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影響力聯盟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專訪: 面對時代的巨大挑戰及危機 教會需重新抓住上帝的臨在性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董家驊牧師在北馬、中馬、南馬展開一連三場「職場使命門徒」講座 。
現年40歲的董家驊牧師,於2021年八月正式接任成為世界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他同時也是歷屆最年輕總幹事。

【記者張彩微/採訪報導】受到疫情影響,接任世界華福總幹事一年後,隨著各國相繼開放邊境,董牧師國外巡迴的第一站便來到了馬來西亞。此行是受到西馬華福邀約,展開一連兩個星期在西馬檳城、吉隆坡及新山的巡迴分享,並與當地的牧者同工進行多方交流與學習。及後,他將繼續前往新加坡與歐洲。

看見大馬華人教會的困境
董牧師表示,此趟大馬之行讓他真正認識到馬來西亞華人教會的真實境況,並瞭解到東、西馬教會有許多不同之處。同時,他也看到在疫情之後,馬來西亞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董牧師指出,其實大馬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困境,也是現在全球華人教會正面對的挑戰,就是兒少及青年流失,以及普遍教會在面對公共處境,信仰缺乏論述力與實踐力。

他舉例說,近幾年,大部分馬來西亞教會都有參與並於教會推動社區關懷事工,特別是疫情嚴峻的兩年,許多教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社區關懷工作,但大部分教會發現面對周遭環境與社群,信徒的參與度非常有限。除了信徒本身的參與積極程度,當然也包括許多制度與系統的不完善,讓教會在面對公共環境的需要,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董牧師認為教會當前所面對的挑戰,不能完全歸咎於疫情所導致;反之有些教會的問題,是早在疫情前就存在,只是在疫情下讓問題更加浮現。因此,董牧師也呼籲教會面對目前的光景,需要重新回到上帝面前檢討與反思,讓教會再次回到正軌。

過去教會以活動及節目取代了信仰,教會以「建造事工」,取代建立門徒屬靈生命。不過受疫情衝擊,教會不能再提供以前的活動與節目,部分信徒便離開了教會。「近幾個月疫情放緩,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出現報復性旅遊潮,卻沒有看到教會有爆發性聚會。顯而易見的是,教會在疫情前或許過於依賴『建造聚會、活動』,勝於建立信徒與上帝的關係,甚至是信徒彼此間的情誼」,董牧師如此說道。

重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因此,董牧師盼望教會可以正視此問題,再次重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建立信徒彼此間的聯誼。疫情的出現讓教會被迫學會使用科技,以網絡方式進行崇拜與各樣活動,但這些工具無法真正取代實體聚會。教會需回到紮實的「培育門徒」上,培育出能帶著使命的門徒,在他們生活的時代為主作見證。

再來,他也發現教會在物質上越來越豐富,因而仰賴這些物質勝過上帝。這裡說的物質,並非單指金錢與產業,而是還包含了政治、權力、人脈等。若教會試圖以世界影響力的方式鞏固神國的事工,就會逐漸走向衰敗。「教會的復興不是依靠人的實力與才能,更不是依賴物質與外在資源,反之要仰賴賜予人這些資源的上帝,因為上帝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董牧師進一步說道,教會所面臨的危機,其中包含了現今時代缺乏靈魂的神學教育。神學教育不應只是教導或傳授神學知識,而是要培養門徒擁有神學思維,並要加於實踐。

回顧教會歷史,信仰實踐和神學論述是相互影響的。每次處境的巨大變動,都挑戰和更新了教會的信仰實踐。例如,奧古斯丁在羅馬帝國秩序崩塌之際,寫出《上帝之城》;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在印刷時代,在知識與權力普及化之時,開啟宗教改革的運動……,由此可見環境的改變,深深影響著當代教會的神學思考和論述。教會需要重新抓住上帝的臨在性,回到福音的本質,重新找回神學教育的靈魂。

董家驊牧師(右二)與芙蓉愛恩社區教會、神召會牧者領袖們合照。(邱君爾傳道提供)

後疫情時代教會的宣教策略
自古以來,教會的宣教從來不是由少數人來擬定一個計劃,然後執行而成的。回到聖經《使徒行傳》,教會首次跨種族與撒瑪利亞人宣教,從來不是使徒們在耶路撒冷開會後制定的計劃,或者彼得預先領受異象,才開始的宣教工作。

使徒是因為受到逼迫四處分散,各人才把福音帶到撒瑪利亞。由此可見,全球教會的第一波宣教運動,真正的實踐者是來自一群默默無名的門徒。所以,唯有每個信徒將自己視為宣教士及宣教運動的一分子,將傳福音的使命落實在生活的地方,宣教工作才能有效完成。

董牧師認為,末後時期的宣教工作會是多元跨界的,大部分福音未觸及的地方,是牧師與傳道不能到達的地方,反之職場專業人士卻能輕易出入,因此職場宣教的工作刻不容緩。

董牧師接任成為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便積極推動職場宣教。職場宣教就是全民皆兵;職場人士被呼召,不只是在職場賺錢、支持宣教工作,而是要把職場轉變為宣教禾場。華福今年推動《職場使命門徒》,旨在把全球華人教會的職場專業人士、神學家、牧者及宣教動員者聚在一起,跨領域交流並在當地推動職場宣教。

近年青少年流失問題嚴峻
現今教會面對青少年流失、信二代出走的危機,即便把兒少及青少年牧養事工做得較為出色的台灣教會,過去五年裡也面臨同樣的挑戰。董牧師提出兩個關鍵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當代思潮的衝擊,這包括自由主義、世俗化、多元社會及同性戀議題等,年輕一代在教會找不到適合對話的領導與夥伴。教會需要清楚知道,信仰不只是知識,也是需要跟生活有關聯,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和裝備來引領年輕一代,栽培他們擁有成熟的屬靈生命以及品格,得以與世界的價值觀抗衡。

第二個原因,則是教會常把青少年或青年們,當作事工上最有力的「人力資源」,卻忽略了傾聽他們內心的渴求與需要。再者,因缺乏理解與溝通,上一代會期待下一代人,以他們固有的信仰實踐方式,繼續在教會中事奉,從而忽略了現代年輕人的處境與過去有所不同,例如:現代人無論是求學或工作時間變長,因此在參與教會事工上面對時間分配的窘境。

對現代信徒來說,在物慾橫流的職場裡打拼,社會結構、勞資關係等已經與上一代完全不同,正如「人在職場,身不由己」的觀念;這些導致信徒在工作、生活上有著巨大的壓力,無暇顧及信仰生活而逐漸流失。

董牧師分享道,在教會中每個信徒都渴望歸宿感和被接納,教會可以加強對兒少與青年的牧養關懷事工,以基督真理去輔導他們的信仰生活、靈性生命中的成長。同時,教會牧者也要思考如何在教會中按著不同階層信徒的需要,在牧養與事工發展的模式中做出改變。

董家驊牧師與檳城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王美鐘博士(中)共餐。

活出言行一致的信仰見證
另一方面,教會也要不斷提高教會牧者、傳道、領袖及同工的素質,為信徒們樹立美好榜樣。既在靈命及生活見證上,都能起到引領作用。青少年渴望看到真誠、信仰及生活行為一致的美好榜樣,這樣就能凝心聚力,讓他們在教會中感到溫馨,感受到基督信仰的愛。

董牧師自24歲起,便以神學生的身分在教會事奉;27歲從神學院畢業後,便以牧者身分開始教會全職服事。他認為,對於資歷尚淺或年紀較輕的牧者與傳道,雖然德望及牧養資歷不比資深牧者來得高,但在事奉中也不必因而感到挫折或失望;而是需要學會把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燃料,時刻在上帝的話語中精進,展現成熟的屬靈品格才是至關重要。

董牧師以自身為例,在過去全職事奉的生涯中,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把每天事奉所碰到的經歷及情緒好好記錄下來,目的就是為了日後當成為資深牧者後,在與年輕同工配搭時,自己能給予適時的提醒。他建議,年輕傳道若在事奉中正面對不公平待遇,需來學習不要一直抱怨,並且做出批評、傷害教會的舉動。反之,可以從這些經歷中看見上帝要讓自己學會的功課,完善及提升自身的屬靈生命及品格。

資深牧者為年輕人撐起一片天
再者,作為教會中資深的牧者或領袖,也需學習如何撐起一片天,讓年輕一代可以勇敢承接並回應上帝對他們的呼召,給予他們犯錯的空間。明白上帝給每一代人不同的特質,為要服事不同時代群體的需要。

董牧師此次馬來西亞之行,深受馬來西亞華文教會處於多元社會環境,天生擁有多元種族、語言及文化優勢所激勵。為此他認為,大馬華文教會所從事的跨文化宣教工作,包括如何兼顧外派宣教士及本地跨文化宣教、接待難民與外來移民傳福音工作的經驗,可以成為全球華人教會的典範和祝福。

他期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會,以上帝的話語成為建造教會的基石,落實扎實的門徒訓練,讓信徒們做到真實的信仰生活實踐,活出基督徒的影響力,從而轉化社會與國家。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