪個崗位上、賜給什麼資源,尋求神在個人、教會、社區、國家乃至世界的心意。
至於以斯帖記中的負面人物哈曼,則可讓人思想領袖的特質。第五章描述哈曼自戀、自大、自憐,僅知追求自己的榮耀,卻不認識猶大百姓的神,因著未知,最終引致敗亡。
謝挺博士指出,哈曼的例子讓人認識,外在的權勢和自我膨脹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成功,反而會蒙蔽雙眼,使我們無法看見更大的真相和神的作為。當我們陷入驕傲和自以為是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未知」。唯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時刻謙卑自己,敬畏全知的上帝,倚靠神的智慧來選擇合祂心意的領袖,來帶領教會、社區和國家走向神所預備的道路。
活出信望愛 面對已知和未知
在神學反思單元,周學信教授三天分別講述「活出信、望、愛」,幫助弟兄姊妹學習面對已知和未知、已然和未然之間的張力。
在「活出信」方面,周學信教授以希伯來書十一章1到7節、馬可福音九章24節指出,無論是救恩的信心、成聖的信心還是屬靈恩賜的信心,對象都必須是神,而不是我們自己的信心。
信心是有把握的,雖未看見但有實體的確據;信心不是只有屬靈偉人才有的特質,是我們都可以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方式。至於如何能有更多的信心?周學信教授說,就是多聽道(參羅馬書十章17節),帶著渴慕的心聽神的話,就可結出信道的果子,這信心不是自己產生,而是上帝所給予的。
在「活出望」方面,周學信教授引羅馬書十五章13節、詩篇四十二篇5-6節說,我們或許活在一個令人恐懼的時代,但神是賜盼望的神,這個盼望不是廉價的盼望,不僅是一種療法、不僅是樂觀,也不是空談。屬天的盼望帶有生命的改變,是站在神的恩典當中,讓人期待並看到神的榮耀。
如何更多領受來自神的盼望?周學信教授指出,保羅提到五步驟邁向豐盛的盼望,首先是「盼望的神」,認識神是盼望的源頭,二是「神的靈」,聖靈使混沌進入秩序,幫助我們面對無法掌握的將來,三是因著「對神的信心」,能把喜樂、平安和聖靈的工作連在一起,四是從內而外湧流出來的「喜樂與平安」,五是可以成長、倍增的「豐盛的希望」,不只是個人的盼望,而是能看到世界的需要,走進社會,彰顯神豐盛的盼望。
在「活出愛」部分,周學信教授說,信望愛中最大的就是愛,世界常把愛和慾望混在一起,而根據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到7節所述說的愛,愛是不可或缺的,沒有愛說什麼都毫無意義、知道什麼都毫無價值、信什麼都毫無益處、做什麼都毫無結果。
愛的定義,是在行動之中展現出來,以「恆久忍耐」開始,以「凡事忍耐」作結,在無法掌握的情景甚至苦難下仍然堅持到底;保羅一生經歷諸多苦難與挑戰,卻因基督的愛得著激勵,體會沒有任何人事物能使基督的愛與我們隔絕。
周學信教授說,面對未知的未來時,要緊緊抓住神的愛,靠著神的幫助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把保羅所描述主耶穌基督的愛活出來。
向主移動 從善行到福音
在培靈部分,陳季讓牧師三天以「向主移動」為主題,先從創世記三十九章1至6節約瑟的故事,說明從「敬畏到敬虔」。最近國際上不少知名牧者們陸續被揭發私生活問題而引咎辭職或強制離任,讓人不禁反思:到底何謂敬畏神?從約瑟的生命或許可以帶來一些思考。
陳季讓牧師說,從約瑟拒絕波提乏妻子的誘惑,看出敬畏神即是不斷拒絕對自己有吸引力卻得罪神的事,也是勝過試探的關鍵;約瑟寧願丟下外衣逃跑也堅持不得罪神,付出代價成為囚犯,可見拒絕得罪神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他鼓勵眾人反思,在現今消費主義、資本主義至上的世界,是否只喜歡無需付出代價的信仰,只走好走的路?他鼓勵信徒在試探中持守敬畏神的生活,並願意為敬虔付出代價。
對於世人常在追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其實,敬拜就關乎到這3個基本哲學問題,陳季讓牧師則以詩篇一三三篇1至3節,引導信徒「從自己到彼此」,朝聖者的心靈在敬拜中找到了答案:我是神尊貴的受造、受造生活在關係之中、受造為要榮耀神。
我們透過敬拜重置人際關係,不再以自身感受為中心,而是以敬拜上主為要,超越種族、背景,生活於關係之中,為要一起榮耀神。在群已關係中享受福樂的人生,在和睦同居中享受神的美善。
陳季讓牧師也以「從善行到福音」指出,華人文化對於宗教的概念是有求必應、心靈的寄託及勸人為善,確實聖經多處教導基督徒要行善,許多教會也從事慈惠事工,然而慈惠若不帶著福音目的,就讓教會從福音機構變為社會服務機構了。
陳季讓牧師引以弗所書二章1至10節提醒,神所看重的是「按照祂的心意多行善事」。當我們以創世記的視角來理解以弗所書的經文時,就會發現基督的憐憫與愛並不僅僅關乎一個人的生活好壞,而是關乎生命的根本改變。
傳福音是教會群體對世界最大的善行,也是唯有教會才能做的善行,期勉弟兄姊妹勿忘向人分享福音,不要讓人們連拒絕耶穌的機會都沒有;以憐憫為核心展開福音行動,以改變生命作為最大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