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3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謙卑、謙卑、 再謙卑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基督為使徒洗腳〉,蘭伯特‧范‧諾爾特,1560

◎程玲(中華福音神學院學務長)

「謙卑、謙卑、再謙卑」曾經是台灣社會的政治名言,然而當一些政治承諾未得實現,另一句諷刺名言「千杯、千杯、再千杯」也隨之產生,因未見這政治名言的初衷(謙卑、團結以服務大眾)落實。歷經多年,黨派或派系間的權力較勁更是暗潮洶湧,「謙卑、團結」似是不可達的理想了,因全輸給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社會如此,教會呢?許多教會也暗藏權力的爭競、權利的張力,不但絆倒軟弱的弟兄姊妹,也攔阻了教會在合一中更深經歷神的權能。

面對教會內部似乎發生一些衝突(腓立比書四章2節;參一章27節、二章2節),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就以耶穌為例,勸勉教會(二章1-11節)追求合一同心就要謙卑,不可自私自利、貪圖虛榮,反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本文引用和合本修訂版)。

「各人心存謙卑」是邁向合一的第一步,保羅在經文中提到謙卑者的生活表彰與其帶給教會的祝福。

謙卑者的生活表彰
1.看別人比自己強
「謙卑」一詞的字義為「謙遜的態度──少看自己的重要性」,其反義詞為「傲慢、自大」。只有少看自己的重要性,才會尊重人、看見別人比自己強,並欣賞別人的長處。

反之,傲慢、自大的人則看自己比別人重要,自覺個人的想法、意見優於他人的;這種優越感其實想傳達「自己比別人強」,透過「比較」顯示自己比別人優,並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因此,「謙卑」雖是看別人比自己強,卻不帶「比較」的心態。

保羅提到的「看別人比自己強」,並非在比較中否定自己或看輕自己的重要性,而是知道個人的有限,因此能虛心聆聽他人的觀點或欣賞他人的成就,甚至為了更崇高的目標,而放下個人權益。

耶穌的謙卑正顯明於他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他看上帝的旨意比自己的意願重要。在此,謙卑並非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面對上帝更崇高的旨意時,可以放下自己的想法(參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9節),甚至放下個人的權益,不自私自利地堅持己見、貪圖虛榮(腓立比書二章3, 6-8節)。

在主前謙卑、知道自己有限的人,才會在人前謙卑。耶穌一生謙卑在主前,深知自己需要主上帝的同在,而常到父神面前禱告。耶穌一生也謙卑服事人,甚至為門徒洗腳。可見,真正的謙卑者知道自己的有限,也真實倚靠上帝。

掃羅王若能接納自己的有限而謙卑在主前,就能接受「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既不貶低自己身為君王的重要性,也能欣賞接納大衛有上帝同在的能力,更不致落入「比較」的痛苦與網羅中。我們是否洞察,教會中許多的堅持己見與爭競,其實夾雜著一些個人私慾,為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重要?

〈耶穌為門徒洗腳〉,埃德費爾特,1898

2.不單顧自己的事也會顧別人的事
謙卑的人不會只聚焦於自己(因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因此較能關注他人、寬廣地接納別人,並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耶穌的降卑就彰顯於,他為了人的好處(救恩),而謙卑自己、順服上帝的旨意,甚至犧牲個人的權益以至於死(腓立比書二章6-8節);如此願意犧牲個人權益的謙卑更是「愛」的彰顯。所以,謙卑的背後隱含了真實的愛,使人更多關注他人的需要,進而多些關心人、為人付出。

面對哥林多教會的問題(結黨紛爭、屬靈優越感等)與亂象(濫用自由),保羅勸勉「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而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十章23-24節),更指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十三章13節)。

當教會充斥著屬靈的優越感而不顧別人的好處,結黨紛爭就難避免。在教會或社會,我們是否會因為自己擁有某些恩賜才能、參與某項事工、擔任某職位、擁有財富或美貌而自滿甚至自傲嗎?若內心尚存些許自滿,則我們的生命仍有傲慢的影子。

真正在主前謙卑的人,即或擁有上述的一切,會滿足、感恩於所擁有的一切,也會樂意與人分享神的賜福;此外,謙卑者不會貪圖虛榮,因此在關心人、為人付出時,不會期待人的讚美或回報。這讓我們反思自己在教會的一切服事與付出,僅是單單出於愛嗎?

謙卑者帶給教會的祝福
1.促使教會合一
謙卑者能虛心傾聽、無優越感、尊重並接納不同的觀點。當教會眾人不執著於「自我」的堅持,而能寬廣地接納不同的人、傾聽且聽懂不同的聲音,才可能維護群體的合一。因此,各人謙卑對促進群體的合一很重要,唯獨群體中的個體能彼此謙卑、彼此尊重、彼此接納,群體才可能「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腓立比書二章2-4節)。

回頭看初代教會,當信主人數逐漸增多,耶路撒冷教會中的不同族群彼此間產生了張力(使徒行傳六章1-6節)。使徒們傾聽所發的怨言,也聽懂某些人的需要確實被忽略了;他們謙卑地坦承自己的有限,以致產生疏漏,進而提出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之道。

雙方都認同「使徒當專注於祈禱和傳道的事奉」,因此有一致的想法「要選出七個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可分擔管理供給之事」。初代教會雖有紛爭,但經使徒們謙卑地聆聽與處理,怨言消失,教會未產生裂痕,合一守住了。現今教會中有多少的裂痕源於「堅持己見,以致未聽懂並關顧彼此的聲音」?

2.經歷上帝的同在權能
當耶穌謙卑順服神的旨意,其結果是「上帝把他升為至高」(腓立比書二章9-11節)。新約聖經也多次提到「上帝抵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謙卑的人……要在主面前謙卑,他就使你們高升」(雅各書四章6、10節;參彼得前書五章5節;參箴言三章34節)。

上帝的權能已藉著耶穌基督充滿在教會中(以弗所書一章20-23節),教會若能尊基督為大為首,就必分享主同在的權能。因此,教會若能在彼此謙卑中持守合一,不給魔鬼留地步;如此,個別有聖靈同在的聖徒就能團結在一起,上帝的同在權能更可毫無攔阻地彰顯於教會中。

摩西在埃及王宮長大,他自以為神要藉著他拯救以色列百姓而殺了埃及人,但上帝那時並未使用他;當他完全體認自己的有限而謙卑在主前(出埃及記四章10節),上帝才使用他、彰顯神的大能,拯救百姓出埃及。

猶大國的歷代君王中,謙卑主前、尋求幫助者,上帝就藉著大能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歷代志下二十章1-30節;三十二章1-23節)並使希西家王在列邦中被看為尊大(歷代志下三十二章23節)。使徒們謙卑主前、不竊取主的榮耀(使徒行傳三章12-16節;十四章11-18節),主的同在與權能更不離開他們,使他們多多經歷主的大能作為。

現今教會都非常渴慕,也多方追求更多經歷主的權能,但「在彼此謙卑中尋求合一」是否曾是教會眾人追求的方向?

對個人而言,謙卑使人活得更寬廣自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重要性。對群體而言,謙卑促使群體更加合一團結,也更多經歷主大能的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29節,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耶穌親自立下了謙卑的榜樣,但願教會全體都能效法耶穌的謙卑。更祈願教會的「謙卑」見證能成為台灣社會的榜樣,促使台灣社會合一團結,各政黨、派系能成為彼此的祝福。

程玲

中華福音神學院學務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