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教孩子惜食 大人卻浪費食物? 學校營養午餐多剩食 建議從立法和認識餐桌食物碳排放著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李容珍 追蹤
黃嘉琳秘書長(圖/黃嘉琳提供)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剩食,成為全世界問題。雖然食物浪費議題普遍受到重視,但是惜食教育仍然缺乏,需要回到根本的制度、觀念著手。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表示,惜食教育應該從小開始。但是回到教育現場,卻是學校午餐過剩,孩子看到的,與大人講的和做的完全相反,自然很難讓孩子們信服。她認為,學校午餐剩食有四個原因:

教育孩子惜食 大人卻浪費食物
一、食物給太多。她說,特別在雙北都會區的學校,每一天都有大量的剩食。她參訪過很多學校,常看到剩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所學校兩大桶的地瓜飯,整整剩下一大桶沒有吃,她不知道那是否是當天特例,也不知與平常剩食比較,算是少或是多?

「因為食物給很多,剩食也很多。」她說,當我們要教導孩子們要珍惜食物,把食物吃光光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讓中高年級的孩子要協助處理吃剩的食物,有人幫忙提菜,有人幫忙整理,把吃剩的東西送交外面的公司回收。如果學校有廚房,還比較幸運,可以收到廚房裡面,但每個孩子每天都在製造和處理剩食。

黃嘉琳說,當大人教育孩子不要浪費,另一方面卻讓孩子看到這麼多剩食,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變得麻木,或是感到錯亂,因為他們每一天都在做大人告訴他們是錯誤的事。

學校午餐剩食分享 需有人執行
錯誤的食物政策,導致學校午餐讓孩子們吃不完,或是沒有讓孩子把午餐食物珍惜的吃完當作一回事,讓孩子們再去合作社買零食吃,或是給孩子們的獎勵是含糖飲料或是零食。這也是從個人到政府,或從中央到地方、學校,或是到家庭,錯誤的飲食教育。

她說,幾年前台中惠文高中一名高中生,以「人飢己飢」的精神,推動「午餐剩食變聖食」計畫,號召同學響應,並結合民間團體,將每日午餐剩下菜餚,分裝80個便當,供遊民享用。但是當發起的高中生畢業後,這件善舉就沒有了,因為它是一件額外的事情。因此要解決學校午餐剩食的狀況,還是應從根本做起。

二、學校營養師不足。她說,台灣3500所學校,卻只有500多位公職營養師,八成以上的學校,沒有專職的營養師管理,大部分是交給學校某位老師處理。而很多學校午餐由團膳公司供應,團膳公司雖有專職營養師,但是一年扣除寒暑假,只能做八、九個月的生意,營養師雖然會設計營養均衡的食譜,但是實際操作上,對於選菜、選餐,公司還是會考量成本。

催生規範學校午餐事務的專法。

政治考量學校午餐 剩食變更多
三、政治考量。她說,每次到了選舉,候選人不斷的加碼來吸引選票。例如中部某縣市,午餐供應三菜一湯剛剛好,然後加碼變成四菜一湯,原本用意不錯,但是菜色供應多,孩子就容易挑三揀四,剩食也變更多。

四、沒有使用分格餐盤,所有菜都裝在一個便當裡。她說,若沒有將菜一樣樣分清楚,而將菜都混在一起,視覺上沒有美感,吃起來味道也差。

解決的辦法有三:一、建議從立法著手。學校午餐政策應該通盤檢討,統計學校午餐剩食,掌握適當份量,並須由專業來指導營養。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各縣市的統計,須由政府、民代和學校一起來關心,才有助於孩子的惜食教育。

認識吃的每樣食物的里程和碳排放
二、需要認識吃的每一樣食物的里程和碳排放。包括我們現在吃的食物,是本土栽種的或是進口的?吃的肉是台灣或是美國進口?生產食物需要花費的資源有多少?用的飼料、飼料來源,以及運送都有關係。舉例說,一碗白米飯從耕地、種植和培育,甚至使用的肥料,還有運用過程都需要消耗水資源,可能一碗白米飯,平均需要300個350cc保特瓶的水量,何況是其他從國外進口的或是台灣本地不產的食物,耗費資源必然又更多。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黃嘉琳表示,端上桌的每個食物的產出和煮食背後,消耗多少資源,碳排放多少,不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若是對此有更多了解,也許每個人,包括孩子們對於食物浪費,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就會更有感。

她認為,作為消費者,對於食物的來源和食物能夠生成的碳排,以及生命週期也要有意識,當人們有意識的時候,發現原來不是眼中看到的而已,背後需要花非常多的資源和心力,以及大家的用心,才能到達餐桌上,就會更珍惜食物。

三、是增加營養師的投入。剩食、餘食問題每一年都存在,並且環環相扣,她認為,在教育上或在這個主題上,沒有足夠的資源。雖然學校一直在談ESDG永續發展教育目標,但在教育現場,如果一直是相反的教育就非常可惜,也是值得省思和修正的。

相關新聞:吃,也能抗暖化、救地球? 從永續低碳排飲食、解決剩食做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