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 天路客

《跟著馬偕來旅行》登上觀音山 體驗師生同行的南山之行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登上硬漢嶺,眺望淡水河、大屯山無敵美景。(圖片來源:Flickr/cc/emulibra)
今年是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筆者盼望透過偕牧師的日記,想像當年的昔日往事,立體化走讀他的宣教行程。藉著實地踏查馬偕在台灣的腳蹤,與這位宣教前鋒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新北市的觀音山,擁有多條登山健走步道,熙來攘往的登山客,無論健走遠足或是登高望遠,總有意外的驚喜。

峰頂更有座牌樓石刻,上方的對聯寫著:「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這處被稱作「硬漢嶺」的地方,是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百年前停駐淡水宣教的馬偕牧師,也是一條硬漢!他接受呼召,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肩負起海外宣教的大使命。

「硬漢嶺」著名的對聯拱門。(作者攝影)

百年前飄洋過海的宣教前鋒

硬漢偕牧師駐足在滬尾淡水河畔,觀音山就在對岸,是相當顯著的地標。偕牧師稱此山為「南山」。相對於北面約莫一千公尺的大屯山,觀音山的相對高度較低,只有五、六百公尺左右;但也不容小覷,畢竟周圍景致都是平原低地,觀音山也就顯得高聳挺拔。

偕牧師不是植物學家或生態研究者,僅是自然觀察者與採集記錄者,但他熱愛在自然環境中,帶領學生領略自然環境的秀美與浩瀚。1872年初抵滬尾(今淡水)五個月後,偕牧師帶著他的第一位學生嚴清華,攀上這座觀音山,其後嚴清華也經常與馬偕一起旅行宣教。

剛開始,嚴清華並不知道偕牧師帶他上山的目的,而且手臂被銳利的芒草割得出血而疼痛。偕牧師說:「早上與阿華渡過河流登上觀音山,到處長滿長草,它的葉片如同剃刀銳利。然而我們帶著流血的雙臂奮力前進,到達距離海平面1700呎(約518公尺)的山頂。每一個方向的景致都是非常壯觀。」(1872.08.24)

左起為:嚴清華牧師、馬偕博士、助手柯維思。(典藏者:真理大學校史館,發佈於《開放博物館》,CC BY-NC-SA 3.0 TW)

欣賞萬物受造成另類門訓

原先阿華還不能打從心裡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但等到兩人到了山頂,俯瞰淡水河和廣大的台北平原,偕牧師說:「創造海和天地、美麗萬物的大靈打動了阿華的心,他的本性大受激動。這是他的美感誕生的時候了,他新生的心靈能見聞上帝在創造物中的信息了。」師徒兩人比肩而立,吟唱數首聖詩〈我認救主毋驚見誚〉、〈日日離家更近〉(永遠與主居起)。

從那時候起,偕牧師常使用這樣的自然觀察法,配合著詩歌的旋律,教導與訓練學生。當然,嚴清華對於自然界的一切東西,也隨著老師無不喜愛而熱心的研究。

偕牧師曾說:「福爾摩沙的植物界對於一個肯深思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有興趣的科目。對於一位宣教師來說,可說每一片葉子裡有語言,每一朵花裡有聲音。我們為什麼不能像生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所說的:『獲得更充分明瞭大自然的道理,而且更相信我們在任何地方看到的偉大、迷人的東西,都不是沒有計畫的!』

他常常在想「應當訓練我的門徒以眼睛觀察,以心智去了解那些海中、叢樹中和山谷中自然界的大信息。」因為「雖然地會改變,眾山會移入海中,然而我們無所懼怕,永遠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祂的雙臂懷抱著我們,我要畢生歌頌主,在世時讚美我的上帝

馬偕博士率其學生四處宣教。(典藏者:真理大學校史館,發佈於《開放博物館》,CC BY-NC-SA 3.0 TW)

效法耶穌在觀音山隨走隨傳

除了觀音山的峰頂,山腳下有兩三處聚落,更是偕牧師師生常去探訪的所在。一處是五股坑,那裡有位寡婦陳塔嫂,常到淡水教會聽偕牧師講道繼而信主。就在偕牧師師徒結束觀音山初次登頂行程的四天後(1872.08.28),師徒又搭船前往五股坑,決定登門拜訪陳塔嫂,同時分發印有十誡的福音單張給左鄰右舍。隨著信徒的增加,隔年再差派學生阿華去牧養五股坑的信徒,建立教會。很意外的,陳塔嫂的養孫女張聰明,這位聰穎好學的五股坑本地姊妹,日後竟成為偕牧師娘。

另一處是八里坌,即現在的八里,位在觀音山的山麓、淡水的對岸、河的出海處。馬偕師生在觀音山周圍的村莊漫遊佈道,很像耶穌與門徒隨走隨傳,走遍家鄉加利利各處村莊,宣揚天國的福音。就在五股坑教會建立不久,偕牧師來到八里坌,他的日記寫著:「許多人看起來憤怒,有一些曾經在淡水聽過我名字的人較為友善,邀請我們到家中坐。我們在那裡四處佈道,醫治患者以及唱聖詩。我身上帶著藥品。晚上我們就在海邊置放漁網的草寮當中過夜。睡意全無,快天亮時我們帶著寒冷凍僵的身體前往漁夫的住家,在那裡我們得到溫暖的飯食。」(1873.02.25)

冷冽的寒風凍不了偕牧師熱情宣教的心,因為隔年(1874年),一所簡陋的茅屋建築竣工,那是八里坌佈道所。日記寫著:「群眾聚集參加獻堂禮拜,而我們忘記身體的悲慘狀況,直到一切都結束。」那一個多禮拜,偕牧師身體一直發燒,一下發熱一下發冷,應該是瘧疾的關係。可見奔波宣教實屬不易,尤其是偕牧師那種「拚命三郎」的性格: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佇立於觀音山頂峰的硬漢碑。(來源:Flickr/cc 曾成訓)

眺望北台灣宣教工場最佳地

隨著各地教會陸續拓展與建立,從觀音峰頂可見淡水河沿岸的各處分布據點:淡水、北投、社子、大稻埕、艋舺、八里、五股、蘆洲……等盡在腳下,這裡是俯視台北宣教工場的要地。一直到偕牧師晚年,師生仍然登山:「上午六點三十分,24個學生、清義、玖仔(柯玖)和叡廉,跟我去爬觀音山,只有兩個沒爬上去。我們在山頂唱詩篇十篇。下來到山谷裡一個小村莊,坐在茶樹之間吃午餐。我們上午11點回到淡水家。」(1899.08.09)

師生以虔誠的喜悅和讚美高呼:「主啊!祢的作品多麼複雜啊!祢以智慧創造了一切的東西,這個世界充滿祢的恩典。」偕牧師逝世後,由來台協助馬偕宣教的吳威廉牧師承接起宣教重任,他也帶領教士會成員登山望遠,留有數張遠足照片。

今日登上觀音山的最高峰,駐足在硬漢碑旁,看到的不只是山下的壯麗景致;還有百年前這一群披荊斬棘的宣教前輩,也曾經站在同一個山頭,為的是舉目向天,歌唱頌讚創造天地的主,以及立定心志決意跟隨基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