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現在的主日學怎麼了? 江堅誠牧師:看見並回應需要 才是主日學教育的使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圖/Pexels by RDNE Stock project)
主日學的重點從來就不是「背誦聖經」,而是「人要活出基督的樣式」,並對我們身邊的人產生正向影響、讓受傷的得醫治、飢餓的得飽足。現在的主日學出現了哪些問題?江堅誠牧師提出,可以從「忽略了時代變化」、「不符合上帝設計」,和「失去異象」三方面來反思。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我們透過主日學學習神的話,分享主的愛,遵行神的道。以兒童主日學為例,每週主日上午,一群孩子被父母帶到教會,按年齡分開,並被歡迎進入教室。老師們擁抱這些孩子,再透過各種課程資源、聖經故事、教具、零食、祈禱文,帶著孩子認識耶穌、學習聖經。但是,這真的是主日學應實踐的嗎?

美國巴納集團(Barna Group)曾藉由2萬通電話訪問,和對1,000名20至29歲的年輕人做的質化研究,發現將近70%過去曾參加教會主日學的年輕人,現在已經不去教會了,而且他們對婚前性行為和墮胎的立場更寬鬆。原因是小時候接受的主日學教育和他們實際的教會經驗之間嚴重脫節。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主日學教育不能把人帶進基督裡,那麼主日學教育又怎麼可能成就「基督教教育」?

中國主日學協會總幹事江堅誠牧師指出,巴納集團這項研究對教會來說是一個殘酷的警鐘,顯示我們的教育計畫和方法是多麼不足,也不得不讓我們看見,現在基督教會的主日學教學,需要有創新和改變。

江堅誠牧師。 (圖/受訪者提供)

主日學的發展歷史:為了回應需要
回顧主日學歷史,18世紀下半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在「帳棚佈道」所帶領信主的人,大多數都是農人、礦工及工廠工人。他知道,除非教他們識字,否則這些人不僅信仰無法扎根,生活也無法改善。於是1769年,英國衛理公會會友漢娜.鮑爾(Hannah Ball)發起了「主日學事工」;1780年7月,該教會信徒羅伯特.雷克斯(Robert Raikes)在格洛塞斯特(Gloucester)為貧困兒童建立一所學校,如今常被視為是主日學運動的始祖。

當時主日學的目的並不是圍繞在「基督教教育」,而是教會的使命和時代的需求相結合,當時能使用的唯一容易取得的書籍就是聖經,因此以它作為識字教材。

在美國,主日學的發展也是為了回應時代需要。投入美國獨立運動的先賢中,有不少是基督教領袖。當時除了開國元勳如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確定了教育應該建立在基督信仰上之外,同時興起的美國第二次大覺醒,也讓美國主日學聯盟扮演了重要角色。

1974年,美國主日學聯盟再一次確定他們不是為了主日學而存在,而是為了福音,因此更名為美國宣教團契(AMF),回歸宣教的初衷。2011年,他們再次更名為「InFaith」,重視看見和回應時代需要,期待轉化人的生命,使人進入基督信仰裡。

江堅誠牧師表示,從這些歷史背景來看,主日學的重點從來就不是「背誦聖經」,而是「人要活出基督的樣式」,並對我們身邊的人產生正向影響、讓受傷的得醫治、飢餓的得飽足。

(圖/Pexels by Berendey_Ivanov - Andrey_Kobysnyn)

現在主日學的三方面反思
現在的主日學出現了哪些問題?江牧師提出,可以從「忽略了時代變化」、「不符合上帝設計」,和「失去異象」三方面來反思。若是細看「忽略了時代變化」這點,也能發現幾處教會應思考的改變之處。

一、主日學老師不能沒有恩膏。
主日學教師的屬靈狀況是需要受評估的,同時他們還要有從聖靈而來的感動。若教會不察主日學老師的靈性,只給他們一份簡單教材,讓他們甚至可以不讀聖經就上場教學,這並不是主日學的初衷。因為孩子們渴望與上帝同在,也渴望被神觸摸、獲得更具激勵性的信息;所以他們希望成為上帝在當今世界所做的事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光聽大人談論上帝。

二、信仰不是解饞餅乾 而是充饑的肉。
基督信仰不是聖經故事,我們需要的是「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參希伯來書四章12節)

三、我們要給裝備不是彩衣。
這時代的孩童、青少年,需要我們裝備他們成為這時代的尖兵,參與公共議題,從神的話語中被神裝備成合用的器皿。也就是說,不是提供神創造世界的故事,而是知道能如何挺身行動、關注重要議題。

四、我們說著神的同在,卻沒有經歷神的「臨在」。
「沒有人可以透過另一個人的教導而與神相遇,當孩子親自與神相遇,才能擁有自己的信仰」,江牧師說,沒有經歷神的信仰,就只剩下宗教,沒有建立與神的關係;這也是歷代聖徒提醒我們的靈修與操練。人們需要的是屬靈導師,不單單只是主日學教師。

家長比教會牧者更重要
但為何又說,現在主日學的型態有時並不符合神的心意呢?江牧師表示,家庭一直都是教會看重的對象,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但有些家長把孩子的信仰教育責任,完全交給教會的主日學老師,江牧師表示,這是錯誤的。

教會的主日學終究只是輔助。中國主日學協會的發韌,是在聖經尚未完成全書中文翻譯的年代(1909年)。不知不覺中,讓家長逃避了該有的角色。「現在是時候讓主日學作出改變了。因為『心意更新』一直是神對基督徒的期許」,江牧師說道。當我們無法心意更新而變化、掌握時代的需要和脈動,我們就無法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參羅馬書十二章2節),直接偏離上帝的旨意。

(圖/Pexels by Yan Krukau)

真正要教的是「捨己的生命」
幫助他們進入神裡面,浸淫在神的話語中,真正被聖靈掌握,才是基督教教育的目標。江堅誠牧師說,若主日學只是將聖經故事簡化為像伊索寓言一樣,只是說著故事的寓意——要相信耶穌、不要說謊和欺騙、要善待彼此、永遠不要害怕等,這只是在教導孩子道德,不是福音。真正的信仰教育是要讓基督徒明白「捨己的生命」,而不光是自己得救享好處。

再加上現今的孩子所從事的活動,如音樂、藝術、運動、體操、教育、科學、舞蹈、表演等方面,都超越家長預期的標準。聖經當然是神的真理,因為是用來見證基督,使我們進入基督裡,但是教會更要與時俱進,才能讓基督不只是真理,還能彰顯祂是道路和生命。

你只需要「活出主的得勝」
既然如此,未來的主日學教育究竟要從哪些方向開始調整、改變?江牧師說,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都可以碰觸到耶穌基督,因此主日學最好的教材就是「牧者」本身。我們必須跳脫「主日學老師」的框架,使主日學老師成為「牧者」,成為生命的榜樣,帶領人回到基督裡成為祝福。

主日學的精髓在於「看見(需要)」與「回應」。耶穌來到世上時,不斷行道、回應眾人的需要;早期主日學也是起源於「看見農人、工人家庭的孩子有識字的需要」;所以牧者本身要先有看見需要與回應的能力,才能讓會友、孩子明白如何用基督的眼光生活。

「帶著會友與孩子到戶外踏青並學習愛護環境、一起到弱勢族群中間給予支持和幫助、放下手機專心的陪伴家人度過美好時光、不是只給孩子零用錢,更要讓他學會管理與施捨等,這些都可以是主日學倡導的事」,江牧師說:「我完全肯定,我們最後面對上帝的時候,絕對不是省察我們懂多少聖經,而是我們行出來多少?當然也不是我們有多麼為主,而是主是否在我們心裡與我們同在?」

聖靈同在的意義在於祂帶來改變,而改變又是來自於更新。既然耶穌基督已經得勝,我們就要「活出祂的得勝」。江牧師說,實踐信仰勝過認識信仰,這也就是雅各所強調的:「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一章22節)。

相關新聞:啟發、創新、轉化 探索未來主日學之路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