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影響力聯盟

心跳過快當心「隱形殺手」 奪命! 安全有效治療這樣做

檢舉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追蹤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劉言彬提醒,心房顫動病人應積極就醫,並持續注意危險因子,才能遠離心房顫動的威脅。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劉言彬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因心臟心房不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每分鐘可高達350~600下,導致心臟心室心搏過快且不規則收縮。危險因子有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心房顫動堪稱是「隱形殺手」,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越高。國內統計,65歲以上每20人有1人,到了80歲每10人就有1人,推估全台將近30~35萬名病患。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於12月舉辦「心動澎湃2022台灣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將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期望提升大眾對心房顫動的健康意識。

心房顫動恐中風、心衰竭、增加致死率 醫呼籲及早治療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劉言彬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因心臟心房不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每分鐘可高達350~600下,導致心臟心室心搏過快且不規則收縮。危險因子有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房顫動病人會容易心悸、 頭暈、運動耐受力差,且由於心房沒有有效收縮,產生的血栓會經由血管流竄身體各器官,如腎臟、腸道、周邊血管等造成栓塞;而腦部首當其衝,腦中風為心房顫動病人最常見器官栓塞,未來10年內每6名患者,就有1人發生中風,也會增加心衰竭風險。文獻中指出,約1/3的心房顫動病人無症狀,但沒有症狀病人的風險,並沒有比有症狀者來得低,只要發現心房顫動,都應及早治療。

「心房顫動需要儘早接受治療!」劉言彬說明,心房顫動若持續1年以上,治療效果不佳,一旦發現應盡早治療,治療分為3大面向,首先要預防中風,目前標準治療為口服非維他命K拮抗劑的抗凝劑,避免血栓阻塞血管;第2,症狀控制及減少復發,口服心律不整藥物控制心律或控制心搏速率不超過100下,避免心臟功能惡化;第3,管理共病及改善生活型態,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要持續治療。

心導管燒灼術效果佳 自費醫材更安全

劉言彬進一步說明,規律口服藥物治療對預防中風效果高達98~99%,但控制心律不整藥物效果則較不理想,僅25~50%可成功維持正常心律,而非藥物治療如心導管燒灼術,可阻斷不正常的電氣傳導路徑,恢復正常心律,一次治療效果達60~70%,多次治療的5年復發率可維持3成以下。近10年來,以3D立體定位射頻燒灼術為主流,能整合心臟電生理訊號及位置,並精準定位病灶位置,提升了射頻燒灼術的成功率。

心導管燒灼術除了有健保給付外,也有更安全的自費選擇。劉言彬表示,目前健保給付提供定位導管及電燒導管,但健保給付的環形定位導管最高僅10極,且導管電極間距較大;而自費的高密度定位導管,則可提供精確的電生理定位。

此外,電燒導管如能具備配壓力感測功能,可確認導管與心臟組織有接觸良好,使燒灼的效果能更精準、有效且安全,也能縮短醫師執行燒灼術的時間。

雖然心導管燒灼術效果良好;但劉言彬提醒,手術過程仍有1%以上嚴重併發症風險,且術後8周內不可停用抗凝劑,也要注意鼠蹊部傷口照護,術後一周內不要提重物、劇烈運動,若有吞嚥、咳嗽等不適,也應告知醫師。

提升心房顫動意識 遠離致命威脅

為響應「心動澎湃2022台灣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期望提升大眾對心房顫動的意識。劉言彬表示,影片中主要傳達心房顫動為「隱形殺手」,是需要及早治療的疾病,沒有症狀者也不可輕忽,嚴重者甚至第一次發生就中風,目前已有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症狀、降低復發及預防中風、心衰竭,有效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提醒民眾心房顫動病人應積極就醫,並持續注意危險因子,才能遠離心房顫動的威脅。

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可上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官網收看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