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5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青少年動保生命教育 社工師楊瓊嬈談用平等、感恩的心善待動物生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很多人都有過養寵物的經驗,也享受過彼此相伴的美好時光,更體驗到生命的起落離合。有人質疑,人都自顧不暇了,為什麼還要去關心或保育其他物種?此外,很多父母苦惱,孩子想要養寵物,卻遇到負不起責任的困境,最後棄養變成流浪動物,該如何解決?

社工師楊瓊嬈11月18日晚上在台中蒙恩長老教會舉行的「愛在生命交會時──青少年動保生命教育」講座中,針對國一至大專生,透過小組互動分享,了解現今關注的動物保育議題,幫助他們以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善待所利用的動物,盡力提升其生活品質,以及最小化利用時產生的痛苦(如人道屠宰及安樂死等),符合當前社會現實的作法。

從動物保護談生命教育 牠與我有關
楊瓊嬈表示,從動物保護來談生命教育,主要是讓孩子看見關於生命的議題。過去孩子經常從新聞報導中看到關動物保護議題,不曾認真思考動物與自身的關係,透過這次分享,可以把這些動物與自己產生連結,讓我們眼中不再只有自己,「保有一塊看見他人苦難,在乎他者的地方」,讓共同生活的物種進入我們的視野,日後,對路邊的一隻狗、動物相關新聞以及動物產業的觀察就能增加,用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捍衛動物的權利。

她說,神創造世上的一切,包括地上的活物,最後才造人類,神也要我們去管理一切的創造物。當我們在利用動物,不論是飼養、肉食、實驗或展演,都應考量動物福利,用比較人道方式善待這些為我們盡一分心力的動物。有人將原本在南極的企鵝,放在不適合生活的場域,她也曾在加拿大看到白熊被展示在大太陽下,應準備一個展館提供適合牠們生活的環境才好。

對青少年從動物保護談生命教育,分組討論熱烈。(圖/李容珍攝影)

對於如何利用動物,並在與動物共處當中達到平衡?她說,許多議題都可能有既得利益者或受害者。有時候受害者不見得是動物,像日前新聞中的獼猴事件,政府規定不能殺、不能養,也不能捕獵,受害的卻是農民,政府雖補助購買電網,但是獼猴很聰明,常會繞過電網進入農園。

也有人認為是獼猴的棲息地被人類占領,因此對於動物而言,牠們也很無辜,站在不同立場就有不同的主張。人畜之間如何和平相處?如果你是政府官員,或是動保人士,會怎麼做?如何協助農民解套?都值得深思。

動物保護最重要是生態保育
綠鬣蜥是外來種,牠的移動也是人類放飼行為的結果。外來種會造成當地生態的浩劫,因此每個國家都有禁止外來種的規定。她說,「在談動物保護之時,更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的保育」。如何讓每個物種在該有的地方好好生存?為何要捕抓綠鬣蜥?因為數量太多了,會使台灣的生態受到很大的影響;而日月潭生態殺手魚虎,原產於東南亞,入侵台灣後吃掉台灣原生種的魚,也必須進行電撈。

另外,日常生活舉凡食品、藥物、保養品、沐浴乳等,許多商品在販售前都可能經歷過無數次的動物實驗。作為實驗動物的動物們,除了要接受進行實驗時帶來的痛苦與創傷外,可能還會伴隨永久傷害甚至死亡,倖存的最後的結局也只能進行安樂死。因此相關團體發起「兔兔不哭」標章,希望藉由重視無動物實驗來提升動物福利,長遠目標是聚集消費者的力量,終結化妝品及居家清潔用品的動物實驗。

社工師楊瓊嬈。

舉辦活動讓孩子操練保護動物
很多媽媽反應,孩子小時候想要養寵物,但都無法為這些貓狗負責任,最後都變成流浪動物。流浪動物議題廣泛,社會上有不同看法,動保團體則是從餵養、救援、絕育、收容、送養和教育等面向著力。

「犬貓因陪伴人類的使命而誕生,卻也因人類的選擇流浪街頭」,她受訪時也表示,將舉辦活動針對幼稚園大班到小六生,用繪本談孩童和動物的關係,並將教每個人手做一隻狗,為狗取名字,模擬植晶片,讓孩子把保護動物成為實際的操作的內容。並會安排四隻經過訓練的狗,讓孩子接觸,教導孩子不要在路上看到狗就害怕,或不自覺想去摸狗。

她也會鼓勵,若孩子想要養寵物,父母可以用中途之家的方式,短期養兩、三個月,完成孩子養寵物的經驗,滿足孩子,並讓孩子知道如果負不起責任的困境。 

楊瓊嬈也提醒養寵物應注意的小細節,包括不要給成長中的小狗小貓戴項圈,因為許多走失的流浪動物,因為體型變大,項圈太小而造成脖子潰爛、痛苦的死亡;也不要給小動物戴鈴鐺,牠們的聽覺十分敏感,不間斷的鈴噹聲會造成其焦躁不安。

相關新聞:牠也是上帝的寶貝:和寵物在神的愛中同樂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