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影響力聯盟

孩子上網成癮其實是想逃避? 父母要幫助孩子在現實世界 找回人際關係與肯定

檢舉
IMPACT x Malaysia 馬來西亞IAA 追蹤
赖其汉与孩子年幼时的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在網路世代出生的孩子,該如何幫助他們善用網路,避免沉迷呢?尤其是現代的青少年,若從小父母沒有管制使用手機頻率的習慣,少年期強硬地限制他們遠離網路世界似乎不容易,那父母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記者黃小薇採訪報導】賴其漢牧師自2009年便開始關注網路成癮問題,2011年畢業於馬來西亞聖經學院 ,獲得神學學士,持有馬來西亞神召會牧會准證,目前在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修讀輔導諮商(榮譽)學士課程。

從事網路課題關懷工作的賴其漢牧師點出,其實很多孩子沉迷于網路世界與現實心理問題息息相關!對此,他認為,要解決孩子網路成癮的問題,家長首要關注的是,造成孩子網路成癮的“背後問題”,找出根源才有辦法解決問題。

助孩子找出成癮背後的真實原因
他以經驗分享,導致孩子沉迷網路世界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孩子在面對問題時,為了暫時逃避而選擇躲到網路世界中。此外,若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心理方面的滿足”,例如不獲肯定、認同或沒有成就感等,進而轉向網路世界(虛擬世界)來尋求滿足。

他舉例,孩子在家中經常被父母指指點點,表現也不被肯定,不排除他們會利用“帶領團隊”玩電腦游戲的途徑,來尋求被“肯定”的感覺,因為他們可以在游戲中發揮領導力,並獲得肯定。

赖其汉于受邀前往巴生启明国民型华文小学主讲,灌输孩子拥有正确的上网习惯。

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好,也可能會利用網路世界來尋求滿足。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在網路上非常活潑,但在現實生活卻是內向的人,與人互動在現實與網路上有差異,甚至連性格都截然不同。

他說,以上兩個例子所提到的 “表現不被肯定”及“人際關係不好” 是造成網路成癮最大的“真實原因”。然而,他鼓勵父母在發現問題後,可以嘗試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需要,並給予更多的肯定及改善人際關係的建議。“家長必須瞭解孩子內心沒有得到真正滿足的原因,以徹底解決問題。”他如是說。

網路成癮行為多樣 父母需助引導辨別

在網路時代,建立關係不再只限於兩人真實生活中的認識,網路上的交友軟體多不勝數,而網路關係成癮也是孩子用於滿足心靈缺乏的重要因素。

許多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欠佳的孩子,到了網路只需要“匿名”交流,就可以結交到許多朋友,這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有更好的“網路人際關係”,甚至還未見面就可以發展及確認兩性關係。

網路游戲成癮的問題也是現今青少年的情況。賴牧師分享,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最新發表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時,已正式將 “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 列為精神疾病,並通過各國政府將之納入醫療體系中,呼籲大家正視此問題,不過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至今並仍未把“電玩成癮” 列為精神疾病,僅列入“有待觀察”的行列。

赖其汉2019年在金马杨国中主讲题为 “上网不上瘾” 的讲座。

他說,實際上,網路游戲成癮問題不單發生在兒童身上,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過去有夫婦因過於沉迷網路游戲,導致孩子在家中活活餓死的新聞也時有所聞。

賴其漢指出,網路成癮包括人際關係、游戲、網路資訊、色情、賭博等,這些成癮行為都可找出其背後所缺乏的元素。然而,因青少年還未有成熟的分辨能力,所以父母需要以身作則,並在孩子成長的探索階段中,引導他們辨別及明白成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父母有素質的陪伴很重要
賴其漢建議,父母可通過使用“取代法”來協助孩子脫離網路成癮,帶孩子外出進行戶外活動如騎自行車、野餐及露營等,讓他們更多接觸外面的世界。

他鼓勵父母給孩子們有素質的陪伴,儘量不要在陪伴孩子期間“玩手機”,而是要花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例如與孩子一起討論書本內容,詢問孩子今天學習到了什麼,多瞭解孩子面對的問題。

赖其汉牧师指出,父母应该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 很多時候,父母在陪孩子讀書時,是在做什麼呢?也是在看手機,這不是一個有素質的陪伴。”育有一名孩子的賴牧師說,他能深刻瞭解到“有素質的陪伴”對於雙薪家庭而言,無疑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父母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回到家已身心俱疲,還需花時間陪伴孩子,有時確實會感到力不從心。

但在協助孩子擺脫網癮的問題上,父母的陪伴確實扮演著重要角色。他說,父母可花時間與孩子建立關係,在與孩子接觸與交談中,去瞭解孩子的個性、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所面對的問題,不過這是需要長時間經營的,短時間並不能看到果效。

聆聽孩子而非說教
此外,父母也應該多觀察孩子在行為上的變化。他舉例,若孩子平日個性活潑好動,一次放學回到家突然變得很安靜,父母可以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若孩子並不願意說出來也無需強迫,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等到孩子願意說了才聆聽。

若引導變成了說教,孩子們會立刻關閉心門。所以,父母可以用支持和鼓勵取代“說教”,讓孩子感覺被接納、認同及關注,當孩子感覺被接納了,他們才會慢慢打開心門。

他也以風箏與線來形容父母如何與孩子維持關係,孩子是風箏,而父母就是操作風箏的那根細線,萬一孩子不小心偏離跑道,他們仍可把孩子“挽回來”。

教會可舉辦 “動態性”活動助青少年
很多時候,父母親無法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那麼教會是否可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為青少年提供靈
性上的幫助及關注?賴牧師鼓勵,教會可以舉辦一些“動態型”的活動,讓孩子不是只有在課室上課,也可以設計戶外活動,並在活動中納入信仰上的教導,透過活動與青少年建立關係與連接。

相信許多對青少年事工有負擔的教會,都會定時舉辦營會鼓勵少年人參與,然而孩子往往無法參與的原因大多是因“父母忙碌,沒人接送”。其實若教會人力許可,也可提供交通,讓孩子不錯失回歸“實體活動”的機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