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4 天路客

《新舊約的預表》神與我們同在──耶穌誕生的預表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圖3. Moses and the burning bush, Nativity; stained glass in the Stephan chapel in Cologne Cathedral, ca. 1280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一章23節;以賽亞書七章14節)

彌賽亞道成肉身以完成對世人的救贖,無疑是基督信仰核心之一,並體現在解經傳統與藝術表現上。無論在早期地下墓室壁畫與石棺雕刻、教堂裝飾與祭壇繪畫上,都充滿其蹤跡。此主題除了作為獨立場景,與位列描繪耶穌生平的系列性畫面裡,搭配不同舊約場景的預表性內容也是常見的藝術手法。

詩篇插圖展現預表性意涵
對照「耶穌誕生」的諸多舊約場景選擇,多根據早期教父的詮釋傳統與中世紀蓬勃發展的經院哲學內容,但解經文本選用對照「耶穌誕生」的許多舊約題材,如皆帶有出生預言的「以撒誕生」(創世記二十一章)、撒母耳誕生(撒母耳記上一章)與參孫誕生(士師記十三章)等,卻僅偶見於藝術作品。

在視覺表現上,早在「耶穌生平」的預表圖像於中古盛期高度發展之前,詩篇插圖便已展現預表性意涵。例如一件九世紀的作品便針對詩篇八十六篇(現代編排八十七篇)的第5節經文安插了耶穌誕生的圖像(圖1):城牆內在褥墊上休息的馬利亞看著產婆幫耶穌嬰孩沐浴(「產婆」人物源自次經內)。

圖1. Nativity(detail), Utrecht Psalter, 9th century; fol. 50v; Utrecht University Library

此處經文「論到錫安,必說:『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其中』,而且至高者必親自堅立這城」裡的「錫安」常被視為以色列民或基督信徒的代稱,而降生此城中的「那個人」則意指耶穌;加之早期七十士譯本在「錫安」前多了「母親」一詞(mother Zion)(天主教思高譯本:論到熙雍,人要稱她為母親),因而畫面中的馬利亞除了是「耶穌誕生」裡的核心人物,同時也作為暗示「錫安」的擬人化代表。

圖2. Illustration for Psalm 84; The Nativity; Codex 142, c. 1190;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另一件作品則將詩篇八十四篇(現代版八十五篇)的插圖一分為二(圖2),上半部的四位擬人化人物象徵慈愛、誠實、公義與平安;外側頭戴皇冠的男女手拿寫有經文「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現代版八十五篇10節)的卷軸,而中央的兩位白袍女子分別自地上與天上探頭相望,手拿陳述「誠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現代版八十五篇11節)的卷軸。

聖伯爾納鐸(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認為詩中的慈愛、誠實、公義與平安正是人類墮落後失去的美德,然而隨著彌賽亞的誕生,這些美好的生命本質也將在人間獲得恢復,因此,這個詩篇實際上預告了耶穌的降臨人世,而這也說明了為何畫家在插圖下半部搭配了耶穌誕生的主題。

圖3. Moses and the burning bush, Nativity; stained glass in the Stephan chapel in Cologne Cathedral, ca. 1280

幾則常見的並列題材
在中世紀豐富的新舊約對照詮釋裡,「燃燒的荊棘」(出埃及記三章)與「基甸的羊毛」(士師記六章)常與新約的「天使報喜」或「耶穌誕生」對照(圖3),強調童女懷孕與造物神成為血肉之身的奧祕。

而另一個常與「耶穌誕生」並列的題材則是「亞倫發芽的杖」(民數記十七章8節)(圖4),它象徵了基督受難死亡的十字架與之後的復活新生,而杖上所結杏果的硬殼代表了受難的苦楚,其內果實則暗示救贖的甜美。在圖像上,「亞倫發芽的杖」多描繪亞倫手拿香爐以暗示其祭司職份,而事件裡的十二根杖有時在畫中被如數陳列在約櫃前,有時僅透過七根杖作為代表,發芽的杖則位列中央。

圖4. Moses and the burning bush, Nativity, the Budding of Aaron’s Rod; Biblia pauperum, 15th century;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eidelberg, Cod. Pal. germ. 34

另一流行的舊約搭配主題則是源自以賽亞預言的「耶西之根」(以賽亞書十一章1-4節)(圖5),在內容上與馬太福音首章的耶穌家譜相呼應,凸顯耶穌的肉身降生。

與「耶西之根」有間接關聯的場景是與約瑟同時坐監的法老王酒政之夢(創世記四十章9-11節)(圖6)。在此,酒政夢裡的葡萄樹被視為象徵耶穌人間血脈的「耶西之根」,預表耶穌的道成肉身,酒杯則暗示其受難犧牲與聖餐。

在一件中古晚期的作品裡安排有兩個「耶穌誕生」的預表場景,一個與「耶西之根」並列(圖5),另一則與「酒政之夢」並陳(圖6);此處沉睡的酒政與禁錮雙足的腳枷陳述了現實狀態,而他手握葡萄串榨汁進酒杯與身前的巨大葡萄樹既是夢境情節,也是預表耶穌的元素。這件作品裡的「耶西之根」與「酒政之夢」在圖像上有著高度類似的人物姿態與樹木造形,巧妙地透過兩者之間的視覺聯結,將這兩個典故的預表內容扣合在一起。

左為圖5. Nativity, Tree of Jesse;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ca. 1360. ULB Darmstadt, Hs 2505, fol. 8v    右為圖6. Nativity, Dream of the Pharaoh's Butler;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ca. 1360. ULB Darmstadt, Hs 2505, fol.16v

宇宙主宰與微小的人同行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我要稱讚你的名。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成就你古時所定的。」(以賽亞書二十五章1節)

在不是聖誕節的日子裡,以馬內利的耶穌是否也誕生在你今天的生活裡?你在何處尋找耶穌?在華麗的希律宮廷、喧囂的街上,教堂所在,還是不起眼的客店馬廄?「神的同在」出現在你的哪個思想、情緒與行動中?你面對自己與周遭人事物的眼光裡,是否看到了救主躺臥馬槽的降卑記號?

在深感前路茫茫、看似無望的景況下,是否記得,即便在客店無處容人時,耶穌竟甘願屈居馬槽,用一種打破世間常規與經驗的方式來到我們身邊?重重的困頓難行都無法阻擋祂來到我們當中,為要以愛相隨,守護、帶領祂的子民。祂來到我們當中,與我們為伴的強烈渴望遠超乎我們所能想像,這是多美好的信息!

回顧舊約見證,當摩西膽怯地質疑:「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神回應:「我必與你同在」(出埃及記三章11-12節);當基甸不可置信地詢問:「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神回應:「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士師記六章15-16節)

因著祂的信實,祂來到我們中間;無論是否能「感受」到,我們因著相信祂的信實應許,在信心中感恩與喜悅祂與我們同在的事實,因這喜樂並不源自我們的能力與表現,而是弱小卑微如我們,卻能有這位滿有智慧、聰明、謀略、能力與知識的溫柔宇宙主宰與我們同在同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