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好牧人

【講章精華】耶穌─從永恆來的陪伴者

檢舉
白恩拾 白恩拾 追蹤
"Supper at Emaus", by Carl Bloch

◎白恩拾(恩約全人轉化協會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一章1-18節

在歷史中,誰曾旅行走過最遠的路去尋找人?不是哥倫布,不是鄭和,而是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使徒約翰用「道成了肉身」幾字,縮時描述了耶穌基督從時間外的永恆,進入時間,從非肉身進入物質人間的旅程。

一趟最遙遠的尋人旅程
這段旅程基督曾走過一次,人們以聖誕節慶祝他的來到。他穿越宇宙邊界,進到巴勒斯坦的小鎮伯利恆,成為人的嬰兒。他的造訪沒有設定尋找誰,任何遇得見的,都是他要找的人。

基督在世上短暫停留,使他更愛大地上的人民。之後,他離去,又回到永恆。永恆從此再不同了,它加註了人的時間。有一天,他要重新走這趟旅程,再度穿越永恆,回到人間。

上次來,他成為嬰孩、被布包裹起來;下次來,他是加冕過的君王。加冕的理由是,他曾經愛過世人。為了愛他們,他的雙手、雙腳和肋旁布滿傷痕。他沒有因傷懷怨,傷痕反倒成了他獲獎的勳章。勳章是劃在身上的傷痕,不是掛在外袍上的金塊。他鄭重承諾要重踏這趟遙遠的旅行,重返他所愛的人間。我們用希臘文稱呼這個旅行為「帕羅西亞」(parousia),意思就是「來臨」 。

"The Baptism of Christ", by Carl Bloch

上帝來到世間與人同住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熱切等待基督的來臨,但舊約寫完了,沒有任何人等到,他們都死了。第一個知道會有「聖誕節」的人是亞當。他等待著那為他一生最嚴重的失敗,帶來救贖機會,一位「女人的後裔」降生。他苦等至930歲,沒見著就死了。後來越來越少人可以活那麼久去等,卻都在等待中死去,沒有人看見所應許的兌現。但人們也沒有放棄等待,因為那個應許必然應驗──它來自上帝的親口承諾。他們盼望一位救主來陪伴他們,從亂世和破碎的人生救他們。他們世世代代都願為此等待,直到他來。

直到新約時代,使徒約翰是最早看見,那位穿越永恆的嬰孩長大的第一批人。那個從永恆而來的男子,從此有了人間名,叫「拿撒勒的耶穌」。約翰認出來,這位耶穌是「太初與上帝同在」的道。他若告訴希臘來的朋友:我聽見、看見,摸過那個「道」,希臘人必嗤笑他荒謬。怎麼可能?他們認為上帝是無形,非物質,是在高處萬物的原型(Form);物質肉身不只是個累贅,更是邪惡和墮落。上帝不可能降格成為有肉身的人,那是褻瀆!

約翰盡力解釋:太初有道,在宇宙發生的根源,道就與上帝在一起。他沒有肉身,這和希臘人的理解沒有抵觸。在太初,上帝以自己的情意志說話,那個說話從無中造出宇宙萬有。那個話語本身,就是「道」。說話者和那說出的話,互為表裡,本質同源。當上帝說話使萬有生成時,祂不單給萬物訊息和理性,也把生命放入萬物。那被說出的話──希臘人或稱之為洛格思(logos,理性)──但它不只是在宇宙中感心動耳,蕩氣回腸,還支持萬有存在。

那個話語還選在「凱撒奧古斯都降旨,叫全國人民都登記戶籍」(路加福音二章1節,和修訂)的歷史空間,進入人間時間,在伯利恆的馬槽出生。它跨越宇宙最遠的距離──聖潔的上帝和有罪的人之間的深淵,來人間住下,成為會陪伴人的上帝。猶太人稱之為「以馬內利」──上帝與人同在,並在人間執行拯救行動。

由法國畫家Jean-Léon Gérôme繪製, 描述基督生在奧古斯都時代的壁畫。

基督選在混亂和絕望中造訪
「道」選擇了一個諷刺的歷史時間:當凱撒奧古斯都降旨,進行人口普查的時代,就是所謂兩百年羅馬和平(Pax Romana)開始的時候,道成了肉身。然而這個羅馬的和平與幸福,只屬羅馬,不屬他人。羅馬和平的得來,是建立在對其他人民的鎮壓,及徵收高達1/4收入的稅,羅馬才得造成。

羅馬帝國有10-20%人口,被強徵做奴隸,提供勞動,讓羅馬的貴族享有安樂福祉。加利利區的猶太人,沒有分沾和平的幸福感,他們得付出辛苦求存的代價,屈尊受辱,讓羅馬人過幸福快樂的生活。除了羅馬,猶太人還要應付巴勒斯坦的希律王、地主,及猶太教權貴的剝削。和平只屬羅馬,和聽命於他們的魁儡。猶大和加利利小民,需要一位從永恆來的和平之君救贖他們。

基督不是選在和平盛世來人間,他在混亂和絕望中造訪。人們不要把對和平、平安的期待,放在人君的善意和制度改革上。道來了人間陪伴人,教人把盼望放在上帝公義與和平的國。基督來陪伴失親者,犯罪不能自拔的人,患病不能自主行動者,因病失去尊嚴、窮困、挨餓受寒,孤單的人,還有迷失生命意義的人。

道住在他們中間,以恩典與真理醫治引導他們。還讓人們看見,基督自己就是那能通往上帝國度的道路。人間處處需要基督的陪伴,與他們同住,讓他們到他的跟前來。基督從不拒絕,也不放棄來找他的人。

"Christ Healing at the Pool of Bethesda", by Carl Bloch

基督終極的陪伴就是分享生命
「陪伴」一詞在拉丁文的字根,有實用的含意。陪伴的拉丁文「companio」,演變成兩個英文字company(作伴)及companion(伴侶)。這些字由相同字根:「一起」(con)和「麵包」(pānis)構成。陪伴的字源意思,就是和別人一起分享食物。基督確實是這樣做:以分享食物陪伴人。

約翰記載第一個神蹟,是耶穌在迦拿婚宴,陪伴人吃喜酒,當酒用盡了,他提供上等的酒讓人歡慶。當五千個男人和他們的家屬都飢腸轆轆,門徒要驅散他們,耶穌用五餅二魚行神蹟,和他們共享。但那是一個聖禮般的示範,要宣告一個更重大的分享:基督自己就是餅吃地上的餅會再餓,若分享他這塊永生的餅─「就是生命的糧」(約翰福音六章34節),身體和靈魂將不再飢餓凋零。

基督給人終極的陪伴,就是分享他的生命。藉著吃他──就是相信耶穌基督作救主,呼求他的救恩,來吃進永恆食物,長久存活。從肉身實體的需要,到身心靈得永恆生命,道成肉身的陪伴,提供各樣食物與人共食。

"Woman at the Well", by Carl Bloch

約翰記錄最後一次耶穌對人的陪伴,也和吃餅有關(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耶穌復活後到海邊找學生。當時彼得在打魚,耶穌為他們預備炭火,又烤魚和餅給他們吃。炭火堆像個祭壇,要潔淨彼得在另一個炭火旁,三次否認耶穌的羞恥和罪惡感(約翰福音十八章18節)。耶穌又讓彼得三次重複說:「主啊,我愛你」!失敗的彼得,有機會在耶穌面前,喊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主啊,我愛你!」彼得在基督的炭火前,重建一個被愛,被接納,可以委身的新記憶。

耶穌的陪伴是全人的,不單以食物餵飽飢餓,也醫治心靈破碎的靈魂。賦予新靈魂意義──照耶穌的樣子去「餵」和「牧養」羊──成為別人永恆的陪伴者。

陪伴是不容易的,但基督是善解人意的陪伴者。他不隨便給人建議或評論。他喜歡聆聽,了解。他初次選召門徒時,看見他們就問「你們要什麼」?(約翰福音一章37-38節)遇到那個有難以啟齒故事的撒瑪利亞婦人,他謙卑地向她要水喝,開展心靈話題。遇到遭控告的姦淫婦人,和逮捕她的人們,他選擇安靜聆聽,不做評論。面對出賣他的猶大,他短短地提醒:「你要做的,快做吧!」(十三章27節)耶穌隨時預備陪伴人。

約伯卻沒那麼幸運,沒遇到耶穌這樣好的陪伴者。當他喪失兒女,財產被搶奪,他的朋友們來看他,先是大哭,又七天七夜安靜坐著,一句話也不說。這是他們最好的陪伴時刻。之後,他們開始分析問題,責難他自義,檢討他的道德,建議他悔改。這是災難式陪伴的開始。

基督再臨領人回去「道」所在的永恆
基督道成肉身,不是來做社工員、諮商師或心理醫生解決問題。他也不單是作個陪伴約伯的朋友,善體人意的同伴,使人多得安慰。他從一個人們想去卻去不到的地方,向著我們走來,帶我們走進那個世界。

基督耶穌的陪伴,讓我們看見盼望:我們的破損、羞愧、絕望可以被醫治。藉著他,我們可以回到那真正公義、和平的國度,一個新天新地。儘管今世的破壞力量,會損害基督帶來的陪伴果效;基督有能力帶我們回去上帝的國,那兒有新的公義和秩序,永久保護他賜給我們的和平。

約翰對道的認識,超越希臘哲學家很多。上帝成為人不是降格,不是褻瀆。上帝的兒子成為人,讓人的兒女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女。聖誕節表達了永恆之道來人間;帕羅西亞──基督再臨,則使人回去道所在的永恆。古人雖然還沒有等到聖誕節就死了,但聖誕節還是應驗。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等待帕羅西亞,許多人仍然還沒有等到基督再來就都死了。

每次等待基督來臨,常以千年為單位計算。既然第一個聖誕節的應許成就了,帕羅西亞的應許也必發生。聖誕節是在亂世中來到;同樣,即或今天的我們處在戰爭、疫情、飢荒、天災、欺騙和金融危機的亂世中,帕羅西亞也會來到!基督要將我們,從時間和物質世界帶回永恆。在那裡,以馬內利的陪伴,將是等待者最大的報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