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撕掉標籤!從學測作文「標籤現象」思考跳脫眼光限制 活出上帝眼中的你!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示意圖;貼標籤。(圖/Unsplash by Luis Villasmil)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113學年度學測甫於上週末(1月20日及21日)舉行,第二天試程最後一科考國語文寫作,其中知性題以「標籤現象」為題,要考生表達「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向及負向作用,並舉例對「貼標籤」的看法。

在教會中,我們經常在講道信息中聽見「面對真實的自己」、「恢復自我與他人的價值」等提醒。高雄武昌教會主任牧師郭俊豪回應認為,從這些方向深思其背後意涵,也是在教導我們回到神起初的創造來思想,而不是用「貼標籤」和「刻板印象」等框架來定義自己和他人。

貼標籤就像是在與人相處時有了框架。(圖/Flickr by JD Hancock)

標籤貼了就難撕?!

若在網路上搜尋「貼標籤」或「標籤效應」,會看到過往有學者做的一些標籤實驗。最著名的實驗是1968年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名小學老師珍.艾略特(Jane Elliott)對班上孩子做的實驗。

當時艾略特以認真的口吻告訴孩子們:「擁有藍色眼睛的孩子通常比較笨;而擁有棕色眼睛的孩子則是比較聰明。」她甚至還讓藍眼睛的孩子穿戴一條不好看的領巾,並要求兩組孩子不能玩在一塊;另一邊棕色眼睛的孩子則是能獲得比較好的獎勵。

最後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老師所塑造的「假現實」。藍色眼睛的孩子認知自己是比較愚昧的,也很沒有自信;但棕色眼睛的同學們就有了優越感,展現出驕傲自大的樣貌。

隔天上課,艾略特用誇張的語氣向學生坦承她搞錯了,應該是藍色眼睛的同學比較聰明,棕色眼睛的孩子比較愚笨,並把前一天的所作所為交換實施在兩群孩子身上。

最後短時間裡,藍色眼睛的孩子頓時覺得自己變聰明了,在差不多難度的隨堂小考中,成績領先棕色眼睛的孩子非常多;棕色眼睛的孩子,則出現低落、沮喪的神情。

在實驗結束後,艾略特告訴所有學生這是個實驗以及實驗的目的為何,並讓兩組孩子互相擁抱、和好,也寫下這兩天的感受。這項實驗結果讓所有人都為之震撼,也頓時了解,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它就會成為判斷他人的依據,久而久之也難以改變標籤的印象。

郭俊豪牧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回歸聖經看待「人」的本質

而回歸到為什麼我們會對人貼標籤呢?我們常常會去思想「對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過程中會在認知上用特定詞語來認定一個人的身分,進而賦予對方有正向也有負面的價值,像是好相處或不好相處、活潑或文靜、浪漫或理性⋯等,好讓我們在了解對方時,可以走「捷徑」。

高雄武昌教會主任牧師郭俊豪回應表示,小時候我們給朋友起綽號,也是一種從外貌或行為給出的直觀判斷。無論是嘲弄或稱讚,都是在框架中塑造對對方的認知,最後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就容易被「人的眼光」侷限,使我們無法全然認識真正的對方。

正向、肯定的標籤能帶給人信心,變成進步向上的驅動力;但是負面、含有貶義的標籤,就容易讓人產生錯誤認知。郭牧師指出,若要排除負面標籤帶給我們的影響,需要回到聖經的觀點來看「人」的本質。

郭牧師表示,神按著祂的形像造人(參創世記一章27節),神的形像是真理、仁義和聖潔,在倫理上是有良知的善意的,了解到「上帝創造我們」,就是一種身分認同,而我們必須在耶穌基督裡擁抱和接納這由神所給的身分,如此一來就更容易找到我們的定位,而非從外貌、成績、表現等外在條件,來找到自我價值,進而能避免「貼標籤」與「被貼標籤」的情形。

有「貼標籤」的舉動,一部分也是來自人的罪的影響。「我們應當用耶穌的救贖,來改變我們的眼光,重新看到每個人在上帝眼中的價值與身分,才能真實相愛。」郭牧師說,現代社會常常提倡「做自己」,但真正的作法,應當是回到耶穌基督裡,活出神的樣式。

產生刻板印象也是貼標籤的行為。(圖/James Dryden on Unsplash)

各人都是神的傑作

我們所熟知的「刻板印象」也是貼標籤的行為展現。例如覺得腿長的人跑得快、原住民愛唱歌、混血兒的外語能力好等等。郭牧師說,刻板印象是隨著我們對文化或外在的認知,產生直觀的想法,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應以包容、開放、真誠的眼光看待他人。

他舉「女強人」的定義為例,許多人會覺得該詞是對一個女生的稱讚,但也有人會以性別平等的角度思考,覺得有能力的男生卻不會被稱作「男強人」,就是有性別的刻板印象。

但若以信仰角度來看,郭牧師指出,我們除了要去找到一個人的恩賜和美好特質外,也要學習用國度的眼光看待人。在神的眼裡,我們都是祂的傑作,不分族群、性別、能力,各人都是神的子民。因此多多善用自己的恩賜、活出永恆的真理和信念,就能跳脫人的眼光的限制,產生正面的影響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