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好牧人

【睿智雞精特別號】教會演藝化?

檢舉
林鴻信 林鴻信 追蹤
Photo by Austin Neill on Unsplash

◎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近年來空前嚴重的疫情,帶來主日崇拜線上化的趨勢,相信大家已經察覺許多副作用──包括會眾不專注、隨意轉台等,畢竟主權操之在觀眾手中的遙控器。

主日崇拜線上化的副作用
文化傳播專家波茲曼,早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就提醒說,現代社會愈來愈普遍地藉由媒體對群眾進行娛樂,而受眾這方卻無意識地,被各種娛樂馴化成所設定的對象!

波茲曼所說的「娛樂」,主要是指藉由媒體廣泛傳播的演藝潮流,他觀察這不只是傳達形式的變動,而且是傳達重點的改變:「當演藝業和非演藝業的分野日漸模糊難辨,文化論述的本質也隨之改變。我們的神職人員和總統,外科醫師和律師,教育家和新聞從業人員,再也不必那麼執著本行的專業要件,卻是更關切表演技巧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演藝化潮流可能使傳道人關切表演技巧,過於講道內容!

當演藝流行趨勢橫掃一切時,傳達的內涵就隨之改變。以滑手機為例,人們可隨時隨地接收片斷信息,以致內容嚴謹、條理清晰的言論不再吸引人,反而瞬間即逝的閃爍碎片、炫目吸睛之圖像化信息更加吸睛。令人觸目驚心地,波茲曼在書中觀察電視傳道人的表現,上帝漸漸成為配角,主角則是著名講員、亮麗舞台、精采節目等。

當會眾喜好影響講道內容……
本文的討論並非指向主動進入流行文化圈傳福音的傳道人與教會,如保羅「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他們配合流行文化潮流是基於宣教師的身分,實在令人敬重。

本文關切焦點在於,一般教會是否受到演藝化潮流的影響?事實上,傳播方式並非中性,當教會藉由演藝文化吸引年輕人,逐漸地把講台舞台化、傳道人越講究表演時,必須警覺所傳達信息的內容是否也受到影響,甚至自己的教會文化價值觀是否也跟著流行風潮價值觀呢?

常見敬拜讚美歌曲,愈來愈多採用通俗音樂的表達方式,其中有些歌曲不斷強調「愛、擁抱、接納」之類的主觀感受,卻缺少面對神聖的提示,幾乎與流行音樂的情歌沒有不同。這或許可以藉此得到年輕世代的歡心、找回年輕人,然而這樣的音樂所帶來的影響,是否能夠真正建造信仰呢?

若是對傳道人而言,與其追求講道內容的深刻,不如學習表達技巧的豐富、更受會眾歡迎,於是會眾的喜好不只影響講道的表達形式,也進一步地影響講道的內容,甚至可能帶來一個效應──放棄追求解經、默想深度,而轉向老少咸宜的通俗內容。

教會增長≠提高收視率
如果教會為了吸引更多人,過度重視人數增加、奉獻提高等,會不會把「教會增長」直接等同為「提高收視率」呢?當教會把會眾設定為觀眾,出席人數等同收視率,是否焦點漸漸轉向觀眾的興趣與口味,以提升收視率呢?

這些轉向又進一步地把信徒更加觀眾化,當信徒被導引成為觀眾時,關鍵問題是:究竟這些觀眾是否有可能真正「做門徒」呢?圍繞在「提高收視率」的思維,是否與基督福音的價值觀相容呢?

在教會面對洶湧的演藝化潮流,而疫情造成線上聚會大量增加又在推波助瀾,教會究竟如何呈現「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呢?(馬太福音十七章8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