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尋找神的恩典軌跡 台灣也有多條朝聖之路】姜樂義走訪宣教士腳蹤 用雙腳認識台灣之美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經常帶團體一起走朝聖之路。(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洪嘉蔚/綜合報導】許多旅人的清單中都有一條朝聖之路,人們對朝聖之路的印象,可能是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而台灣是否也有讓旅人們嚮往的朝聖之路?它又會是什麼樣貌呢?

對探索、規劃台灣朝聖之路尤有熱忱的台灣明愛會國際志工召集人姜樂義,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因為出國朝聖需負擔昂貴花費,讓姜樂義過去都不敢奢望。當因緣際會去了以色列和羅馬兩大朝聖地之後,引起他對國外朝聖之路的好奇。

2016年,姜樂義受邀到梵蒂岡參加彌撒,趁機第一次踏上西班牙朝聖之路。後來還跟著教會會友及妻子,各走了兩回。路程中姜樂義思索著,若是能串聯台灣各地天主教教堂,活化區域會友間互動,並挖掘當地的文史故事,讓信仰更深入人民生活的話,一定非常有意義;於是他自2017年起,花兩年的時間走遍全台,再到各處探查教會、神父的故事,逐步整理出台灣朝聖之路的路徑。

進行「大齋期徒步朝聖之旅」
有著一頭灰黑雜白髮色,卻充滿活力的姜樂義,彷彿已然閱歷人生許多風景。現在正是大齋期期間,姜樂義認為,這40天正可以從台灣南一路走到台灣北。

早期他曾經自己一人從仿西班牙堡壘建築的屏東萬金聖母教堂,分次一路向北,行經高雄、台南、嘉義、彰化等城市,最後到台北總教區主教座堂、蘆洲天主堂,和淡水天主堂等;總共加起來正好約40天。雖然整趟旅程因疫情緣故,並非連續40天徒步完成,但是也算是走過至少1千公里的徒步行程。

因為近期服事行程都在北部,姜樂義接受本報專訪時,正在走訪第一階段以新北市烏來為中心而進行規劃的「大齋期徒步朝聖之旅」。第一天從長安聖母堂一路往南,沿途經過古亭堂、景美沙勿略堂、大坪林天主堂、新店中華聖母堂,最後抵達烏來天主堂。

石碇淡蘭吊橋。(圖/受訪者提供)

接下來幾天,他將以烏來天主堂為中心,每天走不同的朝聖路線,每晚再搭車或徒步回到烏來天主堂住宿。像是第二天為往木柵、石碇方向,行經木柵復活堂、石碇天主堂。第三和第四天在烏來聖母堂做完彌撒後,再行經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到福山天主堂參加晚間彌撒。第五及第六天行經大桶山步道,越嶺至茶山聖母洞及教堂。第七天先搭車至石碇永安國小,在走景觀步道至石碇天主堂。

而後幾天還有至基隆和平島遺址、三貂角、平溪、礁溪的行程,並沿途在不同的教堂內做彌撒,完成一邊服事、一邊朝聖的行程。

台灣本島和離島都有朝聖路線
每天充實的行程看似疲憊,但姜樂義走起來卻特別有勁。無論是先前走訪過的百年教堂巡禮,或是現在沿途發現的新開拓教堂,姜樂義總覺得自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早年宣教士深入台灣,傳播主聖名與恩典的時光隧道。

若要細數台灣總共有幾條朝聖之路,姜樂義總能如數家珍地描述台灣北、中、南、東的一條條路線。較著名的幾條主題朝聖之路,像是從三貂角到淡水的「西班牙道名會士之路」、以花蓮地區為主的「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士之路」、台東地區的「瑞士白冷會士之路」、台中地區的「美國瑪利諾會士之路」,以及離島澎湖的「義大利靈醫會士之路」,每條路線皆有多條路線可以行走,並可以在一週內走完。

若是要以縣市教區為主題走朝聖之路,也有共7個地區、21條路線可以走訪。姜樂義說,以前宣教士多是一個人在各條路徑間,走過一間間教會,不求回報地奉獻他們的生命,照顧每個地區、部落的信徒。他說:「我們很幸運有這麼多個國家的修會,曾在台灣留下軌跡和文化。」

雖然刻苦 但滿有神所賜的禮物
對朝聖者而言,走上朝聖之路有何信仰意義,或對生命又有何意涵?姜樂義形容,朝聖是一種「信德的增強」,現在他無論是自己或帶人一同徒步朝聖,都是長距離、長時間,較刻苦的走旅型態。每一次踏上旅途,都會有身心靈的啟發與收獲,他相信這是累積千年歷史的「善的循環」,也是神所賜給朝聖者的禮物。

而要論最為印象深刻的朝聖路,姜樂義說,來自美國的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從中國廣東省轉來台灣宣教,並落腳台中、深入南投山區原住民部落服事,也就形成「美國瑪利諾會士之路」朝聖路線。

朝聖途中,到中華聖母堂參加彌撒。

這段路是姜樂義年輕時在原鄉服事時就很熟悉的路徑,也是目前發展最成熟且完備的一段路。他建議從埔里進到霧社,到了武界、曲冰部落,可以駐足聆聽族人分享吳叔平神父的故事,也可以體驗泰雅族、布農族文化,再到安敬宗神父在日月潭打造的聖愛營地住宿。

另一條眾多人熟知的「瑞士白冷會士之路」是人們經常走的一段路,也是旅遊報導中常見的行程之一。當時瑞士白冷外方傳教會是從中國東北一路輾轉到台東後山,東海岸一路上可見都蘭天主堂、小馬天主堂、都歷天主堂、八桑安天主堂、長濱長光天主堂、旭橋天主堂、多良天主堂等,都值得花數天來一趟建築巡禮。

活化教堂空間 也用不同方式認識台灣
姜樂義以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經驗為借鏡,他認為台灣的步道文化可以有更多元的面向,它不僅止於休閒、強健體魄,還展現其歷史淵源,像「淡蘭古道」也展現出馬偕當時的宣教路徑。

他之所以推動「台灣Camino」,除了是希望能夠活化教堂空間,更希望讓想去西班牙走朝聖之路的國人,先認識天主教與基督教文化,最後也可提供本地或國際友人,以徒步方式認識台灣,深入台灣走一走。

近2年來,他雙腳徒步走訪台灣各地大小天主堂後,發現很多教堂是大門深鎖著,或已閒置、老化。推動教堂徒步朝聖,讓姜樂義省思到,教會是「精神的避難所」,當人們在面對糾紛、困擾和不公時,能在聖堂裡找回人的尊嚴,使痛苦的人得到安慰和救恩。

教會也是「生活的教育館」,可以藉著神找到生死的意義、言行的規律,和信仰的慰藉,教我們以特別的眼光來看待這世界。它是「歷史的紀念碑」,無論教堂大或小,都像是一個母親把孩子集合在身旁,講述以往的故事,其中含有歡樂與悲傷,且歷史還在不斷地延續著。教會也是「藝術的博物館」,作為信仰和藝術的寶庫,連那些新建的簡陋小堂,也能激發人內心的謙恭和寧靜的信仰,進而賦予生動的、高貴的和神聖的氣質,再透過莊嚴肅穆的禮儀,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相關新聞:為自己規劃一趟朝聖之旅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