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西班牙聖雅各靈修之旅 系列八》朝聖是走在基督裡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江堅誠(牧師)

許多基督徒可能勤於參加教會聚會,也盡心盡力事奉,卻沒什麼改變……,他們唱詩充滿火熱,禱告充滿聖靈的臨在,生活充滿順服,甚至領受過屬天的異象與啟示,但他們生活的基調卻依然一成不變,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認真進行其中一個上帝用來改變我們生命的操練。」——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摘自《屬靈操練禮讚》

聖雅各之路又稱朝聖之路;改教運動的先鋒幾乎對「朝聖」沒什麼好話,認為朝聖和他們揭櫫的宗教改革內容,有著尷尬的對立關係,看似已經揚棄朝聖的思考。馬丁路德開啟了重要的宗教改革,這位集聖經學者、牧師、神學家於一身的教會改革先鋒,經歷過各項屬靈操練方式,當然也包括「朝聖」。

去羅馬朝聖掀起宗教改革?

1510年,當時27歲的馬丁路德在嚴冬中走了約1200公里,穿越了阿爾卑斯山,沿著義大利的朝聖者小徑來到羅馬,然而這並非一趟愉快的旅程。當時義大利正值文藝復興時期,比起愛上帝,更熱愛藝術的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請託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的天花板和壁畫、拉斐爾則在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雅典學院》;對比羅馬街頭比比皆是的行乞窮人,教宗的揮霍行為成了強烈諷刺。

馬丁路德目睹羅馬教會的奢侈腐敗、壟斷聖經解釋、對窮人的困境默不關心……,這趟朝聖之旅為他帶來憤怒和厭惡,激發馬丁路德強烈反對天主教傳統、及後掀起宗教改革。1520年,馬丁路德呼籲「應該停止所有朝聖」,他說:「朝聖對基督徒沒有好處,朝聖過程不會有誡命約束他們,他們也不會服從。相反,這些朝聖者倒是有了經常犯罪和藐視上帝誡命的機會。」(引自《給日爾曼民族基督徒貴族的信》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讓人納悶的是,馬丁路德曾為奧古斯丁修會修士,在後者所著的Peregrinatio中,形容「朝聖」是一種脫離自我固定的生活方式,如同自我放逐的靈性之旅,目的是為了尋找上帝的真理,並訪視「信」的神聖居所(the Holy Shrines of the Faith)。

一段痛苦的朝聖經歷,難道不是上帝的恩典?不也是遇見神的過程?宗教改革的感動,很可能來自馬丁路德的朝聖之旅。他反對的也許只是當初的朝聖觀念——當時朝聖意味著救贖(補贖)、善行與功德和聖地的概念,甚至是聖物聖人崇拜,完全背離基督恩典。因此馬丁路德認為朝聖是無聊至極、浪費時間,也忽略了基督徒應有的日常責任。但筆者認為,難道朝聖過程不會使我們與基督相遇,激起對基督的熱情嗎?

受苦經歷讓人更貼近基督

今日基督徒不願意受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人談到不願走聖雅各之路,就是怕太苦、怕自己負荷不來,再來就是沒有時間。基督徒接受「因信稱義」,但對「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卻巧妙的疏忽。

「因信稱義」外袍下隱藏致命的「體貼肉體」,三次不認主的彼得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與罪斷絕了。你們存這樣的心,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慾,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彼得前書四章1-2節)既然耶穌為我們走過苦路,我們不也該與基督一同受苦?

聖經中的「信」,是聖靈所賜的「信德」、使我們經歷重生;而這信要透過捨己,求聖靈親自運行在我們的生命中。「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卻無法帶我們進入基督裡;「信」不該是沒有行為的信,因為那樣的信是死的。聖靈所賜的「信德」,才是使我們生命更新,像進入母腹再生出來般的重生。這樣的信才不會使人一方面服事神,另一方面不斷地擴張自我慾望與想法。

傅士德說對了,我們可能是滿心敬虔的基督徒,但是我們生命從沒有改變。宗教改革標榜強調「信」並高舉基督,五百多年後,到底是強調「信」還是強調「相信」?是強調「信條」或「生命更新」?聖雅各之路提供一個省思自我的機會。

「信」的神聖居所就是基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十二章1-2節)朝聖的目的應該是基督,這趟旅程是要期待走在基督裡;如果朝聖只是尋求贖罪恩典和滿足自我,那這條路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