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0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人人期待英雄救世主,耶穌到底是誰?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希臘之神潘神(Pan)洞穴。耶穌與門徒這段特別的對話,就發生在凱撒利亞腓立比。

◎王乃純(台灣拿撒勒人會神學院院長)

經文:馬太福音十六章13-23節
在現今這個地球村中,藉著無所不在的傳播網絡,許多訊息可以在一夕之間迅速傳開,我們可以對許多國外名人如數家珍。若說耶穌是現今世界的知名人物,應該不算誇大之詞;不論是否相信耶穌,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他的故事。那麼,對於這麼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人們怎麼看他?他到底是誰?

人們怎麼看耶穌?這個問題正是馬太福音十六章,耶穌問門徒的問題:「人說我--人子是誰?」(13節)。同樣的故事還記載於馬可福音八章和路加福音九章。但是三卷福音書的記載有些微差異,馬太與馬可都指出故事的地點在凱撒利亞腓立比,路加則沒有說明故事地點。

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路加指出,耶穌是在禱告之後,才詢問與他同在的門徒;馬可說,耶穌和門徒前往凱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或譯「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時,在路上問門徒這個問題;馬太則說,耶穌和門徒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後,詢問門徒這個問題。

記載的差異或許讓人無法確定這個故事的詳細過程,但正因這些差異,讓我們可以確定,耶穌和門徒確實有過這麼一段真實的對話。

從馬太與馬可兩卷福音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確定耶穌與門徒的這段對話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進行的。不論耶穌和門徒接著要前往哪個城市,耶穌在這樣的場景向門徒提出這個問題,都有極大的實質意義。

這個城市距離耶路撒冷城約120英里,在巴勒斯坦北部,古老的名稱叫巴斯尼亞;大希律為了尊崇當時的皇帝把它改名為凱撒利亞,並在那裡建殿尊崇奧古斯都‧凱撒。這個地區以宗教多元著稱:它曾是巴力崇拜的中心,又建了希臘之神潘(Pan)的神殿。從這個城市的山上可以遙望約旦河源頭,在那片土地周圍,古代異教的廟宇四處林立。

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希臘之神潘神(Pan)洞穴,原本放置許多不同的異教神祇雕像。

在這樣一個滿天神佛的地方,耶穌要確認門徒如何看他。從馬太福音的敘述來看,在十六章之前,耶穌服事的重心在加利利,目標是廣大的群眾;十六章之後,耶穌逐漸走向耶路撒冷,服事的重心轉向門徒。在這之前,先確認門徒如何看耶穌顯然是重要的課題。

在滿天神佛中 須認清自己所信
耶穌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一般人怎麼看他?門徒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不論是施洗約翰、以利亞或耶利米,都是猶太民族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先知的位分。這是許多人對耶穌的認識與評價。

耶穌施行的神蹟、教訓,以及對當時宗教領袖的批評,很容易讓人想起偉大的先知。耶穌確實是一名先知,然而當時許多把耶穌視為先知的猶太人,並沒有接受耶穌的教訓,其中還有一些人曾在彼拉多面前高喊「把他釘十字架」。

人們對耶穌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18世紀以來,有過三次研究與尋找歷史上的耶穌,結果得出各自表述的不同觀點。耶穌在現代人心中也有許多不同的身分,包括偉人、宗教領袖、生命導師,甚至是節慶商品的元素,當然耶穌也是許多基督徒心中的「主」。

世人對耶穌各自表述,這並不是耶穌在意的,他在意的是跟隨他的門徒如何看他。因此,耶穌接著就問門徒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15節)。

這也是現今每個基督徒應該回答的問題。拋開外界對耶穌的種種認知和說法,每個耶穌的門徒都應該向自己的內心發問:「耶穌是誰?」就如同當年在凱撒利亞一樣,面對四處林立的神明,耶穌的門徒必須清楚他們信奉的是誰,今天的基督徒也要在多元信仰的環境中,認清自己所信的。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 by  Rembrandt, 1633

祈求聖靈帶領 認識耶穌是誰
心直口快的彼得率先代表所有門徒提出一個震古鑠今的答案:「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16節)

這是門徒第二次稱耶穌為「神的兒子」,上一次是從狂風巨浪中死裡逃生後,驚恐的讚嘆(馬太福音十四章33節),這一次則是經過思考後的回應。

彼得的回應更是清楚指出耶穌的真實身分,「基督」就是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意思就是「受膏者」。這段經文通常被稱為彼得的認信。對於彼得的回應,耶穌顯然是認可的,並且給他一個新名字,從西門改為彼得(petros,意思是石頭),這個新名字似乎有意對應之後有關磐石(petra)的宣告。但是耶穌隨即說,這不是彼得慧眼獨具或高人一等,而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馬可和路加都沒有記載耶穌對彼得認信的回應,馬太似乎要顯明,在眾說紛紜的耶穌觀中,除非得到從上帝而來的啟示,否則一個人不可能真正認識耶穌。

如果這是馬太想要表達的意思,對我們現今的信仰是何等重要的提醒。現今對耶穌的解讀實在太多了,在如此多樣的描述中,真實的基督徒必須要祈求聖靈啟示,讓我們想清楚「耶穌是誰」。

接著,耶穌提出一個偉大的宣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18節)這是馬太福音第一次提到「教會」,另外兩次是在十八章(17節),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提到「教會」。

在馬太的敘述中,教會的根基是穩固的,勝過陰間死亡的權勢,教會的建造者就是基督。對於代表門徒認信的彼得,耶穌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十六章19節),並且賜給他捆綁與釋放的權柄。這段經文無疑是歷代引起眾多爭論的經文之一,建造教會的「磐石」是什麼?是彼得嗎?這意味著主教是從彼得傳承而來嗎?這或許又是另一種各自表述。

不論如何解讀,可以確定的是,認信耶穌為基督,是建造教會不可缺少的元素;基督絕對是建造教會的房角石,雖然他是被匠人所棄的石頭。

耶穌自己的詮釋:十架上受苦的基督
確定門徒的認信後,三卷福音書都記載,耶穌告訴門徒不要將此事對外宣揚。這麼偉大的認信之所以要暫時保密,是因為耶穌還要走完另一段路:「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21節)這是耶穌對門徒的預告,是他第一次對門徒宣布他將受苦,也是他自己對「基督」性質的詮釋。

彼得認信的基督是猶太民族認知的「得勝的彌賽亞」,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耶穌所詮釋的基督則是受苦的僕人,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希伯來書二章14節)

若是對耶穌的認識沒有「受苦的僕人」的元素,那麼在整個信仰拼圖中,無疑是缺了重要的一塊,現今許多基督徒的信仰正是缺了這一塊。

對於耶穌的警告與解釋,當時的門徒勢必感到疑惑。彼得再次代表眾人提出反對,結果反被耶穌斥責,更是從原本得到天父啟示的優秀門徒,轉而成為撒但的工具。耶穌說出了原因:「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23節)

這是多麼振聾發聵的喝斥!原來許多人都想錯了,耶穌作為基督、彌賽亞,不是帶著千軍萬馬掃蕩一切的惡勢力,而是要丟掉佳形美容,遭人唾棄地走上十字架,……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章8節),如此才能完成偉大的救贖。這樣的救贖不再專屬於猶太民族,而是充分展現神對世人的愛。

榮耀與權柄是在十字架上死亡之後的結果,這樣的苦難神學也要求跟隨者,必須揹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基督。但許多人卻如同彼得當年的抗議──「萬不可如此」,然而耶穌自己卻揭示了「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並且被殺」。面對這麼一位受苦的基督,再次向我們發出一個嚴肅的問題──「耶穌是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