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好牧人

【睿智雞精特別號】演藝潮流衝擊下的教會

檢舉
林鴻信 林鴻信 追蹤
Photo by Tajmia Loiacono on Unsplash

◎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一般人常以為,傳播內容並不會受傳播方式的影響,因此可大膽選擇最有效的傳播方式,於是有些教會為了吸引年輕人,大膽使用流行文化的傳播方式,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演藝化講道面對的危機
哲學家鄂蘭(阿倫特,Hannah Arendt)於1960年一篇文章〈社會與文化〉,觀察經典名著大眾化而與娛樂事業連結的後果,比如以通俗形式呈現莎翁名劇《哈姆雷特》,想要使《哈姆雷特》與音樂劇《窈窕淑女》同樣有趣,她深深地感慨說:「通俗大眾教育面對的危機,就是它有可能變成十足的娛樂。」

畢竟,傳達的形式與內容之連結十分緊密,當傳達形式改變時,自然牽動到其內容,娛樂形式乘載的是娛樂內涵,凡搭乘娛樂形式的名著必定受到娛樂內涵的重塑,而失去原來面貌。

因此,鄂蘭的話似可改寫:「演藝化講道面對的危機,就是它有可能變成十足的演藝節目。」一切的語言形式都與其內容連結,俚俗語言畢竟難以表達高級幽默,因為俚俗語言是在鄙俗、粗野生活環境中形成,這樣的語言自然反映那種生活環境的品味與價值觀。

根據一位資深基督徒編劇的觀察,演藝圈以收視率為最高導向,往往大力推動偶像劇,於是產生一套提高收視率的公式而要求編劇配合寫作,以致編劇的理想與創意往往被棄之一旁。偶像劇的焦點在於塑造偶像,因為引人注目的偶像明星可吸引粉絲而衝高收視率。

當教會以提高聚會人數、奉獻金額為導向時,會不會也可能發展出一套使用在敬拜讚美、講道見證的公式,甚至不自覺地模仿偶像劇,學習演藝界製作節目、舞台演出、塑造藝人的方法,以致把崇拜舞台化、傳道人藝人化呢?

這些反思並非杞人憂天,常見在大型聚會中四處奔走、指揮全場的往往是飛揚氣盛的舞台監督,若把「聚會」當作「節目」,「講道」當作「演出」,「傳道人」當作「主角」,「會眾」當作「觀眾」,認為製造吸引人的橋段比信息內容更加重要,以致原本聚會的內容與目的很難不受影響。

教會應踏實牧養演藝人員
演藝潮流對教會還有另外一個影響,只要演藝人員來到教會,就被小心翼翼地捧為貴賓,而非被當作基督徒牧養、教導並且訓練,甚至不敢要求他們學習真理、作門徒,結果有些演藝人員後來還是失去信仰回到原狀。教會應當把演藝人員當作基督徒,教導真理而非取悅他們才是給他們最大的祝福。

教會對演藝人員的特殊待遇,多少反映教會過度看重他們吸引大眾的特質,期待邀請他們擔任名人講座講員,以致並未在信仰上幫助認真追尋真理的演藝人員;然而縱使藉他們吸引大眾也往往無法持久,比如邀請偶像劇主角吸引年輕人來教會,當偶像劇不再流行、偶像失去魅力,那些年輕人亦隨之散去。

面對娛樂事業愈來愈興盛、演藝潮流風起雲湧的世代,教會需要跟上時代變化,也需要謹慎因應,辨識教會真正領受的託付為何。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