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好牧人

社論:疫情如海嘯襲來 你我需要新思維迎向衝擊

檢舉
劉曉亭 劉曉亭 追蹤

◎本報主筆

台灣疫情一夜爆發,舉世譁然!堅持了一整年的台灣,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連續爆出上百例確診案例,股市甚至用創紀錄的方式暴跌,人心惶惶之際,考驗的其實是全民能不能有新思維。

台灣在過去一年因為防疫得當,受到的衝擊較全球其他國家為小,但是,相對在各方面能夠做出的改變也比全球緩慢,或許不太能體會疫情為全球帶來的重大改變。如今,既然疫情如海嘯襲來,與其恐慌失措,不如正面接受衝擊,迎向諸多新思維洗禮。

政府與企業須提升應戰思維
首先要有新思維的,當然是政府。

局勢的瞬息萬變,說明曾經有效的防堵管理方式已成過去,政府必須謙虛找到新的方式,對抗已經入侵的病毒。就連指揮中心也開始考慮把部分權責分給地方政府,因為疫情若不能快速縮減,就絕對不是中央能夠掌控得了的;甚至該考慮讓一夜白髮、疲倦不堪的先發指揮官休息,換人終結或是整個提高作戰層級。無論如何,政府理當呈現新的思維,帶領群眾迎戰新的局面。

其次該有新思維的,便是企業與經濟。

第三級甚至更高的封鎖必然會打擊經濟,除了無奈還是要積極面對。這部分在全球早就出現所謂「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也就是企業被迫轉型之際,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思維,甚至調整了整個企業體質與營運方向,更多在家辦公與採用人工智慧,是未來的趨勢。

至於股市大跌一方面是消化恐慌,一方面其實也是金融秩序重整;投資者只要改換財富重分配的腦袋,忍受短期的虧損還是可以換取長期的獲利,就看能不能洞窺疫情後的新方向。大家不想跟「口袋」作對,就要提升「腦袋」的思維作戰能力,這是沒辦法的事。

百姓接受改變  對抗安逸
至於一般老百姓最需要的新思維就是:「接受改變,對抗安逸」

台灣此前防疫固然成功,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不想改變」;民眾更多期待「恢復」安定的生活,沒有注意到,許多國家早已翻頁邁向「後疫情」這個新的里程碑。接受過疫情洗禮的國家,百姓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會問:「新的方式是什麼?」

疫情毀掉的就是「安定」,強迫整個世界的運轉發生巨大改變,看來,台灣已不能例外了。所謂「後疫情時代」就是在喚醒人與人的關係,在口罩的背後,提醒大家更重視公共安全,更深化彼此關係,強調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本質。

不可諱言,台灣這次疫情的爆發恐怕是少數人防疫觀念鬆散,未顧及整體安全的結果。確診者隱密行蹤,有感染嫌疑者未能誠實告知周遭的人,百密一疏的結果就是一夜崩盤。

當感染地點涉及風月茶館場所,讓人擔心「查出疫情,毀了家庭」,也代表疫情背後隱藏許多需要修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思維。台灣這場疫情呈現的已經是電影級別的複雜腳本,每個人到最後都得問:「我是用對的方式在生活嗎?」

當聚會暫停 正是檢視信仰時刻
最後,身為基督徒,這場疫情風暴對教會的衝擊絕對難以想像。

當所有的宗教活動都暫停的時候,誰的影響最大?答案必然是「教會」。因為傳統教會對於主日崇拜或相關實體聚會的倚賴程度,恐怕是所有宗教中最大的。

試想,逢廟必拜或在家燃香會受疫情打擊嗎?除了進香團這類結合商業的宗教活動受到重創,其實對民間信仰者無大差別,更遑論打坐吃齋念佛,更是如常進行。

因此這次的疫情風暴,最該有新思維的反而是基督徒,如果教會聚會一直暫停,我們的信仰會不會隨之崩盤?

照理說,疫情風暴對讀經禱告與彼此相愛不但不是利空,反而是作光作鹽的絕佳機會;但是當信仰的重心被僵化為一週一次的宗教儀式之後,疫情就像照妖鏡一般,讓信仰的空洞無所遁形。

或許,預計為期一個月的主日崇拜空窗期,會喚起更多基督徒對信仰的反思與重視。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每一天而不是禮拜天;信仰的本質也是根植於我們與神的關係,而非我們與牧師或信徒的關係。

幸好,大家對台灣的信心依然充足,雖然少數人的「鬆懈」為疫情留下破口,但是只要自律與自愛的台灣人願意對抗安逸,犧牲便利,共同警醒,勝利的曙光應該就在不遠的前方。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