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好牧人

《浮生不若夢—從傳道書刷存在感2》存在感何處尋?(下)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劉幸枝(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文學家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書中,曾提到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薛西弗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悲劇角色,因惹怒眾神招來懲罰,以致於得要日復一日地、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抵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從此,「薛西弗斯的人生」成為一種存在的荒謬景況。

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
只要人生在世,沉甸的巨石總是再次隨著地心引力落下,壓在我們心中。我們大部份的人幾乎都脫離不了相似的節奏,在周而復始之中做著相似的動作,直到有一天突然自問:「我為什麼而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傳道書一章4-7節就像是蒙太奇影像敘事,讓我們在人類的歷史洪流(4節)、自然的生態系統(5-7節)之中,看見生命的短暫、重覆的步調,還有循環的打轉、無法飽足的心靈。

其中第5節提到「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急歸」二字是指「疲勞且喘氣」。傳道者用擬人法,讓我們腦中浮現一幅太陽先生每天辛苦爬上山頂,就馬上要準備下山的畫面。他每天氣喘吁吁的登山,然後渾身疲憊的下山,好像薛西弗斯的人生。

以前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則是日落都還在加班無法休息,既疲勞又不得喘息。人生許多時候,每一天過著像機械式循環推進的生活,好不容易達到攻頂的目標,離下山的時刻卻已經不遠了。

第6節談到:「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這節原文用了四次的「打轉」,其實就是指兜圈子,也就是: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原點。

第7節再以「江河湧流入海,海卻不會滿溢;江河從何處流出,又返回何處」(當代譯本修訂版),指出雨水雖然從天而降,但是海水會蒸發,所以大海永遠不會被填滿,藉此描述人雖勞碌卻無法得到滿足的困境。

童話故事的殘酷人生
在格林童話故事,有一則寓言故事《壽命》。裡頭提到:當神創造世界時,神要給驢子卅年生命。驢子說:「卅年太長了,因為我要馱重物,還要忍受主人的拳打腳踢,這種日子太苦了。」於是神給了驢子十八年生命。

驢子走了不久,狗跑來了。神要給狗卅年的壽命。狗說:「我很忠心,24小時幫人類看門、非常勞碌,這種日子不要太長。」於是神給狗十二年的生命。

猴子也跑來問:「神呀!我可以活多久啊?」神說:「驢子和狗每天都要工作,活久了嫌累,你不必工作,活卅年沒問題吧?」猴子回答說:「事情不是祢想的那樣。我常要耍猴戲逗人開心,人類才會歡喜給我東西吃。像這樣的生活,活卅年怎麼會快樂?」於是,神給猴子十年壽命。

最後,人類跑來了。神看見人身體健康,精神很好,準備送給他卅年壽命。人類聽了便抗議說:「當我好不容易辛苦賺錢,正要享受成果,卻準備要死了,這不公平!」

神說:「那麼,我把驢子不要的那十八年加給你。」「不夠,不夠!」人類回答。「那我再把狗不要的那十二年加給你!」「還是不夠。」人類抗議。神說:「那麼我再把猴子不要的十年壽命也加給你,該滿足了吧!」

就這樣,人獲得了七十年的平均壽命。起初的卅年裡人年輕力壯,生活負擔也沒那麼大;接下來的十八年,他們經濟負擔愈來愈大,像驢子一樣揹負壓力。再來的十二年,他們變成一隻老狗開始守成。最後的十年則天天耍猴戲,希望得到別人的注意。

格林童話源於中古以來的德國民間傳說,這篇寓言道盡了人們對於沉重人生記實的無奈。傳道書的作者就是這樣,在歡樂的筵席中放了一顆削了一半,叫人看了牙齒忍不住發酸,臉部不自覺抽蓄的酸檸檬。這種不協調的違和,映照出日光之下沒有完美的人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有時也叫人啼笑皆非。年輕的時候罵孩子,年老被孩子嫌;年輕時拚命工作,怎麼睡都睡不飽;年老了不用工作,有很多時間卻怎麼睡都睡不著。

摩西的詩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九十篇10節)

左圖:杜勒繪製的查理曼肖像,來源維基。右圖:德國亞琛大教堂的查理曼王座。(Berthold Werner攝影)

無人能免的虛空感
傳道者在日光之下垂釣,眼見逝者如斯,似水流年般地變幻著人類世代的更迭,自然界的風起雲湧,然後緩緩呼出了一段旁白:「萬事令人厭煩,人述說不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夠。以往發生的事,將來還會發生;先前做過的事,將來也必再做。日光之下,根本沒有新事。人可以指著哪件事說:看啊,這是新事?所謂的新事在我們以前早就有了。過去的事無人記得,將來的事後人也不記得。」(傳道書一章8-11節,當代譯本修訂版)

「厭煩」是指勞累,世間有太多讓人感到勞苦愁煩的事,傳道者以「說、看、聽」代表人類五官沉溺其中卻永不知足。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我們努力想做什麼來證明自己,但做了以後也沒有人會記得我們;我們透過各種管道刷存在感,卻發現真實的自己已經不存在了。

簡言之,我們常活在勞碌之中,人生很短暫,覺得生活枯燥,許多事讓人感到愁煩,歷史都是重覆那些事,最後我們也會被遺忘。傳道書一章1-11節的引論,成了傳道書的開宗明義;「太陽底下無新事」的諺語,就是從這段楔子而來。在日光之下的芸芸眾生都可以找到前車之鑑,只是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

公元800年,查理曼(Charlemagne)建立法蘭克王國,統治了大半個歐洲,成為位高權重的人,後世稱他為「歐洲之父」。他在公元814年過世前夕,交待屬下在他駕崩後為他穿上王服,把他抬到大理石寶座上,膝蓋放一本攤開的聖經,將他的指頭放在馬太福音十六章26節:「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這座墓室就位在亞琛大教堂一隅,直到公元1003年,奧圖三世打開封存近兩百年的石室,他原以為這位英雄必定肉身不朽,哪知查理曼大帝雖端坐在那兒,全身卻只剩一具骷髏,腿上攤著那段經文!

猶太傳統在歡樂節期誦讀傳道書,在廣場搭建簡陋的棚子、重溫先祖曠野漂流的旅程。

住棚人生存在感來源
猶太傳統在歡樂節期誦讀傳道書,在廣場或陽台上搭建簡陋的棚子、重溫先祖曠野漂流的旅程──四十年的歲月,成為試煉的象徵數字,交織出多少悲歡離合,譜寫出沉淪與救贖。

我們在日光之下過著「露營人生」,時候一到「這地上的帳棚就要拆毀」(參哥林多後書五章1節)。有的人死在曠野,有的人卻進入應許之地。正因如此,這也讓後世猶太人在過住棚節時,採用樹枝、樹葉等天然素材搭建臨時簡棚,棚內卻是極盡所能結上各種肥美碩大的果實,在棚內設宴款待、與親友歡慶;如此不協調的配搭,是為呼應傳道書的宗旨,在勞碌中享受果實。

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躺臥在棚裡的人,從錯落枝條縫隙中望見星空,月光皎潔流瀉一地,雖然棚內的果實日久將失去圓潤光澤,逐漸乾扁,一如我們逐漸蒼老的容顏和軀體,然而從上主而來的恩光,依然毫不褪色的照耀著我們。

猶太人過住棚節以樹枝、樹葉搭建簡棚,棚內卻極盡所能 結上各種肥美碩大的果實,在棚內設宴款待、與親友歡慶。

猶太先祖在曠野漂流,不正是在露營人生之中仰望上主的供應,讓白日雲柱及夜間火柱,在無垠的曠野中指示路徑?唯有那始終順從慾念羅盤的人,才會在曠野中倒斃;因為靈魂的指針飄移不停,才在複雜的迴圈中陷入迷蹤。傳道者就在以黑色為基底的高冷語調中,讓我們看清,誰才是我們真正存在感的來源。

卡繆這位存在主義大師曾經認為:信仰帶給人來世的盼望,不過是流於方便行事的解答,因為這種說法只會讓人不懂得深思熟慮,不加思考地約化今生,接受「來世」這種根本無法證實的盼望,使人接受虛假的擺布。可是,早於卡繆兩千年前的思想家傳道者,早已先他一步、思索日光之下的各個面向,他指出真正的虛假是存在於今世,甚至批判世上哲人智者的智慧,也不過像虛空和捕風一般,無法領人找到出路。

我們接下來,就要循著傳道者的導覽進到虛擬與實境的世界,沉浸在人生迷宮當中的各個主題樂園。請隨身攜帶「人生悠遊卡」試著到處刷刷存在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這趟奇幻旅程!

相關文章:《浮生不若夢—從傳道書刷存在感1》存在感何處尋?(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