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天路客

活成一則Good News——思想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豪威瑟(中)仔細閱讀撰稿員(右)的作品。(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徐硯美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說法:「新聞」的英文「NEWS」,是北、東、西、南四個方向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的單詞,代表的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新聞」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從最早政府的公告、到民間經營的報社,這個產業走了上千年;來到今天,社會更出現一個新名詞——「自媒體」(self-media)。

這個產出於社群平台的媒體形式,釋放了一種權力,給任何使用者在自己的頁面上,用極其「寬鬆」的審核機制,幾近恣意地抒發、陳述自身觀點。於是,在社群平台問世的十幾年後,全世界有幾億的人口,在各個不同的主流社群平台上,將其頁面當作是自己設計的百貨櫥窗、雜誌、報紙;當起了編輯、撰稿人,不斷地產出各種內容。

雜誌社辦公室大樓外觀。(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自媒體時代需謹慎口舌

從前,我們把新聞媒體稱作「第四權」,把記者稱為「無冕王」,代表這個角色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可是,今天人人都可以在路上拍攝一起車禍、一場爭執,並上傳到網路。在那些有數十萬人的網路社團引起的討論,遠遠超過傳統電視、平面媒體的閱覽人次與討論熱度,於是人們便不再只是服膺於主流媒體傳遞的訊息。

如今反而是由個人所傳遞的訊息,在引起社會大眾熱烈討論後,才演變成主流媒體追逐的新聞事件。如同現在許多的新聞,多半是從某政治人物、演藝人員的社群平台發文開始發酵。之後不到數個鐘頭,就好像點燃了燎原之火,剎時間佔滿各新聞版面,甚至成為所有人的日常視線以及生活資訊的主要內容。

但是,當我們享有這樣的「權利」時,是否曾想過自己的「義務」為何?從信仰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每一天閱讀的訊息,如何影響我們的信念系統?為什麼人們會對這些訊息感興趣,甚至不睡覺也要等待訊息的更新?再想想我們是如何轉發、留言或是陳述自己的觀點?我們這身處資訊洪流中的現代人,似乎已經忘記聖經中提到,對於「使用語言」非常重要的警告:「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吃他所結的果子。」(箴言十八章21節)

以女獄警作為靈感謬思的囚犯畫家。(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獨特視角呈現報導故事

由名導演魏斯.安德森執導、近日上映的新片《法蘭西特派週報》,集結了數十位好萊塢影星,包括好幾位影帝、影后在電影中同台飆戲;其故事背景是一間虛構、位於法國的雜誌社。該雜誌社出版一份名為《法蘭西特派週報》的刊物,據說導演是以知名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作為靈感。

《紐約客》從1925年首發,至今96年,刊物內容集結新聞、社會評論、短篇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漫畫與詩歌,雜誌關注時事,更關注時事背後的社會思潮、文化面向、人的精神樣態。雜誌社對作者的素養有極其嚴格的要求,且這個要求並非從文章內容審核出發,而是從作者個人出發。雜誌要求作者的文字能力、觀點清晰地思辨與陳述、用字遣詞的精準與深度、文化底蘊的展現與提煉……。

當雜誌社這樣要求作者時,也同時在為每一位作者量身打造工作環境,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無論是奢侈或者是刁鑽的。經營者對作者的「寵」,是因為有著超乎一般的要求,當這份要求集結成一份刊物時,就成就了此刊物在社會上的公信力與質量。

第二段故事敘述女記者如何報導法國學運浪漫情懷。(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法蘭西特派週報》中的每一位作者都很獨特,而且充滿個性,甚至可說充滿怪癖。可是這種偏執,卻也打造出刊物呈現了多種風貌、不同立場的獨特性,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它的創辦人及經營者——小亞瑟.豪威瑟(比爾.莫瑞 飾)。不過電影的開始,就預告了這個角色的驟逝,也讓這份刊物迎來它的「最後一期」。

電影就是從這期的刊物中,挑選三篇文章,延伸出的三段故事作為內容:第一段是描述一名在監獄中,以女獄警作為靈感謬思的囚犯畫家,如何在外界炒作之下變成一位被人追捧的大師;第二段是關於一名巴黎大學生,如何引領學生反對資本主義而發起的一場社會運動;第三段則是關於一宗離奇的綁架事件。

經營者豪威瑟盡所能照顧旗下撰述作家。(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豐富閱歷譜出雋永作品

這三個看似在現代新聞媒體上,以數百字就能完整描述的事件,為何可以撰寫成三段饒富趣味的故事?新聞寫作難道不就是如實直書,不能添加任何情感與修飾嗎?但如今大多數的人看待新聞,是講求「效力」,不管是時效還是引起討論熱度的效力,所以我們才會變成有這麼多的「標題黨」,各種吸引大家立即想觀看的聳動標題,占據了人的視野焦點。

然而,往往是人們在點閱瀏覽後,才發現內文與標題出入甚大。要不就是標題與內文恰好像是一種懸疑遊戲,到最後才發現真兇手另有其人;要不就是標題煞有介事,內文卻雷聲大雨點小。所以表面上說是直書事實,但現今所謂的「事實」,往往成為為了點閱率而有的操作手段。

《法蘭西特派週報》派送到小報攤。(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法蘭西特派週報》中描述的三段故事,皆講述了新聞從業人不斷消逝的精神──時間。人理應是時間的載體,因著自己的所見所聞,越發洞見事件脈絡,從而寫出不同於他人看待事件的觀點,例如:這些事件可能不會立即引起大眾關注,但為什麼在他們的筆下會值得閱讀?這些事件可能觸犯一些禁忌,但為什麼透過這些禁忌會引發更深層的思考?

這些被寫出來的文章,因著撰稿人生命中的經歷而累積的人生厚度,使得一篇文章,不是為搶時機、搶話題而寫;而是成為雋永、不會過時的作品,它令人思考真實,超越只是單一的現實。

雜誌社每位作家、記者的報導皆獨樹一幟。(圖/探照燈影業提供)

傳八卦容易傳福音卻難

《法蘭西特派週報》的開始與結尾,就是這份刊物的預告結束與真正結束。電影中最後一幕令人十分動容,就是直至要寫創辦人豪威瑟的訃聞時,所有撰稿人仍繼承這份刊物一直秉持的精神,每個人用自己書寫的風格弔唁。

觀賞這部電影時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把這間報社當作比喻,基督徒是如何看待自己對這世界傳遞的訊息?我們如何使用「自媒體」呢?

「福音」在古英文中翻譯為godspel(god "good" + spel "news"),也就是「好消息」。當基督徒說自己是「傳福音的人」,我們究竟是用什麼「要求」把好消息傳遞給身邊的人?是搶著聖誕節的「時機」,配合教會的活動,半買半送、半推半就、順水推舟之下把「救恩」當作商品推銷出去?還是,我們能先成為承載救恩、經歷救恩的人,以致不是用話術說服他人,而是真實將生命分享出去,讓Good News不會淪為季節性、節慶性的「訊息」,而是成為一份永恆且深刻的「信仰」。

編按:《法蘭西特派週報》為輔12級影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奇怪的願望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是誰蒙蔽他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