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影響力聯盟

走開!我不要跟你玩 如何教會孩子「被拒絕」的勇氣?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當孩子滿心期待地想和別人成為朋友,卻毫無理由的被拒絕,該怎麼辦?

◎記者陳又瑄 / 整理報導

你的孩子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嗎?當他滿懷熱情地想和別人交朋友或參與群體活動時,得到的回應卻是:「你走開,我們不要跟你玩…」

小美帶著兒子去參加友人女兒的5歲生日派對,除了精心挑選禮物之外,一路上還不斷地跟兒子排演:「等一下要跟小姐姐說什麼?」兒子回答:「姐姐,祝妳生日快樂,希望妳會喜歡這個禮物。」看著兒子熟練地回答,小美就放心了。到了派對會場,兒子一看到姐姐,就開心地上前,把禮物遞給姐姐,正要跟她說「生日快樂」時,姐姐卻轉頭離去,繼續跟她的朋友們玩遊戲。劇情並沒有按照劇本上演,被拒絕的兒子不知所措地看著媽媽,讓小美十分地心疼…

幼年的「被拒絕」沒處理妥 長大會社恐?!

當孩子滿心期待地想和別人成為朋友,卻被毫無理由的拒絕,此時孩子的內心可能會感到失落、丟臉、沮喪,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事了?」、「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喜歡?」諸如此類的自我否定。據研究指出,兒童時期被拒絕的經歷可能會逐漸被內化為一種心理特質,使得他們在成年以後對人際交往中的「拒絕信號」非常敏感,以至於與人交往時,總是會產生迴避和恐懼心理。也就是說,幼年時沒能好好處理「被拒絕」事件的孩子,長大後便會對於「社交」感到懼怕。當孩子「被拒絕」時,作為父母的除了心疼之外,還能做什麼來幫助孩子?

怕孩子受傷! 保護他不如陪他學會面對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被拒絕」,深怕孩子內心受到傷害,在急於保護孩子的情況下,就想立刻跳出來幫孩子處理。首先,父母先不要著急,不妨給孩子一些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若是孩子因為「被拒絕」而感到情緒低落,可以讓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與感受,並協助他辨識情緒。例如:「姐姐沒有接下你的禮物,你是不是很失望?」傾聽孩子內心的情緒感受並用同理心引導,讓孩子透過適當的言語表達,而能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接納的。然後,你可以去抱抱孩子,讓他知道無論他經歷什麼事,都有父母作為他的後盾。

此外,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權」,「接受」與「拒絕」都是選項之一,讓孩子學習用正向的心態去面對別人的決定。父母無法控制或阻擋孩子人生中所遭遇的「拒絕」,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並帶領他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讓孩子不會因為被拒絕就此退縮,仍然能夠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

「被拒絕」≠「你不夠好」 舉例孩子正向特質,肯定他

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孩子本身的關係,把它看成是一件隨機的、不可控的事,孩子才能擁有戰勝被拒恐懼的能力。例如:「當時姐姐沒有收下你的禮物,可能是對你不夠熟悉,不是你做得不好…」。如此,孩子才不會把每次被拒絕的原因都歸結為「是自己的問題」。

「觀點」是出於個人的感受與想法,它與「事實」不同,也就是被拒絕是出於他人的「觀點」,不能跟「你不夠好」(非事實)畫上等號。所以,當孩子因為被拒而感到手足無措時,父母可以教孩子這樣做:「想一想別人拒絕自己的理由,並思考他人是否有什麼難處或顧慮等。」例如:如果今天有一位不熟悉的姐姐送你禮物,又有一群熟悉的夥伴等著你玩遊戲,你會耐心地聽完姐姐的祝福並開心的收下禮物嗎?」孩子:「可能不會!」父母可以用問答的方式幫孩子釐清被拒絕並非歸因於孩子不好。此外,父母也可以舉一些他人對孩子人格特質正向回饋的例子,藉此加強孩子對自我的肯定,減低孩子因被拒絕而否定自己。

「常被拒絕?」 請陪孩子找問題,幫助他融入群體

如果孩子頻繁地遭受到拒絕,父母可以透過觀察,陪伴孩子檢視哪些社交習性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太怯懦、太粗魯、無法及時辨識他人發出的「停止信號」等。這時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出常被拒絕的原因,幫助孩子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並加以改善調整。有些時候,孩子之所以會被拒絕,是因為他不懂得如何與人社交。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情境式演練,也可以不定期邀請一些孩子來家裡玩,增加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同時學習自我覺察,在團隊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位置,進而融入團隊。

練就「平常心」看待被拒絕 就不會失去信心

父母都希望孩子所遇到的人都像自己一樣關愛他、接納他,但現實生活中孩子卻必須面對自己的人際功課。即便如此,你還是可以陪伴孩子發掘自己的獨特性及優勢,鞏固孩子的自信心,並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對無數次的「被拒絕」,倘若在兒時就能練就以「平常心」看待,受挫了非但不會失去信心,仍有勇氣對他人展現友好,抱持如此健康的態度,孩子必定能發展出正向美好的社交生活!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