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恩典的晴空──再思約拿的恩典觀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加百列

經文:約拿書一到四章

在翔太心中,父親一直都是「落跑」的角色──對於夫妻關係不忠,從母親的告別式落跑;在孩子的成長歲月,作為父親一直缺席;甚至當翔太放棄在巴黎的大好前程,留在日本幫忙父親經營理髮廳,好不容易攢下還銀行貸款的現金,父親竟一夕之間捲款潛逃!

日劇《青空理髮廳》主角翔太,赴法學習髮型設計,直到已能獨當一面,然而為了參加母親告別式,翔太不得不返回大阪老家。「青空理髮廳」是間家庭理髮院,也是母親留給翔太與父親的唯一記憶。然而,翔太對父親的種種行徑無法諒解,即使理髮廳充滿翔太對母親的懷念,卻也是翔太最想逃離的地方……。

方向感不佳的落跑先知?
這種想要逃離,讓人聯想到舊約先知約拿,他占據了基督徒印象深刻排行榜前三名。上帝規劃一條陸上路線,要他帶著使命與信息前往東邊的尼尼微城。約拿卻偏好走海線,逃往西邊的他施。

基督徒自認對約拿很認識,我們稱他是落跑先知,也戲稱他方向感不佳。我們質疑他的民族優越感,也暗自佩服約拿敢直嗆上帝行事不合理。即使如此,約拿的行為依舊使人疑惑:既然他認識上帝無所不在,為何仍然躲避耶和華?「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約拿書一章3節)

他深知上帝創造宇宙活物,卻痛苦至極,以致在上帝面前求死?「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四章3節)

他認識上帝全知全能,竟理直氣壯地對神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上帝的呼召是否神學正確?「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四章9節)

先知約拿是否忽略信仰中某些關鍵?這些關鍵會否也是廿一世紀的每個基督徒需要省思的功課?

"Jonas falling into the Sea", by Adrien Manglard, 1725

一、經驗不應侷限神心意
身為服事上帝的北國先知,承襲自撒母耳以降的先知傳統:忠心且嚴謹。先知所言非出於己意:「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列王紀下十四章25-27節)

因為上帝是恩典的主,祂在以色列百姓艱苦無助時伸手拯救。「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約拿書一章9節)約拿深深以自己事奉耶和華為榮。

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二章2節)上帝是恩典的神,以至危險尚未解除,約拿已經開始讚美感謝神。

若約拿對上帝的認識無誤,但其認識與行動明顯違和;若約拿的行動不違和,恐怕是上帝的呼召有誤?

原來,上帝對約拿的呼召從未出現在先知傳統的案例。畢竟以色列的先知傳統,從未有以色列的先知被上帝呼召,到外邦傳講審判的信息!約拿認識上帝的恩典無誤,但他認為這恩典只有上帝的子民配得,而以色列是上帝的選民。

所以說,讓約拿失去方向感的,是約拿優越的民族意識,抑或是他侷限的恩典觀呢?

"Jonah and the Whale", by Pieter Lastman,1621

二、種族不應限縮神的普遍恩典
不知魚肚裡的劇烈胃酸是否改變先知的模樣,但是他發出上帝將審判的信息,的確嚇壞了尼尼微城的人們。即使距離四十日後的審判還有一段時間,居民和國王已視約拿的信息,為敲響國家命運的喪鐘。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三章5節)國王與大臣甚至升高警戒:「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8節)

這群外邦人悔改的行動,在約拿眼裡簡直就是鬧劇。不過令約拿憤怒的是結局。「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10節)

約拿對上帝的恩典十分敏銳,「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四章2節)但是認識上帝的恩典,竟讓約拿痛苦數度到神面前求死?「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3節)

約拿的信仰系統徹底崩壞。他從未懷疑上帝是恩典的上帝;然而他認為,上帝的恩典卻應限縮在神的選民當中。

"Jonah preaching to the people of Nineveh",by Andrea Vaccaro

三、恩典不是由接受者定義
彷彿渴望與上帝直球對決,約拿坐在城外,等著看尼尼微城的好戲。「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四章6節)

若你當時也站在約拿旁邊,你會與他擊掌慶賀。任何古近東的人看到先知與樹木的組合,知道那是上帝給予的審判記號,表示審判的確會如約拿預言的發生。

然而「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7節)上帝用最簡單的實物教學,告訴約拿:祂是審判的主,祂也是挪走審判的主。

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9節)約拿依然不服氣,若連裝模作樣上演悔改行動劇的外邦人也配,以色列人的選民身分在神眼裡,是否顯得不特別?若外邦人也在上帝憐憫的名單中,是否神的恩典太過普及?

上帝用實物教學提醒約拿,若他心疼蓖麻樹的枯死,尼尼微城的人生命的消逝,上帝豈不愛惜?尼尼微城一點也不大,但對上帝而言,它很重要;十二萬人一點也不多,但如同以色列民一樣,都是上帝所造、所愛。對上帝而言,尼尼微人很特別:「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11節)

上帝使用約拿的敘事,提醒主前第八世紀的以色列先知,恩典應該如是觀。這樣的恩典觀震撼當時的以色列民,也影響至新約時代福音的傳揚,以及兩千年來基督教的宣教。

先知約拿事奉神,他缺乏的不是地理位置的方向感,而是生命中對神的認識與經驗,限縮了他的屬靈方向感。今日基督徒或許肩負教會宣教策略的制定;或者身處在非基督徒群體中,很容易放棄傳福音給身邊的未信同事、親友。有限的經驗與訓練,是否侷限我們對神心意的了解?限縮我們宣教的心志與異象。

上帝「我豈能不愛惜呢?」的呼聲,飄盪在主前第八世紀的尼尼微城外,消失在約拿的怒吼中,也迴盪在廿一世紀的晴空之上,在你我的心中。恩典從來不是由接受者定義,而是賜恩典的主來定義。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