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影響力聯盟

【從理解數位原住民跨越世代鴻溝】不是解決網路 而是幫助青少年找到方向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thomascpark@unplash
談到手機與網路,多數的認知都會偏向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認為現在的青少年已經手機中毒,無法從網路世界抽離。

【記者鄒佳玲採訪報導】談到這個概念,馬來西亞神學院與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客座講師李成就牧師表示,互聯網生態已經是大環境不可逆的情況,我們一直企圖想要找到決“網路成癮”的方案,其實是不容易的。

成人用自己的邏輯思維看待現在的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因此,想要更多理解現在的青少年並且幫助他們,首先需要理解何為“數位移民”和“數位原住民”的概念。

理解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

“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指的是從小就生長在有各式數位產品環境的世代;相對的概念為“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這群人是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接觸數位產品。

對於數位原住民的青少年來說,從出生就接觸3C產品,看YouTube影片長大,使用IG或TikTok與人交流,甚至透過網路找資料寫作業、上課,對他們而言,互聯綱與實體生活,是共存而非分割。

而所謂的數位移民,出生在手機與網路還沒普及化的時代,後來為了學習或工作,開始使用3C產品,多數是用來查詢資料或者通訊與買賣,他們體驗過各種學習方式和人際互動訓練,因此即使沒有這些工具,他們也知道如何生活。

李成就牧師與青少年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兩個世代從背景到生活經驗到思考邏輯,皆全然不同。例如,數位移民的童年,他們體驗外出和朋友一起玩游戲、騎腳踏車、打球,到朋友家看漫畫。但是數位原住民的世代,大部份時間由手機和平板電腦陪伴。

當父母覺得為何現在的孩子,都不和朋友出門,很少與人互動,那是因為他們生下來的時代就是如此。當我們努力去勸誡孩子不要玩手機的時候,其實無法與之產生共鳴。因此,與其想要禁止孩子使用網路與手機,也許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與之共存,並且努力去理解他們的思維與行為,才有機會影響他們。

“現代孤兒”這名詞,並不是網路時代專有的現象。其實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過去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多,但是進入工業社會後,父母的工作變得很忙碌,甚至為了維持生計,父母都必須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週末才能見一次。

因此,來到了網路時代,父母更容易將原本陪伴孩子的時間與責任,都轉嫁給手機或網路。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的關鍵
李牧師認為,如何幫助網路時代的青少年,可以從家庭和教會信仰的角度來分析。因為相較於社群、學校與朋友,家庭的影響一定最深。家庭是人類腦域思維發展的第一所學校,所以箴言二十二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由於這段時期對道德判斷、價值觀和學習態度以及創意精神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家庭教育的重點,不一定是知識與資訊的傳遞,更重要的是思維前設的塑造。網路時代的特色,就是抉擇多元化,抉擇太多往往導致青少年非常迷惘,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與親子關係,父母提供的意見才能在子女心中產生有效的影響力。

至於信仰如何幫助孩子?李牧師則反問家長,是否以身作則活出信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期望教會的講臺或者路過的“講員”透過短短時間提供的資訊,就能解決家庭問題,那是很難的。

不怪罪網路而是共同學習
若是要以信仰的角度來探討網路時代的青少年教養問題,李牧師強調需要注意,網路時代不是重點,關鍵對象是青少年,有效的生命教導不是只有知識的傳遞,而是關係的影響。因此榜樣就相應重要了,父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從小與孩子一起讀聖經和靈修,孩子長大後才會跟隨,懂得運用時間做對的事。

此外,家長應該參與兒女的生活,學習與他們一起掙扎,體會他們的衝突與挑戰。當父母面對不明白的時候,也可以向孩子坦誠:“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我們可以嘗試一起走過,如果你清楚知道怎麼做,也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

robowunderkind@unplash

“我對青少年的理解是比較正面的,無可否認的是,現代青年都是在手機環境中長大的,非常適應網路生活,只是上一輩的大人覺得他們的生活有問題。也許,如果換成我們一生下來就在網路時代,我們的表現可能不如他們。我相信上帝也會興起這一代人,來服事這個時代的人。”李牧師說。

讓這一代有能力服侍這個時代
從過去的牧養教會、陪伴青少年,到協助教會開拓青少年事工,李牧師分享了一些經驗。這些年,他製作了一套“在基督裡”的門徒培訓教材,幫助學員認知他自己在基督裡的雙重身份,“我們既是神的兒女,也是他朋友的好朋友”。這個門徒培訓,也非常適合用來教導青少年,因為需要和學員有大量的互動,因此每次的門訓課程,最多就是3位的學員。

這套門徒培訓課程,分為教師版和學生版,當初編寫的時候,就考慮到要讓教材容易複製,以致培訓更多可教導的老師。只要拿到教材透過培訓,就能簡單複製去教導出更多“主的門徒”。

在過去疫情期間,李牧師用這套教材也協助了好些教會的牧者或信徒,開始做門徒培訓的課程。而李牧師這幾年只要碰到青少年,就會帶領他們上門徒培訓課程,讓孩子去認識自己是誰,要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活出信仰,有機會再領人信主。

李成就牧師

所以,這個課程特別重視學員要能清楚講出“個人得救見證”和“生活得勝見證”,遇到事情的時候,如何體會神的帶領,並為此感恩。教材中有“範例”參考讓學員類比寫出自己的版本,讓青少年有機會在學校或者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讓他人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才能有機會把福音帶到非信徒當中。

李牧師表示自己不會試圖去告訴青少年不要用手機,而是邀約青少年每一至兩個星期花一個小時來上培訓課程,透過二至四個月的課程與互動,讓上帝的話語來帶領他懂得辨別事物的好與壞,讓上帝的工作來影響他。

學習與互聯網生態共存
李牧師最後再次強調,我們現在思考的方向,不能只是一直停留在要如何解決問題,事實上這問題,並沒有統一答案,都涉及許多個別處境。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嘗試與互聯網生態模式共存,如何利用手機與網路來做事情。

李牧師也分享,平日在家他也會和孩子一起玩手機,甚至玩的等級比孩子還高,孩子還會來向他要武器,他和孩子之間完全沒有距離,透過一起玩遊戲,和孩子還有很好的團契,因此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和孩子溝通。

有時候他的孩子,還會主動提醒他時間到了,要上門訓課程了。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親要做的,應該是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旦讓孩子覺得有其他更吸引人的東西出現,自然就會放下手機,而教會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多關心青少年,思考是否有更有趣的課程去帶領他們,讓他們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一起參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