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 基督教論壇報 / 見證宣教

從軟弱到充權 以藝術為他人賦予力量──香港優秀社工獎得主鄭慧君的故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左圖:全球首個由華人導師主領的30小時DanceAbility。右圖:鄭慧君致力推廣共融舞蹈。

撰文──明風   攝影──Andy & 受訪者提供

鄭慧君(Scarlette),為了讓不同能力的社區人士比較容易記憶及發音,她又為自己取名外號C+(Scarlette的諧音)。作為社工,作為一位曾經受傷的舞者,身體的障礙如何豐富了她的視野,以上帝的眼光看待不同能力的身體?

香港今年度「優秀社工獎」得主C+與我們分享多年來為不同能力人士擔任劇團監製,又成立慈善組織,致力推廣共融舞蹈及透過舞動來提升身心連繫,在藝術裡超越限制的信仰實踐與找到呼召的故事。

在加爾各答做義工期間,神父的分享帶給C+重要啟發。

沒有愛的能力  才是真正殘障
2004年末,C+正值在南亞海嘯發生當天到達印度,前往加爾各答由德蘭修女設立的慈善機構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當時在她參與的服務單位,進行一場由不同能力孩子共同完成的演出後,一位神父站在台上說:「最大的殘障,不是身體的殘障,也不是智力的殘障,最大的殘障是不能夠去愛。」這句話對她的啟發,一直延伸至今天的共融藝術工作。「對我來說,我在特殊學校所教的學生,每一個都滿有愛的能力。」視野的轉變,一如換了副眼鏡去看待何謂殘障。

「在完全漆黑的劇場環境裡,本身是失明的演員,卻是最自在地遊走當中的,我們這些健視的人反而會手足無措。究竟誰才有權定義誰是殘障?為何過度活躍就是殘障?為何自閉症就是殘障?為何高血壓就不是殘障?」從事共融藝術多年的C+相信,生命有很多可能性,拒絕用「弱能人士」一詞去限制對不同生命的理解。

不同年齡和身體特質人士共舞。

意外受傷  盼再跳舞服事人
中學時信主的C+,曾立志成為心理治療師,從中文大學心理學學士畢業後,自知更愛於前線服務他人,雖仍未有社工資歷,已毅然投身社福界。「第二份工作樂施會『貧窮源於不公平』的概念對我影響很深,讓我認識到很多社會的問題並非是個人努力與否、幸與不幸,不公平的制度和政策可能更關鍵。於是才開始進修讀社工,也比較關注充權的工作。

約十年前因為連續兩次意外,造成盤骨移位行動不便,也發現膝蓋軟組織和骨刺的問題,C+被迫暫停最愛的舞蹈,這經驗也讓她走上共融舞蹈之路。

「那時候公司在黃大仙,還記得當年的黃大仙地鐵站是沒有電梯的。每天上下班都要撐著雨傘一級一級地上下樓梯,舉步維艱。這才體驗到身體的限制會令人做不到想做的事,讓我開始反思,如何讓身體有限制的人士都可以享受舞蹈?」

當時C+真的很希望可以再次跳舞,於是向天父祈禱:「求祢讓我可以再次跳舞,並可透過舞蹈服事別人。」不能跳的日子,她會堅持觀看錄影、腦海想像舞蹈畫面。九個月後,得到醫生的許可,她又能再次起舞!

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的經文非常鼓勵她:「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這段受傷的經歷,不但讓她在軟弱中體會上帝醫治安慰的大能,更引領她走上推動共融的召命,將他人的限制化為優勢。

C+於維也納修讀DanceAbility導師認證課程。

有一次,C+在舞蹈期刊看到一篇關於DanceAbility®(舞動所能)的文章,後來獲介紹參與一個共融舞團的定期團練,當中有肢體、智力、視覺、聽覺或心理上有限制的團友,大家很融洽地起舞。她發現這不單是一個舞蹈方法,更是真正的共融平台,因為「沒有任何人被排除於外」。

C+從舞團成員開始,三年後成為舞團統籌。當年放棄了另一份薪水雙倍的社工工作機會去當舞團職員,作為家中唯一經濟支柱,心裡的確有掙扎。

「當時自己都快要40歲了,若讓眼前的機會溜走,難道要等到老年才去跳舞嗎?感激當時的機構,願意資助我去維也納修讀DanceAbility®導師認證課程,之後還有機會在本地及海外演出和任教共融舞蹈。2019年更開設自家工作室,於大埔藝術中心舉辦每月共融舞蹈活動。」

在大埔藝術中心舉行每月一次的舞聚,歡迎所有障別朋友參與。

人人皆可舞:Be your own kind of beautiful!
DanceAbility®(舞動所能)的舞蹈訓練,與著重教授既定動作與步法的傳統舞蹈最大的不同,在於尊重每個身體的特質,教師根據舞者的特質編舞,由此發揮每個身體在限制之中,那些尚未被發掘的美感與潛能。當中,每個舞者為自己的動作作出選擇,有意識的選擇也是DanceAbility®的首要原則。

與嚴重智障人士共舞的經驗,尤其可貴。C+注意到在學校教親子共融舞蹈課時,家長總是慣常用手揮動著孩子的手,她不同意這種操控式的舞動。

縱然這些孩子的身體、智力多有限制,在他們的身上仍有某些地方,是能夠自己為自己去做決定的。在舞動所能的課堂中,我經常鼓勵家長,試試花時間耐心觀察自己的孩子,他們會發現,孩子的小指頭會輕輕地動,即使我們無法從智性層面判斷孩子為何而動,但我們仍要給予他們選擇動或不動、怎樣動、怎樣表達的權利。

在「舞動所能」的課上,C+親眼見證即使是嚴重身障孩子們的家長,也往往對孩子的可塑性有新發現。「有一次,一位看來身體條件具多重障礙的孩子,在親子舞蹈課後他的家人和老師對我說,從未見過這孩子笑得如此開懷。我想,他們當下的喜樂是很真實的,從事社福界多年,我知道對於一家人而言,真誠的相處也不是必然的。」這家人後來也有繼續參與C+的社區舞聚,可見在舞蹈中所能展現每個生命純然的美麗,是如此具感染力。

從「神操」學習「選擇」,回應呼召
2014年,C+於中國宣道神學院修讀基督教靈修學碩士暨文憑,當中有一門課「默觀基督」,為她的藝術充權之路,奠定了堅實的信仰基石──透過研習《神操》,以祈禱、默想和默觀,聚焦於耶穌基督及其生平的行動,去發現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

「現時社會上,的確比較少社工有興趣推動共融藝術。記得讀靈修學時,有一連串的省思問題,大大幫助我如何為這呼召作出選擇。當中的核心思考是:為自己更加能夠學像神而去做選擇。還有一些非常有啟發性的問題,包括去想像在自己的喪禮上,你會希望別人怎樣評價你?」

彌迦書六書8節,一直是C+行事為人、處世立身的首要原則:「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在學校帶領共融舞蹈工作坊。

藝術充權與使徒召命
「每一個人都有人權,兒童有《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士也有《殘疾人權利公約》,以保障他的人權、自由、尊嚴受到尊重,並且有公平的機會去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在上帝眼中,每個人也是不分貴賤與高低,每個生命都同等寶貴,只是每人的際遇與經歷並不相同。」

作為藝團統籌,C+致力在每次活動、每個安排的細節中,堅持實踐藝術通達原則,讓不同能力的朋友得到輔助,可以無障礙地參與到藝術活動,在她看來這些都是基本的權利。「一個人是否disabled,其實是跟環境有關。」

雖然不想以身體的障礙作為標籤、限制讓生命平等相交的可能,但以身體的需要區別不同人士也有現實的考慮。特別在藝術通達的處理上,涉及一些行政資源的安排,例如要確保視障朋友可以聽到口述影像、聽障朋友可以看到手語傳繹、輪椅使用者可以無障礙地抵達演出場地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將人分為不同類別,並不是在定義人的殘疾,只是指出人的某些特定需要,讓不同人士能夠按需要獲得協助。」

鄭慧君於世界社工大會分享共融舞蹈。

以藝術造就人才,建立公義社企平台
「與有需要的朋友同行,因為相信上帝造每個生命都有意思的。人的特質可能需要試過很多平台才能發揮,而我只是創立了其中一個平台,讓不同能力朋友至少有機會可以嘗試。這就是Empowerment(充權)。」

主流社會多視殘疾人士為受助者,但她深信每人的潛能只待合適的平台發揮所長,2017年,她與丈夫一同成立慈善團體「藝造人才」,為有志的不同能力人士提供台前幕後以及活動教學的工作機會,賺取有尊嚴的酬勞,貢獻社會。去年,更與DanceAbility International合辦全球首個由華人導師主領的30小時培訓課程;其中三位不同能力人士已開始擔任舞蹈助教。

畢業於香港大學社工系碩士的C+,甘願放棄高薪厚職,持續多年在NGO默默扶持不同能力的藝術人才發展所長,薪水雖不多,但上帝的恩典遠超過她所想所求。她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獲頒香港本年度優秀社工獎,她卻自謙地說:「有Teamwork才有這個優秀社工獎,試想像若沒有那些不同能力的助教與我一起到學校授課,沒有他們發揮自己的專長與特質,又哪會有這個獎呢?」

在職場上C+也曾傾盡全力用心做過幾份工作,卻換來僱主請她自行辭職的結果。她深深體會,有時候一個人的成就,並不在於能力的高低,關鍵是能否找到合適自己發揮的平台。「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可以閃耀的地方。我努力提供通達的配套,盡力為每位有志之士製造機會,提供可以發揮的平台,在社工的角度,這就是一個supported employment。在基督徒的角度,這就是行公義。

(轉載自香港影音使團《天使心》雜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