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疫情之後的銀髮族服事新眼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使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生活處境;對於許多「不能」「不准」與各種新措施,導致許多人在經濟或社交等層面有適應壓力,更別說個人特定的生活期待。一個社會有百種人,有些人擁有的資源較多,加上本身的身心健壯,則運籌帷幄空間較大。

疫情讓銀髮族群更受衝擊
相對的,上年紀的人、退休人士、衰老者,支配資源力不足的族群,就會因疫情限制而更受衝擊;不僅處處要提防感染風險,還有銀髮族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樂齡學習和許多社團都暫停運作,打亂生活節奏和精神寄託,以致銀髮族群出現不少調適障礙。

然而換個眼光,疫情也幫助我們放慢腳步,那些平常覺得必須做的事、必須去的地方、必須花的錢,因為疫情看清「不見得必是那樣」。我們也發現,社會還有許多人比自己更需要幫助,不只是物質層面幫助,還有支持陪伴的關係。值此重陽節,也與讀者分享疫情之後的銀髮族服事新眼光:

一、重新看待基本需要:
過去談老人照顧,常以身體照顧為主,再配合一些體能活動。但人的需要不只如此。人活著需要感受到有價值、有盼望。疫情橫掃日常生活,顯露人常將盼望建立在物質等不可靠之處;心靈若沒有好的預備,疫情再來,又要經歷各樣限制,還是容易陷入低迷或放大憂愁。

未來的長者照顧,可重新看待什麼是基本需要,轉向投注更多時間建造靈性與心理素質。雖說老了會固著以往,並不容易改變;可是心靈成熟度影響身體健康,影響解讀周遭的觀點和適應生活能力。老,並不表示已經學得好。把更多與長者互動的時間心力,花在學習靈命成長,才能搭造穩固可靠的適應能力。

近年「照顧」定義是從照顧者事必躬親,轉而支持長者自我照顧,以維持自尊和延長生活自主歲月。其實不只日常生活如此,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鼓勵長者與神直接建立關係、追求成長。

二、轉變生活重心去助人:
鼓勵銀髮族靈命成長後,要繼續支持他們與人建立友善關係。「照顧,重視以長者為中心」,這個說法很正確,但不表示要鼓勵長者生活「只以自己為中心」。老人以自己為中心,很容易只是看到衰弱。

由於高齡和少子化再加上疫情,以後可能有更多人感到孤單。若鼓勵長者常常想自己還有什麼能力,並用這樣的能力透過實體或遠距關心人,自然能減少孤單感。當生活有成就、期待、意義,花越少時間看到負面,就越多時候感受正面的事。長輩們平時若有好的人際連結,即使以後生活暫受限制,也比較容易透過視訊得到被理解的感受、繼續協助別人。

當更多人將「助人」內化為生活風格,透過經驗和照顧者支持,放下「這很難、不可能」的成見,就能找出多樣方式彈性運用,接觸那些被忽略的人免於孤單、恐懼、焦慮。

三、創造新局見主愛:
舉辦關懷銀髮族的熱鬧活動,僅能建立虛浮的表面關係;唯有更積極真實的包容和合作,才能深度建立銀髮生活信心,對未來存有盼望。教會對於銀髮族群的服事,需要的不再是短期泡沫化的互動,而是更多有組織的、可預測的服務,來動態因應各地需要的變化。

銀髮族個人生命成長、發展互助關係後,下一步就是蓄積共識和能量,因應以後各種不確定的挑戰。例如去年三月以來,當國內許多老人照顧機構緊縮老人與外界接觸機會時,歐洲照顧理念發展較久的高齡國家並不只一味限制外界探訪,而是考量到受限制帶來身心嚴重影響,即使老人沒感染,也會造成許多疾病與衰退。

這些國家採取監控疫情,也不斷以集體智慧思量,即使疫情帶來空間和距離限制,還有好些仍能進行的實體豐富生活方式。如機構帶領長者前往戶外農園,耐心向失智長者解釋疫情,讓他們有安全感。這些及時的支持與資源並非砸錢就有,而是平日有清楚的價值觀與良好的社會共識基礎。

無論是疫情前、疫情後,銀髮長者人口仍不停增加。有身體還健康可以幫助人的,也有失能、失智,需要他人主動來幫助的,連帶也使許多家屬涉入參與照顧互動而影響生活。

當我們用更健康的態度面對「銀髮照顧挑戰」,則資源配置更有效,互動品質更好,甚至教會與機構之間能擴大交流,分享疫情累積的正面故事,就會看見更多互助關顧成功的案例。只要有更多「保羅與提摩太式」的互動,無論老少彼此學習,我們就能花最少力氣在愁煩耗損,享受用更多時間激盪出更多火花,找出各種改善銀髮照顧處境的良方。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