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天路客

航向國際的和平島

檢舉
柴邕 蔡尚志 追蹤
以彩色屋聞名的正濱漁港,曾是台灣第一個遠洋漁船漁港。(照片皆作者攝影)

撰文、攝影──柴邕

基隆距離住所不遠,然而過往造訪次數不多,多半僅逛逛夜市、走馬看花。這些年,慢慢發現基隆有許多整理得很美的景點,城市規劃也很得宜;於是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基隆,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去了八趟。

和平島是其中一個吸引我的地方,這是離台灣最近的離島,與台灣本島的距離只有75公尺──台灣大多數主要河流寬度,都比這個距離多數十倍以上!而且有橋梁連接著和平島與本島,難怪曾有住在這裡的同學告訴我「和平島不是島」!

造訪小島體會國際風情
和平島自古以來就具有國際性,四百年前的國外文獻與地圖就記載著這座島嶼,並且有各國人士進出此島。島上至今仍保有不同國家的歷史遺跡,親自造訪和平島體會國際風情,也是特別的經歷。

1626年,西班牙人來到北台灣,佔領了名為Tuman的和平島,當時的住民是巴賽人(或稱凱達格蘭族),Tuman這個名字正是巴賽語。根據西班牙人記載,當時Tuman已是國際商業重鎮,外國人來此交易台灣的鹿皮、黃金和硫磺;而西班牙則是為了貿易,覬覦這個蕞爾小島。

為了長期駐守此地,西班牙人建造了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的城堡。薩爾瓦多是拉丁文「救主」的意思,西方強權以軍事介入東方的土地,也不忘帶入宗教。

諸聖教堂遺址(作者攝影)

諸聖教堂遺址重見天日
西班牙人在島上設立了北台灣的第一間教堂──諸聖教堂(Todos los Santos),從當時的地圖,可以想像這間有規模的石頭教堂樣貌。雖然有形的教堂已經消失了數百年,不過這些年已經找到遺址,並持續有考古挖掘工作進行。2014年聞訊興沖沖來參觀,當時這裡是停車場,開挖面積不大,僅能看到部分的石頭地基;今年再訪,教堂基座已經完整呈現,原本的停車場,一半以上都變成考古現場呢!

諸聖教堂遺址(作者攝影)

歷史記載,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之後,將島上四百多名西班牙人監禁在諸聖教堂;能容納四百人的生活空間,可想像教堂的規模有多麼壯觀。現在所展示的教堂地基,僅為內殿以及中殿,其他的教堂遺址位置已經蓋了大樓,不復存在了。所幸,考古學家保存了目前這塊遺址,並且運用科技,讓參觀者可以透過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重見教堂的樣貌!

在考古挖掘遺址的過程,也陸續挖出好幾具遺骸,大多數是西班牙傳教士;他們為了宣教奉獻一生,最終肉身也與這塊土地合而為一。可惜隨著西班牙人被逐出台灣,天主教也跟著消失;福音再次傳入台灣,要等到兩百多年後的馬偕時代了。

信義會和平堂與和平島長老教會。(作者攝影)

馬偕牧師1875年到基隆時,和平島被稱為社寮島。馬偕為了基隆地區的宣教工作,在島上買了房子,也住了一段時間,不過當年島上的佈道所沒有留存下來。之後再設立的教會,是位於和平橋頭的信義會和平堂,釘根此島已經超過一甲子;而在半世紀前,長老教會也設了教會,位置就在諸聖教堂遺址旁。

和平橋與八尺門水道。(作者攝影)

正濱漁港彩色屋現風華
1934年,日本人建立和平島與台灣本島間的橋梁,這是台灣首座連接外島的橋梁,稱為跨海大橋也名符其實,這座橋就是現在和平橋的前身。和平橋所跨越的「海」,被稱為八尺門水道,稱它為海峽也不為過,許多小船隻就沿著水道進到基隆港,數百年來來往往的船隻不計其數。

早年巴賽人所使用的小船,巴賽語稱為「艋舺」(Bangka),後來也成為我們所熟悉的萬華古地名。很可惜巴賽語已經失傳,但是和平島對岸有一家咖啡廳取名為「Tuman」,期望繼續傳承巴賽古老地名。

正濱漁港色彩屋(作者攝影)

Tuman咖啡廳所在位置,正是近年最有名的正濱漁港色彩屋!十幾間漁港旁的透天厝,從原本不起眼的灰白色建築,被漆上展現在地自信的「正濱色」。設計師根據此地的特色,選了六大色調:雨都灰、漁火黃、港埠青、正濱彩、盛夏藍、暖陽橘。曾經是台灣第一個遠洋漁業漁港,雖然正濱漁港不再繁忙;然而港邊一戶戶老屋穿上繽紛又柔和的顏色,在藍天白雲下又重新展現風華。

阿根納造船廠(作者攝影)

與和平島相望的,還有一座大型遺址:阿根納造船廠。原本是建造遊艇的美國造船廠,在這百年水道製造翱遊世界的豪華遊艇,沿續著歷史航向國際。1987年,造船廠結束營運後打算拆除,所幸被列為歷史古蹟而得以保存。在岸邊有如此大型又突兀的遺址,自然吸引不少目光,甚至有廣告在此取景;原本匠人所遺棄的石頭,卻成為眾人競相攝影的古典美景。

左圖為東砲台,右為阿拉寶灣部落。

祕境旁的原民阿拉寶灣部落
造船廠旁還有一個原住民廣場及原住民族文化館,象徵原住民與這塊土地的關係;不過這裡的原住民,並非指原居此地的巴賽人,而是1960年代遠從東部遷移來此的阿美族人。靠海生活的阿美族人,為了謀生來到基隆這個大型漁港,找到了航向國際的漁業工作。成群族人遷移來此,在和平島東側的阿拉寶灣部落與對岸的八尺門定居下來。

和平島東側有個東砲台遺址,前往砲台的路上會經過整群老舊建築,我才驚覺這裡有個名叫阿拉寶灣的原住民部落。房舍大多相當破舊,有木板拼搭的房子,也有不少房頂坍塌的老屋,看來也有不少原住民朋友在此辛苦地生活著。東砲台從西班牙人、荷蘭人時代,就一直是撼守北台灣的重要堡壘;再歷經清朝政府,直到日治時期持續有重砲在此保衛家園,防止來自四方的各國海上勢力入侵。

阿拉寶灣祕境(作者攝影)

東砲台已不再使用而被列為古蹟,這裡有很好的展望景點;下方的阿拉寶灣海岸,有漂亮的豆腐岩及蕈狀石,被許多遊客視為旅遊祕境。只是這個阿拉寶灣部落,屋齡不及古蹟,卻更破舊;雖有人居住,受重視的程度卻不若海邊岩石。居民所擁有的最美好資產,大概是一口西班牙人留下來的龍目井,四百年來源源不絕供應著泉水。

小小的和平島,短短的八尺門水道,承載著四百年數萬船隻往來,航行進來,航向世界。有戰爭的炮火、買賣的叫賣聲,有底層居民為了生活的吶喊、井水湧流的生命之歌,還有遊客愉悅的嘻笑聲。如同現在的島名──和平,是人們最大的期許,也願上帝所賜的和平與平安,能伴著洋流航向世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